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的19世紀60年代,德國人斯庇思在游覽剛剛經(jīng)歷了英法聯(lián)軍侵略的北京城時曾這樣描述:“騎馬走過皇城,景致令人神往,美麗的大院子里,站立著一個個的涼亭,綿延無際的宮殿和花園,所有這些都圍在堅實的圍墻里,……巨大而美麗的橋梁,內(nèi)城和外城之間高高的城墻,厚重的城門和門樓,豎立在大街道入口處的精美牌坊——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幅精致而獨特的畫面。”斯庇思眼中的北京城雖然已是晚清風雨飄搖之中的景象,但北京輝煌壯麗的帝都風貌依然深深觸動了異域者的內(nèi)心。
“帝王統(tǒng)御天下,必先鞏固皇居”
北京城歷史悠久,擁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早在西周之初已成為燕國之都,遼“南京”、金“中都”先后營造于此。但真正開創(chuàng)后來帝都格局的是元大都。忽必烈“定鼎幽燕”,在劉秉忠的精心設計下,大都城的營造于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開始動工,歷時二十余年,完成了宮城、宮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建成后的大都城呈長方形,周長28.6公里,面積約50平方公里,中軸線南端始于都城南邊正門麗正門,北端為位于都城中心位置的鐘鼓樓,全長約4公里。從麗正門往北,依次為千步廊、跨金水河上的周橋、皇城正門崇天門、宮城正門大明門、宮城正殿大明殿、后宮正門延春門、后宮正殿延春閣、宮城后門厚載門、御苑、皇城后門、海子橋,最后直達鐘鼓樓。
明朝北京城則奠定了帝都風貌的基礎。明洪武元年,徐達率軍進占北京,“封故宮殿門,令指揮張煥以兵千人守之”,完整地保存了元朝的故宮。為加強防御,徐達廢棄了原有的北城墻,在南面五里另筑新城墻,原來城門減少4個,又在北面新開了安定門和德勝門,城門數(shù)量由原來的11個減少為9個,城墻的周長也縮小了三分之一,從“周圍六十里”減少為“周圍四十里”。朱元璋分封后,燕王朱棣在元故宮的基礎上修建燕王府,沿用元大內(nèi)建筑。燕王奪嫡后,開始大規(guī)模營建北京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乾清宮以及配套郊廟設施。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京城的建設完工,“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guī)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永樂時期北京城的營建時間雖然只有三年半,但工程浩大,每年動用的軍民數(shù)百萬之多,“工作之夫,動以百萬,終歲供役”。永樂時期北京城的營建,奠定了后來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隨著皇權專制政體發(fā)展到最完備階段,封建禮制文化達到了頂峰;清代又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鼎盛時期,歷經(jīng)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國家統(tǒng)一進程,最終奠定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清代經(jīng)濟發(fā)展也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高峰,尤其在康乾時期,社會穩(wěn)定,人口增長迅速,經(jīng)濟繁榮,財力雄厚。這些都為北京城的最后定型提供了政治和物質的保障。在延續(xù)明朝格局的基礎上,歷經(jīng)順、康、雍、乾四朝的發(fā)展與完善,北京城格局最終定型,達到全盛面貌,并且成為了封建禮制文化的重要象征?,F(xiàn)存故宮的大部分建筑基本上都是康、乾時期的遺留。
歷經(jīng)元、明、清而形成的北京城規(guī)模壯觀,建筑布局典型,擁有龐大的宮殿建筑群,以壇廟為主的禮制建筑群、皇家寺廟群和皇家園林,其基本格局是由外城、內(nèi)城、皇城、紫禁城構成層層相套的“回”字形建筑系統(tǒng),堪稱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而統(tǒng)攝京城帝都格局的靈魂是貫穿都城南北的中軸線。宮城位居全城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中軸線兩側壇廟、苑囿等基本呈棋盤狀對稱排列,布局嚴謹,主從分明。
“天子”居中的祭祀活動
古人認為只要把握了時間的測量,便掌握了天道的運行規(guī)律;把握了空間的測量,也就掌握了地道的法則。以觀象授時為例,明清時期的每年十月一日,或在太和門,或在午門頒布次年的歷書。每天的報時在鐘鼓樓,計時的日晷則在太和殿前。無論是頒朔還是鐘鼓樓、日晷,都象征著皇帝擁有向天下萬民授時的最高權力。
作為封建時代君權神授最重要的政治祭禮儀式,祀天祭地以及祖宗社稷的祭祀活動是封建時代“天子”居中治天下的重要標志。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此后共有22位皇帝在此舉行過隆重的祭天大典。除此以外,每遇新帝即位、皇子誕生、冊封皇后、奉安太后等皇家盛典,或自然災害、罪臣反叛、外虜入侵等國家大事,皇帝也要親自或者派遣親王祭告天帝,祈求保護。地壇原名方澤壇,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所。乾隆時期改建地壇,依據(jù)“天圓地方”之說,地壇總平面和方澤壇平面均采用正方形。中國古代文明發(fā)源于黃河流域,尤其是黃河流經(jīng)的黃土高原,所以古人以黃顏色來象征地,形成“天謂之蒼,地謂之黃”之說。據(jù)此,乾隆帝要求方澤壇和皇祇室均采用黃琉璃構件。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又對方澤壇上下兩層的鋪石數(shù)量進行了更改。在古代觀念中,奇數(shù)為陽數(shù),偶數(shù)為陰數(shù)。地壇作為大地的象征,與天對應,自然也要使用陰數(shù)。對于明代所修建的方澤壇,雖然也用六六陰數(shù),但其余“皆系湊合,于義無取”,因此乾隆帝要求重新鋪石,其石數(shù)上層正中仍照舊制,為三十六塊;八方均以八八積成,縱橫各二十四路。次層為八方八八之數(shù),半徑各八路,皆與偶數(shù)相應。經(jīng)改制后的方澤壇,上層鋪成四正四隅8個正方形,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壇上層設皇帝祖先配位、下層設代表天下名山大川的四從壇,表示以皇權為中心的大一統(tǒng)觀念。
常朝和御門聽政制度
帝都的禮制建筑不僅塑造了皇權至上的觀念,更是封建帝王的政令所出之地。明清兩朝都有常朝和御門聽政的制度。明代常朝和御門聽政同時在奉天門(嘉靖時改為皇極門,清初改稱太和門)舉行,故稱“常朝御門”。清朝的常朝在太和殿,御門聽政在乾清門。整個清代,御門聽政數(shù)康熙一朝最為勤勉。每月除了初五、十五、二十五的“常朝”在太和殿外,其余時間都在乾清門。在他執(zhí)政的60年中,御門聽政已成常規(guī),幾乎每天都要舉行。很多事情,如討伐吳三桂叛亂、抗擊沙俄侵略等重大決策,都是在御門聽政時決定的。起初,規(guī)定御門聽政的時間,春夏為卯正(即早6點),秋冬為辰初(早7點)。《皇朝文獻通考》記述:康熙每早御門聽政,啟奏官唯恐遲誤,必三更早起,四五更趨朝。如果是寒冬臘月,朔風呼叫,大雪紛飛,啟奏官們更是苦不堪言。鑒于此種情況,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后推遲了聽政的時間,改為春夏辰初(早7點),秋冬辰正(早8點)。若遇到大雨大雪天氣,臨時奏請皇帝指示,只有夏天極熱或者冬天極冷,而且各部院的確沒有可奏之事時,方可暫停御門聽政。
御門聽政時,乾清門的陳設極為簡單。屆時在乾清門正中設御榻(即御座),寶座前擺一黃案,寶座后置屏風。在黃案的前左方,鋪好跪奏者用的氈墊。侍衛(wèi)在寶座左右翼立,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內(nèi)大臣、散秩大臣及豹尾班執(zhí)槍侍衛(wèi)、佩刀侍衛(wèi)則在丹陛下左右相向而立。各部院奏事大臣及陪奏官員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前齊集午門,爾后經(jīng)過中左門和后左門(保和殿之門)等候。俟皇帝乘輿駕臨,傳旨宣入后,百官按照順序進至乾清門丹墀東西向而立?;实凵?,起居注官(記錄皇帝每天言行的)在乾清門西柱下站立,各奏事大臣從東臺階到御座之東跪叩。然后,各部、院依班次奏事。每奏一事,皇帝即降旨,大學士、學士承旨,事畢,跪起,由東階降退,起居注官則由西階降退。聽政結束后,皇帝即回寢宮。
三大殿賜宴
在體現(xiàn)封建王朝政治中樞的諸多儀式中,經(jīng)常在三大殿舉辦的賜宴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以清代為例,清宮中每年都有名目繁多的各種筵宴,而皇帝請客吃飯,或君臣共進飲膳,或招待外藩首領,本質上是君主實施政治統(tǒng)治的一種常用手段。如遇到皇帝、太后的生日要舉行“萬壽千秋宴”,皇帝繼位要舉行登基“慶典宴”,外藩來朝要舉行“外藩宴”,打了勝仗要舉行“凱旋宴”,每當欽定書籍編纂完成要舉行“修書宴”,皇帝經(jīng)筵禮成后要舉行“經(jīng)筵宴”,臨雍禮成后要在禮部舉行“臨雍宴”,順天鄉(xiāng)試后要舉行“鹿鳴宴”,殿試之后要舉行“恩榮宴”等等。屆時,設御宴于皇帝寶座前,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外國使臣都要穿朝服。宴席過程中,要舉行皇帝入座、敬酒、進饌、頒賞及群臣的轉宴、謝恩等一系列儀式。同時,還有龐大的樂隊演奏宮廷音樂,以及各種樂舞百戲表演。
清宮筵宴中規(guī)模最大的當屬千叟宴,人數(shù)最多時達數(shù)千人,場面十分壯觀。千叟宴在清朝共舉辦4次。第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邀請全國65歲以上的滿漢耆老慶祝清圣祖60大壽,參加人數(shù)不下7000人。第二次是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慶祝康熙70歲生日,參加人數(shù)千人以上。第三次是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乾隆帝為表示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辦的千叟宴,皇室王爺貝勒、文武百官、外藩使臣年過60歲者3000余人,共聚一堂。第四次是嘉慶元年(公元1795年),舉行了清朝最后一次千叟宴,列各參席者3056人,列各邀賞者5000人。隨著國勢衰退,嘉慶以后諸帝,由于財力匱乏,再也辦不起規(guī)模盛大的千叟宴了。
“賜宴”和“賜食”是一種極富象征意義的政治儀式,盛大的宴會包含著帝王與參加者的政治交易,即以宴會和食物來籠絡臣僚,讓其更好地為自己服務,同時增強彼此間的凝聚力。此外,通過宴會禮儀界定官僚成員的地位高下,既實現(xiàn)了朝廷的秩序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勵成員更熱誠和忠心地為帝王效力。宴會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展示力量的有效方式,紛繁復雜的禮儀 、人數(shù)眾多的“預宴者” ,共同演繹一場太平盛宴,展示著社會的統(tǒng)一和國家的強盛。
(作者:劉仲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