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施特勞斯
譯/晨飛
作為一名天體物理學家,我總覺得科幻故事的想象力再瘋狂,也都明顯是在談論人類。無論地點多么陌生,科學概念多么不同尋常,大多數(shù)科幻最終還是在說人類(或類人)的互動、問題、弱點和挑戰(zhàn)。這就是我們要回應的,也是我們在理解的道路上做出的最大努力。事實上,這意味著大多數(shù)科學幻想發(fā)生在可以描述的場景中,比如說在行星上或飛船里。真正的挑戰(zhàn)是將故事與人類情感、人類高矮胖瘦以及時間尺度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仍然捕捉宇宙本身的巨大規(guī)模。
宇宙實際上有多大一直困擾著人們的心理。我們知道能夠觀察到的宇宙可以延伸到數(shù)百萬光年之遙,可是人類要想真正理解這一點,唯一的途徑是將物質(zhì)分解為一系列步驟,從我們本能地理解地球大小開始。從迪拜直飛舊金山的航程大約13000千米,大致上等于地球的半徑。太陽大多了,它的直徑是地球直徑的100多倍。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又是它的100多倍,接近1.5億千米。
但是,恒星比這遙遠得多。比鄰星距離我們最近,大約4.25光年。你得把3000萬個太陽排成一行,才相當于我們的太陽到比鄰星的距離。這空間多大呀!銀河系這個巨大結(jié)構(gòu)的直徑大約是10萬光年,大約有3000億顆恒星。在這些恒星中,大多數(shù)像太陽一樣的恒星都有行星圍繞它們旋轉(zhuǎn),有許多行星的大小以及與其母星的距離允許它們擁有我們已知的那種生命。
然而,到達這些行星完全是另一回事。科幻作家使用各種不同的手段跨越這些星際距離:在
漫長的旅途中使乘客假死,或者以接近光速旅行,或者使用曲速引擎、蟲洞或其他我們還不知道的手段。
100年前,當天文學家首次明確測量我們星系的尺寸時,他們對自己繪制的宇宙圖的巨大驚奇不已。最初,人們對在深空看見的那些所謂的“螺旋星云”非常懷疑,認為它們只不過是“島宇宙”,是跟銀河系一樣大但距離遠許多的結(jié)構(gòu)。雖然絕大多數(shù)科幻故事停留在銀河系內(nèi),但是在過去的100年中,天文學發(fā)現(xiàn)宇宙比那大得多。距離我們最近的鄰居星系大約有200萬光年,而我們的望遠鏡能看到的最遙遠星系的光自誕生以來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向我們飛來,時間大約是130億年。
故事在那里沒有停止。在可觀察宇宙之外還有什么?我們最簡單的宇宙模型暗示,宇宙在最大規(guī)模上特性是一致的,宇宙會永遠延伸下去。還有觀點認為誕生我們宇宙的大爆炸是多個這樣的爆炸之一,其產(chǎn)生的“多重宇宙”絕對超出了我們的理解能力。
美國天文學家尼爾·德哥拉司·泰森曾經(jīng)說過:“宇宙絕對沒有義務讓你理解它。”同樣,
宇宙的奇跡沒有義務讓科幻作家輕而易舉地講述它們的故事。宇宙的大部分是虛空,星系里恒星之間的距離以及宇宙中星系之間的距離按照人類尺度來看大得讓人無法理解。掌握宇宙的真實尺度,同時想法將其與人類努力和情感結(jié)合在一起,這對任何一個科幻作者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相對宇宙來說,我們實在是渺小得可憐,但是我們的大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理解我們居住的這個宇宙有多大。正如哥倫比亞大學天體生物學家迦勒·沙爾夫所說的那樣,這很有希望,因為“在一個有限的世界,宇宙視角不是奢侈品,而是需要”。把這一點傳達給公眾才是真正的挑戰(zhàn),對天文學家來說是這樣,對科幻作家來說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