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民
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下身有褲腿,便于騎馬運動。雖然這樣的服裝沿襲了下來,但中原褒衣博帶的傳統(tǒng)并未改變。人們外衣寬大,上為衣,下為裳。裳有兩種,一種類似于現(xiàn)在的筒裙,另一種是兩側(cè)開縫的裙。不過,光穿這么個裳,里面光腿光臀,那也不行,必須有褲。而古人的褲,尤其是內(nèi)褲,又是什么樣的呢?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鴝鵒跦跦,公在乾侯,征褰與襦?!币鉃轼z鵒蹦蹦跳跳,國君借住乾侯,索要脛褲短襖。襦即短襖,這個褰(qian)字,杜預(yù)注釋為袴(ku),《說文解字》稱作绔,意思大致一致。而所謂绔,《說文解字》釋為“脛衣”,段玉裁進(jìn)一步注釋:“今所謂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兩脛?!痹瓉碇皇翘自诿劜康难澒?。后世為什么把游手好閑的富家子弟稱作紈绔子弟,不過是因為他們套在脛部的褲管質(zhì)地好,是用絹帛制成的,穿在里面的褲管都這么講究,按《禮記》的規(guī)定,“衣不帛襦袴”,你的袴用了絹帛,能不讓人憤憤不平嗎?
問題來了,膝蓋以上部分怎么辦?還是不能空著啊,一是易使人著涼,二是用現(xiàn)在話說容易“走光”。放心,古人還穿一種叫“裈”(kun)(又寫作“裩”,亦讀kun)的短褲,穿在里面。顏師古注解《急就章》說:“合襠謂之裈,最親身者也。”段玉裁注釋《說文解字》也說:“今之滿襠褲,古之裈也?!卑促N身的裨有兩種:一種類似三角褲衩,因其像牛鼻,秦漢以后稱作“犢鼻裈”;另一種褲管略長,可護(hù)住大腿,多為開襠。
然而,未必人人能穿褲衩——裈。成書于漢代的《焦氏易林》說:“載車無裈,裸裎出門。小兒作笑,君子憂患?!保ㄝd車,一作戴元)沒有褲衩而出門,會讓人笑話的。《世說新語》載范宣清正廉潔,豫章太守看他窮,贈百匹絹,范宣不接受;減為五十匹,仍不受?!叭缡菧p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太守后來堅持塞給范宣二丈絹,說:“寧可使婦無裩耶?”意思是說,你寧愿讓老婆窮得連褲衩都沒有嗎?范宣這才笑而受之。這是家里窮,老婆沒有褲衩穿的例子?!侗笔贰晒鈧鳌罚骸埃桑┕鈬L謂人曰:今軍人皆無裈袴?!边@是說部隊條件差,差到連褲衩都沒有。
可見古代條件差的人,很可能就不穿褲衩。當(dāng)然,也有相反的現(xiàn)象。有的地方的人因太窮,或者是太不講究,便不穿外套,只穿內(nèi)褲。如《道宣律師感通錄》說某個地方的僧人“三衣少備,裨褲尤多”,表明那兒光穿褲衩的僧人較多。還有地方的風(fēng)俗,就是不穿褲衩,《說文解字》就記東北扶馀國,“女子無袴,以帛為脛空,用絮補核,名曰繜衣”。也就是說沒有褲衩,用柔軟的布帛裹上棉絮系在襠中。此外,如果天氣太熱,或為睡覺舒服,也有不穿內(nèi)褲者?!督鹌棵吩~話》第8回:迎兒偷了一個餃子吃,潘金蓮大怒,用鞭抽打了她二三十下。書中寫道,金蓮“打了一回,穿上小衣,放他起來”。小衣即褲衩。原來金蓮打迎兒時,自己是光著屁股的呢!
短褲一般是不外露的,只有做苦力的仆役、下級士兵才直接把“裈”露在外面。漢代司馬相如就曾穿著“犢鼻裩”在外招搖?!段骶╇s記》說他與卓文君私奔,后在成都賣酒,“相如自著犢鼻裩滌器,以恥王孫”,自己穿個犢鼻裩干粗活,用一副貧賤模樣丟老丈人卓王孫的臉。西晉阮咸嗜酒,家貧,眾親戚家很有錢,那些人家在七月七日這天,都把家中的錦帛服飾放在太陽底下晾曬,阮咸比不了他們,卻也用長竹竿在太陽下懸掛自己的犢鼻布裈。高懸褲衩不雅,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答道:“未能免俗,聊復(fù)爾爾?!保ㄎ乙裁獠涣诉@份俗氣,姑且拿這個曬曬吧。)還有東晉王澄從都城建康前往荊州擔(dān)任封疆大吏,當(dāng)時“送者傾城,(王)澄脫衣,著犢鼻裈上樹,取鵲窠,傍若無人”。一個有身份地位的人,光著膀子穿著褲衩,上樹掏鳥窩,這與前面阮咸一樣,就是放浪的魏晉風(fēng)度吧。那時的酒仙劉伶,曾裸身在家,幾個朋友來訪,見而怪之。劉伶說:我以天為屋,以屋為褲襠。你們鉆進(jìn)我的褲襠,能怪我嗎?好一派狂狷放浪之氣!可見褲衩作為遮羞物,在古怪的狂人這里,也就成為無所謂之物了。
其實,無論當(dāng)時禮法還是現(xiàn)代禮儀,褲衩都是不宜示人的。上面穿犢鼻裈當(dāng)眾招搖之例,很是驚世駭俗。古時又稱裨、棍為“褻衣”“褻服”,原因就在此。成書于漢晉時期的《列女傳》提及褻服,說周宣王姜后“脫朝服,衣褻服,然后進(jìn)御于君”。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裈襠”:“裈亦作棍,褻衣也,短者為犢鼻?!薄墩f文解字》:“褻,私服也?!薄对娊?jīng)·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搟我衣?!保ūM力洗凈我內(nèi)褲,盡力洗好我上衣)這個“私”字,指緊貼身子的下衣,其實就包括短褲,所以要稱作褻衣、私服,現(xiàn)在人們把褲衩里面稱作“私處”,是有淵源的。
古人反對穿紅褲衩?!墩撜Z·鄉(xiāng)黨》說“紅紫不以為褻服”?,F(xiàn)在我們本命年,從里到外喜歡穿紅色服飾,其中就包括紅褲衩,以求吉祥,這與古代風(fēng)俗不同。隋朝時有人就差點因此而丟命。隋文帝時刑部侍郎辛宣常聽人說穿紅褲衩有官運,便“衣緋裈”。而文帝認(rèn)為這有“厭勝”的作用——也就是穿緋裨可以起到不利于皇帝的巫術(shù)作用,于是要將他斬了,幸有大臣趙綽力諫,才免于一死。還有《南史·周弘正傳》記載,周弘正年輕時到一佛堂上去聽法師講法,他“著紅裈,錦絞髻,踞門而聽,眾人蔑之”。因穿紅褲衩,又撇開雙腿坐門檻上,能不招人側(cè)目而視嗎。
漢代還有“窮绔”。霍光的外孫女六歲就成為漢昭帝的皇后,霍光怕別的宮人有寵于皇帝,竟以皇帝身體不好為由,讓宮人都穿上有褲襠,且系有許多帶子的短褲,稱作“窮绔”,以妨礙她們“進(jìn)御”。古人對此有解釋,服虔說:“窮绔,有前后當(dāng)(襠),不得交通也?!鳖亷煿耪f:“绔,古袴字也;窮绔即今之緄襠袴?!憋@然這是一種讓女人穿上后很不方便的有襠短褲。只是沒想到,后世卻把窮袴的意思整個弄擰了,比如清代的《日下舊聞考》就說:“青樓之伎,多著窮袴?!奔伺案F袴”,為的是方便,所以窮袴實際上又變成了開襠短褲的稱呼了,與所謂“裩襠褲”滿不是一回事。
短褲稱作“小衣”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人王應(yīng)麟注解《急就章》說:“布母縛,小衣也,猶犢鼻耳。”(布母縛是秦漢時期的褲衩俗稱)明清時,小衣也常指稍長的短褲,《金瓶梅詞話》第42回里,西門慶給王六兒“褪去小衣”,而不叫脫去小衣。古典小說里,常提到“小衣”“下衣”,可見人們沒褲衩穿的時代,永遠(yuǎn)成了過去?!缎咽篮阊浴烫貋y點鴛鴦譜》:“玉郎鉆下被里,卸了上身衣服,下體小衣卻穿著?!薄都t樓夢》第33回,寶玉挨了板子,“只見他面白氣弱,底下穿著一條綠紗小衣皆是血漬”?!独C榻野史》第1回:“見丈夫問她為何不脫下衣……假意說道:‘羞人答答的,如何使得,脫了下衣?”
即使到清朝,小衣仍是沒有現(xiàn)在褲衩上的松緊帶,還須另用布帶系著?!都t樓夢》第28回記述蔣玉菡贈寶玉一方珍貴的汗巾子,玉菡“撩衣,將系小衣兒一條大紅汗巾子解了下來,遞與寶玉”。
總之,古人是有內(nèi)褲的,內(nèi)褲也是與人的羞恥感相關(guān)聯(lián)的,它與今天的褲衩還是有區(qū)別的,尤其是古代還是有人不穿褲衩的。
(題圖:穿裨袴的漢代騎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