〔明〕方孝孺
吳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謂舉世莫及。尤善談兵,談必推孫、吳a。遇元季亂,張士誠稱王姑蘇b,與國朝爭雄c,兵未決。士謁士誠曰:“吾觀今天下形勢,莫便于姑蘇,粟帛莫富于姑蘇,甲兵莫利于姑蘇,然而不霸者將劣也。今大王之將皆任賤丈夫,戰(zhàn)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將吾,中原可得,于勝小敵何有。”士誠以為然,俾為將,聽自募兵,戒司粟吏勿與較贏縮d。
士嘗游錢塘,與無賴懦人交,遂募兵于錢塘。無賴士皆起從之,得官者數(shù)十人,月靡粟萬計。日相與講擊刺坐作之法,暇則斬牲具酒燕飲。其所募士實未嘗能將兵也。
李曹公破錢塘e,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縛至轅門誅之,垂死猶曰:“吾善孫、吳法。”
(《方孝孺集》)
注釋:
a 孫、吳:我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吳起。
b 張士誠:元末江蘇人,初以販鹽為業(yè),后起兵反元,據(jù)江浙之地,稱吳王。與朱元璋等爭奪天下,后為朱元璋所敗。
c 國朝:本朝,指明朝。
d 贏縮:多少。
e 李曹公:李文忠,明朝將領(lǐng),以戰(zhàn)功封曹國公。
大意:
吳地有個讀書人,喜歡夸夸其談,抬高自己的才能,號稱世上無人可及。他尤其善于對兵法高談闊論,言必稱孫武、吳起。時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在蘇州自稱吳王,和本朝爭奪天下,戰(zhàn)事勝負(fù)未決。那個讀書人拜見張士誠,說:“據(jù)我觀察,當(dāng)今天下,地理形勢沒有比姑蘇更便利的了,衣食物產(chǎn)沒有比姑蘇之地更富庶的了,武器士兵也沒有比姑蘇更精銳的了,然而未能稱霸天下,主要是由于將領(lǐng)能力低劣?,F(xiàn)在大王的將領(lǐng)都是些出身低賤、見識淺陋的人,指揮作戰(zhàn)不熟知兵法,這簡直是鼠類相斗。大王您如果能拜我為將,中原都是囊中之物,戰(zhàn)勝區(qū)區(qū)小敵更不在話下?!睆埵空\以為他說得有理,便拜他為將,任憑他自行招募兵士,并告誡管理軍需錢糧的官員不要與他計較花費的
多少。
那個讀書人曾經(jīng)游歷過浙江杭州一帶,與當(dāng)?shù)匾恍o才怯懦的人有交往。于是他便在杭州一帶招募兵士,無才浪蕩之人紛紛投靠,數(shù)十人都獲得了官職,每月耗費粟米萬石。他們每天相互討論攻擊刺殺、行軍進(jìn)退之類的方法,有空便斬殺牲畜準(zhǔn)備酒宴,宴請那些招募來的人士。事實上,他們從沒有統(tǒng)率軍隊的能耐。
曹國公李文忠攻占杭州以后,那個讀書人和他的部下逃跑而去,不敢稍作抵抗;后來,被搜索捕獲,綁縛至轅門誅殺。臨死前他還在說:“我熟知孫、吳兵法。”
【解讀】
方孝孺在明初燕王朱棣發(fā)動的“靖難之役”中,因拒絕起草詔書,被朱棣殺害,其家族親友因株連而死者數(shù)百人,氣節(jié)凜然,為后人欽佩。他的詩文無空疏之弊,敘事生動,言理明晰,意蘊深遠(yuǎn),不乏縱橫奔放之氣,在當(dāng)時頗有影響,曾受到大儒宋濂的稱許。
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個人仕宦經(jīng)歷,使方孝孺對興衰治亂多有關(guān)注,對治國理政多有思考。元末明初,群雄割據(jù),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戰(zhàn)勝張士誠等人,最終奪得天下,與他延攬人才、善用人才有密切關(guān)系。在本篇中,方孝孺追述了張士誠用人的失誤,有明確的警世目的。吳士紙上談兵,自矜自得,其實尚空言而無真才實學(xué),居然贏得了張士誠的信任,最終誤人誤己,而且至死不悟。所謂“好夸者死于夸”,夸耀自己,做表面功夫的人要么如趙括、吳士一般,對紙上“兵法”輕信盲從,以之取代實踐的檢驗;要么就是為了掩飾內(nèi)心的虛弱和能力的孱弱,一旦真正的考驗到來,便手足無措,束手就擒。人貴有自知之明,要辨長短,知進(jìn)退,不能自我膨脹,忘乎所以;用人者貴有識鑒之明,要辨良莠,知賢愚,不能惑于表象,輕率用人。(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