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剛 曹軍林 劉曉斌
位于山東棲霞的山東省核工業(yè)二七三地質大隊,是一支“以地質事業(yè)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隊伍,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隊伍,是一支能打硬仗、不辱使命、為共和國核工業(yè)建立功勛的隊伍。功在地質留春駐,光耀青山鑄豐碑。無私奉獻的地質人,以其獨具內涵魅力的“三光榮”、“四特別”精神,書寫了無可替代的歷史篇章。
不辱使命 蘑菇云升騰起地質人的光榮夢想
鈾是一種極為稀有的放射性金屬元素,而鈾礦是國家重要的戰(zhàn)略礦產,是核工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上世紀50年代初,從苦難中解放的新中國面臨著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軍事包圍和戰(zhàn)爭威脅。1955年,毛主席發(fā)出號召:“我們還要有原子彈。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標志著我國核工業(yè)建設拉開序幕,新中國鈾礦地質事業(yè)由此啟航。
1956年9月,三0九隊第十三分隊成立,它是核工業(yè)部華東地質勘探局二六二大隊前身(山東省核工業(yè)二七三大隊是二六二大隊分出來的一支隊伍)。剛成立的十三分隊揮師東進,進駐贛東北上饒深山里叫坑口的地方。一切都是因陋就簡,沒有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就用獨輪車推,用扁擔挑……但更致命是,鉆機向下鉆取巖芯時需要用水冷卻鉆桿及鉆頭,但附近水源很小,鬧水荒就得停鉆?!般@機一刻也不能停,不惜一切代價供水!”干部職工和家屬紛紛用桶挑水為鉆機供“血”。水桶不夠,臉盆來湊!山腳到山頂布下一字長蛇陣,熱鬧非凡。那是贛東北寒風凜冽的冬天,送水的人群卻個個汗水淋漓。當鉆機重新開始徹夜不休地工作時,人們聽著鉆機的轟鳴聲,猶如天籟!
辛勤的汗水收獲豐碩的果實。1957年5月,坑口礦床發(fā)現(xiàn)20多米厚的鈾礦層!次年2月,隊伍進駐坑口僅一年零3個月,就提交了坑口礦床的鈾礦儲量,這是鈾礦地質系統(tǒng)向國家提交的第一個鈾礦床,打破了國際上中國南方老地層無鈾礦的定論!當年5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親自批準開采坑口鈾礦床的四一三建設工程。
1964年10月16日15時,巨大的蘑菇云在戈壁荒漠中騰空而起,也升騰起核地質人的驕傲和榮光!因為這顆原子彈的鈾原料正是來自坑口風化殘積巖礦床!
踏遍青山 大地上留下默默奉獻的堅實腳印
1958~1968年,十三分隊戰(zhàn)勝了許多難于想象的困難,在樂安一崇仁地區(qū)鈾探明了湖港等6處(個)鈾礦床,提交勘查基地一處及書堂等16處揭露點、初勘點。其中,相山礦田后來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鈾礦開采基地,并譽為共和國的“鈾都”,這支地質隊伍名聲大振。
1970年,在桃山地區(qū)開展了氣吞山河的三次大規(guī)??碧綍?zhàn)。經過15年艱苦卓絕的奮戰(zhàn),完成鉆硐探工作量100多萬米,相當于鉆透154座珠穆朗瑪峰!桃山礦區(qū)先后向國家提交竹元頭、大布等12個鈾礦床,其中大布鈾礦床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花崗巖型鈾礦床。桃山地區(qū)勘查鈾礦床的經驗和成果,得到了全國科學大會和江西省科學大會的嘉獎!
找鈾30余載。這支隊伍首戰(zhàn)贛東北,轉戰(zhàn)贛中,揮師贛南,足跡遍及江西21個縣及福建、浙江部分地區(qū),完成普查面積2.18萬平方公里,鉆硐探工作量175萬米,發(fā)現(xiàn)鈾礦揭露點、礦化點96個,提交硅灰泥巖等四大類型鈾礦床27個,鈾礦田2處,提交的鈾礦儲量居全國各地質隊之首,被核工業(yè)部授予“功勛地質隊”稱號。
二機部部長劉偉這樣評價:“二隊是個老隊伍,能打硬仗的隊伍,是在原子能事業(yè)上作出重大貢獻的隊伍,是一支無名英雄的隊伍?!?/p>
老部長的話恰如其分。中國核事業(yè)離不開千千萬萬甘于犧牲的無名英雄。二六二大隊在江西最后一個基地的旁邊,長眠著100多位隊員。他們有的犧牲在工作崗位,有的積勞成疾,平均年齡不到48歲!
不忘初心
春天里傳承“三光榮”精神火炬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實施“保軍轉民”戰(zhàn)略,二六二大隊也開始向綜合找礦發(fā)展。1988年5月,二六二大隊的部分分隊陸續(xù)到達膠東半島的煙臺棲霞執(zhí)行金礦勘探任務。來到膠東半島后,飲食、氣候都不習慣。更重要的是,初來乍到的他們缺乏當?shù)氐牡刭|資料。于是,普查分隊早出晚歸,一年完成1:5萬的礦點普查資料2000多平方公里,3年多就完成了煙威地區(qū)1萬多平方公里的普查任務。
1994年2月26日,這支隊伍被中國核工業(yè)總公司命名為:核工業(yè)華東地質勘探局二七三大隊。此時,地勘行業(yè)正處在谷底,新隊伍底子薄,設備老舊,資金匱乏,常常連工資都發(fā)不出來。面對嚴峻的形勢,二七三人發(fā)揚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傳統(tǒng),開始了艱難的二次創(chuàng)業(yè)。主業(yè)地質與時俱進,全面走向市場,積極開展地質技術服務、鉆探工程、礦業(yè)開發(fā)服務。在礦山、公路、風電、建筑、核電站等領域廣泛開展地質勘探和地質災害、地質環(huán)境評估等市場化服務,全隊干部職工共克時艱,逐漸走出困境。
2003年12月,更名為山東省核工業(yè)二七三地質大隊,隸屬山東省國防科學技術辦公室。二七三地質大隊先后提交了棲霞莊子等數(shù)十個小型金礦床。2012年,大隊在棲霞陡崖一臺前斷裂帶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探明西陡崖地區(qū)金礦工業(yè)儲量11557kg;笏山礦區(qū)金礦工業(yè)儲量18784kg,這兩個大中型金礦結束了棲霞地區(qū)“只見星星、不見月亮”、無大礦富礦的歷史和定論。
如今,二七三大隊已經成為一支實力雄厚的地質隊伍。但二七三人知道,事業(yè)發(fā)展離不開文化引領,正因為有深厚地質文化的積淀,弘揚“三光榮”、“四特別”精神,大隊才能在逆境中奮發(fā)向上。定期組織職工赴江西老基地進行“緬懷之旅”,大隊領導為新職工上的第一課就是帶他們參觀隊史陳列館,請老領導老職工開展隊史報告會等活動……二七三大隊把“三光榮”、“四特別”精神當作事業(yè)發(fā)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泉。
六十多年崢嶸歲月,篳路藍縷;六十多年披荊斬棘,足跡難忘;六十多年卓越歷程,砥礪奮進。與民族同憂患,與祖國共命運,與時代齊步伐,不辱使命,不負重托,用行動踐行“三光榮”、“四特別”精神。共和國歷史長河中,流淌著他們勤勉不息的紅色基因,在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豐碑上鐫刻著光榮和夢想、使命與擔當。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新征程上,他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續(xù)寫更加華彩絢爛的篇章。
(作者單位:山東省核工業(yè)二七三地質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