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變溫烘焙技術對丹桂烏龍茶香氣品質的影響

      2017-06-15 15:01:46孫君朱留剛林志坤張文錦
      茶葉科學 2017年3期
      關鍵詞:丹桂變溫烏龍茶

      孫君,朱留剛,林志坤,張文錦*

      1. 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15;2. 寧德市茶業(yè)管理局,福建 寧德 352100

      變溫烘焙技術對丹桂烏龍茶香氣品質的影響

      孫君1,朱留剛1,林志坤2,張文錦1*

      1. 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15;2. 寧德市茶業(yè)管理局,福建 寧德 352100

      采用L16(45)正交設計探討變溫烘焙技術對丹桂烏龍茶香氣感官品質及香氣成分的影響。結果表明,處理13(A4B1C4D2E3)丹桂烏龍茶香氣品質最佳,變溫烘焙較佳參數(shù)為120℃、20 min,90℃、130 min,120℃、30 min。烘焙后,丹桂烏龍茶中的醇類、醛類、碳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量相對較高;共檢出香氣成分64種,主要為反-橙花叔醇、α-合金歡烯、苯乙醛、吲哚、苯乙醇、2-甲基丁酸-2-苯乙酯、苯乙腈、二氫芳樟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烯等,約占香氣總量的90%。極差分析表明,香氣品質影響因子的主次順序為:烘焙Ⅲ階段溫度、Ⅲ階段時間>Ⅰ階段溫度、Ⅰ階段時間>Ⅱ階段溫度,即3個烘焙階段的影響順序為Ⅲ>Ⅰ>Ⅱ,該研究結果為深入研究丹桂烏龍茶的烘焙技術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參考。

      丹桂;烏龍茶;烘焙;變溫;香氣;GC-MS

      丹桂[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 cv.Dangui]為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肉桂自然雜交F1代中系統(tǒng)選育而成的高香型烏龍茶新品種(國品鑒茶2010015),屬灌木型、中葉類、早生種。丹桂成園快、產量高,制烏龍茶品質優(yōu)異,抗病蟲能力強,在漳州南靖、武夷山等茶區(qū)推廣應用,頗受茶企、茶農喜愛。前人對丹桂茶樹品種的研究主要在植物學及鮮葉生理生化特性[1-3]、栽培適應性及加工適制性[4-13]、需肥特性[14-16]和抗病蟲特性[17-18]等方面,未見烘焙工藝對香氣品質及成分影響的相關研究報道。然而,丹桂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相對較高[19],在初加工中亦遇到不少技術難題,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苦澀味。因此,在精制過程中通常需要采用適當?shù)暮姹杭夹g來促進其內含生化成分的轉化,進而提高成茶的滋味和香氣品質。目前生產上通常采用低溫慢焙的烘焙方式,但效果不明顯且易使茶葉香氣散失而影響茶葉品質,而分階段變溫烘焙法[20-22]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

      本研究以丹桂閩南烏龍茶毛茶為研究對象,設計正交試驗,采用分階段變溫烘焙法(即溫度為高-低-高變化,時間短-長-短變化),探討變溫烘焙技術(高溫去雜、低溫轉化、高溫提香3個階段)對丹桂烏龍茶香氣品質的影響及其較佳的烘焙工藝參數(shù),為丹桂烏龍茶的烘焙技術提供技術參考及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材料為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鎮(zhèn)(低海拔)所制的中低檔丹桂閩南烏龍茶毛茶(秋茶)。

      1.2 試驗方法

      采用變溫烘焙法,將丹桂烏龍茶的烘焙分為3個階段,采用五因素四水平L16(45)正交試驗設計,因素和水平分別為:A(Ⅰ階段溫度/℃):90、100、110、120;B(Ⅰ階段時間/min):20、30、40、50;C(Ⅱ階段溫度/℃):60、70、80、90;D(Ⅲ階段溫度/℃):110、120、130、140;E(Ⅲ階段時間/min):10、20、30、40。每處理烘焙總時間一致,統(tǒng)一為3 h,1~16處理Ⅱ階段的烘焙時間分別為150、130、 110、90、120、120、120、120、140、140、100、100、130、110、130、110 min。各階段烘焙結束后及時攤放,待自然冷卻后即進行下一階段烘焙。烘干機型號為LF-6CHG-6型,攤葉厚度約為1.2 cm。

      茶葉感官審評(GB/T 23776—2009)委托福建省茶葉質量檢測中心站進行(以80℃低溫慢焙3 h的丹桂烏龍茶為對照)。香氣成分測定(GC-MS)委托國家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進行。前處理方法為SDE法:稱取20 g茶樣于1 000 mL圓底燒瓶中,加入300 mL蒸餾水,放入加熱套中加熱,并一直保持沸騰;量取50 mL二氯甲烷于100 mL圓底燒瓶中,放入已預熱至60℃的水浴鍋中,回流萃取1 h;將二氯甲烷于35℃水浴中濃縮至1.5 mL,上GC/MS測定。GC-MS條件:色譜柱為DB-17MS(30 m×0.25 mm×0.25 μm)。載氣為高純氦氣。進樣口溫度:250℃。不分流進樣,進樣量:1 μL,柱流速:1.2 mL·min-1。色譜-質譜接口溫度:250℃。離子源溫度:230℃。離子化方式:EI,電子能量:70 eV。程序升溫參數(shù):40℃保持2 min;以5℃·min-1的升溫速度升至90℃,保持10 min;再以10℃·min-1的速度升到130℃,保持5 min;然后以10℃·min-1的速度升到250℃,保持10 min;最后以10℃·min-1的速度升到280℃,運行時間為59 min。由GC-MS分析得到的質譜數(shù)據在NIST08標準譜庫輔以AMDIS軟件在NISTFF.MSL標準譜庫中進行檢索,確定其化學成分,再結合保留時間、質譜、實際成分和保留指數(shù)等參數(shù)進一步確定部分組分。各組分的相對含量采用面積歸一法進行定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烘焙處理香氣感官品質變化

      烘焙后,16個處理的香氣得分在76~96分之間(表1)。以處理13(A4B1C4D2E3)得分最高(96分),香氣表現(xiàn)為花香清長,火香較足,其烘焙工藝為依次進行120℃、20 min,90℃、130 min,120℃、30 min的烘焙處理。而同樣烘焙3 h,80℃恒溫低溫慢焙的丹桂烏龍茶香氣品質為花香清長,得分88分。處理4(即A1B4C4D4E4)得分最低(76分),香氣表現(xiàn)為高火香,烘焙工藝參數(shù)為90℃、50 min,90℃、120 min,140℃、10 min,表明Ⅱ、Ⅲ階段皆以較高溫烘焙易使丹桂烏龍茶產生高火味,品質低下。

      極差分析表明,香氣品質影響因子主次順序為:D/E>A/B>C,即烘焙Ⅲ階段溫度、Ⅲ階段時間>Ⅰ階段溫度、Ⅰ階段時間>Ⅱ階段溫度,3個烘焙階段的影響順序為Ⅲ>Ⅰ>Ⅱ。

      表1 不同烘焙處理丹桂烏龍茶香氣感官品質比較Table 1 Sensory evaluation of Dangui Oolong tea made by different baking techniques

      2.2 不同烘焙處理香氣成分類別比較

      16個處理丹桂烏龍茶共含64種香氣成分(表2),其中醛類15種、酮類9種、醇類12種、酯類7種、其他21種,具體為異戊醛、2-甲基丁醛、戊醛、正己醛、反式-2-己烯醛、庚醛、(E)-2-庚烯醛等。烘焙后,正庚醇僅在8號中檢出,2,3-二甲基吡嗪僅在5、7、10、16號中檢出。此外,1、2、3、8、9號均未檢出2-甲基四氫呋喃-3-酮、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2-乙基吡嗪、2,3-二甲基吡嗪、2-乙?;秽?、2-乙基-6-甲基吡嗪等香氣成分,且1、2、3號亦未檢出2-甲基丁醛、2,3-戊二酮、3-羥基-2-丁酮、3-戊烯-2-酮、蒎烯、5-甲基呋喃醛、2-乙?;量?、β-法呢烯;8號亦未檢出蒎烯;9號亦未檢出2,3-戊二酮;4~7、10、15號未檢出椰子醛,13、15號未檢出2-甲基吡嗪。

      16個處理丹桂烏龍茶的香氣成分(表3)均以醇類相對含量較高,為47.17%~53.80%,處理之間以5、7號相對較低,1號相對較高。醛類(9.37%~12.84%)以5、6、7號較低,1、2、3號較高。碳氫化合物(16.32%~20.24%)以1、3、15號較低,7號較高。酚類(0.08%~0.23%)以5、7號較高。含氮化合物(12.07%~15.01%)以1號較低,11號較高。雜氧化合物(0.34%~3.37%)以1、2號較低,5號較高。酮類、酯類分別占香氣總量的1.10%~1.91%、3.20%~3.75%。

      表2 不同烘焙處理丹桂烏龍茶香氣成分比較Table 2 Aroma components of Dangui Oolong tea made by different baking techniques

      注:表中所示含量為各類成分峰面積占總峰面積的百分比,下同。Note: The data in the table is the ratio of the component’s area to the total area, the same below.

      表3 不同烘焙處理丹桂烏龍茶香氣類別比較Table 3 Classification of aroma components of Dangui Oolong tea made by different baking techniques

      2.3 不同烘焙處理主要香氣成分分析

      不同烘焙方式下,丹桂烏龍茶主要香氣成分(表4)整體一致,為反式-橙花叔醇、α-合金歡烯、苯乙醛、吲哚、苯乙醇、2-甲基丁酸-2-苯乙酯、苯乙腈、二氫芳樟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烯,約占香氣總量的90%。其中,反式-橙花叔醇相對含量為33.24%~42.77%,處理之間以1、2、9號相對較高,分別為42.77%、39.05%、39.98%;4、5、10號相對較低,分別為34.74%、33.24%、34.58%、。α-金合歡烯相對含量為14.00%~16.62%,以4、6、7、10號較高,分別為16.11%、16.38%、16.62%、16.09%;1、3、15號較低,分別為14.88%、14.00%、14.19%。吲哚相對含量在8.58%~11.09%之間,以8號較高,5號較低。苯乙醛相對含量在為5.67%~10.39%,以1、2號較高,分別為10.25%、10.39%,5號較低。苯乙烯相對含量為0.37%~1.82%,以1號較低,5號較高。二氫芳樟醇相對含量為0.27%~2.73%,以1、2、9號較低,分別為0.27%、 0.66%、0.99%;5、7、10號較高,分別為2.66%、2.73%、2.69%。苯乙醇相對含量在7.75%~9.12%之間,以15號較高,1、7號較低,分別為7.75%、7.77%。苯乙腈相對含量在2.63%~5.38%之間,以1號較低,5號較高。2-甲基丁酸-2-苯乙酯、芳樟醇、苯甲醇相對含量分別為1.10%~1.44%、0.92%~1.12%、1.00%~1.28%。

      表4 不同烘焙處理丹桂烏龍茶主要香氣成分比較Table 4 Main aroma components of Dangui Oolong tea made by different baking techniques

      3 小結與討論

      烘焙為烏龍茶加工的一道關鍵工序,可改善或去除初加工茶帶有的青臭味和不良雜味,亦可去除成茶貯藏引起的品質劣變,如陳味、異雜味。變溫烘焙后,茶葉中的醇類、醛類、含氮化合物、碳氫化合物含量相對較高,其中反式-橙花叔醇、α-合金歡烯、苯乙醛、吲哚、苯乙醇、2-甲基丁酸-2-苯乙酯、苯乙腈、二氫芳樟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烯為主要香氣成分,與鐘秋生等[5]研究的閩南烏龍茶主要香氣成分結果較為一致。反式-橙花叔醇和α-合金歡烯相對含量較高,與嵇偉彬等[24]、E Sheibani等[25]的研究結果一致。反式-橙花叔醇香氣特征表現(xiàn)為花木香、水果百合香,α-合金歡烯為清香、花香,賦予了丹桂烏龍茶的花果香、清香。處理4(A1B4C4D4E4)反式-橙花叔醇等醇類物質相對含量較低,表現(xiàn)為高火香(76分),其外形緊結,色澤黃綠帶褐,稍油潤;滋味濃厚稍澀,高火味;湯色深橙黃;葉底稍帶硬,尚勻齊,品質較低下。處理13(A4B1C4D2E3)具有一定的反式-橙花叔醇等花果香、清香成分,其香氣品質為花香清長,火香較足,感官品質較優(yōu),表現(xiàn)為外形緊結,色澤砂綠、油潤,滋味醇厚、鮮爽,湯色金黃明亮,葉底肥厚、軟亮、較勻齊。本實驗條件下,獲取丹桂閩南烏龍茶較佳感官品質的變溫烘培技術參數(shù)為:120℃、20 min,90℃、130 min,120℃、30 min,既可優(yōu)化香型又不至于產生高火味,同時還能使滋味更醇厚且較鮮爽。極差分析表明,丹桂閩南烏龍茶品質影響因子主次順序為:烘焙Ⅲ階段溫度、Ⅲ階段時間>Ⅰ階段溫度、Ⅰ階段時間>Ⅱ階段溫度,其中第Ⅲ階段為影響成茶香氣感官品質的主要階段。

      本試驗較系統(tǒng)地比較了變溫烘焙工藝對丹桂烏龍茶香氣成分及品質的影響,篩選出了較好的烘焙技術參數(shù)。由于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較多,變溫烘焙工藝及技術還需進一步實驗探討,并在大生產加工中得以驗證、完善。

      [1] 王麗. 57份茶樹種質資源的生化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福州: 福建農林大學, 2012: 12-48.

      [2] 李遠華, 吳濤. 春蘭等8個品種種植武夷山的植物學性狀觀察及主要生化成分分析[J]. 貴州茶葉, 2014, 42(1): 28-30

      [3] 林小端. 烏龍茶種質資源的兒茶素總量變化分析[D]. 福州: 福建農林大學, 2009: 22-58.

      [4] 王小云, 藍燕, 譚少波. “丹桂”茶樹在桂林地區(qū)的適應性栽培試驗[J]. 大眾科技, 2015, 17(12): 97-98, 101.

      [5] 游小妹, 陳志輝, 林鄭和, 等. 烏龍茶新品種丹桂區(qū)域試驗[J]. 福建農業(yè)學報, 2013, 28(5): 478-482.

      [6] 劉德發(fā). 武平綠茶名優(yōu)品種引種與適制性試驗小結[J]. 中國茶葉, 2012, 34(11): 8-9.

      [7] 游小妹, 鐘秋生, 陳常頌. “丹桂”烏龍茶不同做青環(huán)境主要生化成分的變化[J]. 中國農學通報, 2011, 27(11): 70-73.

      [8] 游小妹, 陳常頌, 鐘秋生, 等. 丹桂品種紅茶加工過程主要生化成分的變化[J]. 福建農業(yè)學報, 2010, 25(1): 67-71.

      [9] 游小妹, 陳常頌, 鐘秋生, 等. 丹桂白茶加工過程主要生化成分的變化[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38(6): 639-643.

      [10] 鄔齡盛, 王秀萍, 陳泉賓, 等. 高γ-氨基丁酸白茶品種適制性研究[J]. 茶葉科學技術, 2014, 55(2): 4-7.

      [11] 鐘秋生, 陳常頌, 游小妹, 等. 不同做青環(huán)境對丹桂秋季烏龍茶香氣品質的影響[J]. 福建農業(yè)學報, 2010, 25(4): 468-474.

      [12] 陳榮冰, 張方舟, 黃福平, 等. 丹桂與名優(yōu)烏龍茶品種香氣特征比較[J]. 茶葉科學, 1998, 18(2): 35-40.

      [13] 鐘秋生, 陳常頌, 張應根, 等. SDE-GC/MS分析丹桂品種烏龍茶香氣成分[J]. 福建農業(yè)學報, 2012, 27(5): 498-506.

      [14] 商虎. 不同施肥配方對烏龍茶品質的影響[D]. 福州: 福建農林大學, 2010: 30-70.

      [15] 吳志丹, 江福英, 王峰, 等. 噴施富硒有機肥對茶葉產量及硒含量的影響[J]. 茶葉科學技術, 2011, 52(3): 14-16.

      [16] 王麗, 鄭德勇, 葉乃興, 等. 不同茶樹品種氟含量的研究[J]. 武夷學院學報, 2013, 32(2): 32-36.

      [17] 王慶森, 黃建, 陳常頌, 等. 茶樹種質葉片組織結構與其對黑刺粉虱抗蟲性的關系[J]. 茶葉科學, 2009, 29(1): 60-66.

      [18] 高香鳳, 王慶森, 陳常頌. 茶蚜對烏龍茶種質資源的選擇性[J]. 福建農業(yè)學報, 2012, 27(8): 835-840.

      [19] 陳榮冰, 黃福平, 郭元超, 等. 高香型優(yōu)質烏龍茶新品種丹桂選育報告[J]. 茶葉科學技術, 1997, 48(2): 4-11.

      [20] 張偉, 師大亮. 焙火工序對傳統(tǒng)鐵觀音茶品質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 2012(9): 1288-1290.

      [21] 蘇興茂. 烘焙技術在閩南烏龍茶中的應用與探索[J]. 福建茶葉, 2012, 34(3): 27-29.

      [22] 劉秋彬. 鐵觀音烘焙技術的探討[J]. 福建茶葉, 2014, 36(3): 23-25.

      [23] 鐘秋生, 林鄭和, 陳常頌, 等. 烘焙溫度對九龍袍品種烏龍茶生化品質的影響[J]. 茶葉科學, 2014, 34(1): 9-20.

      [24] 嵇偉彬, 劉盼盼, 許勇泉, 等. 幾種烏龍茶香氣成分比較研究[J]. 茶葉科學, 2016, 36(5): 523-530.

      [25] Ershad Sheibani, Susan E Duncan, David D Kuhn, et al. SDE and SPME analysis of flavor compounds in Jinxuan Oolong tea [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6, 81(2): C348.

      Effects of Changeable Baking Techniques on Aroma Quality of Dangui Oolong Tea

      SUN Jun1, ZHU Liugang1, LIN Zhikun2, ZHANG Wenjing1*
      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an 355015, China; 2. Ningde Tea Administration, Ningde 352100, China

      Orthogonal test of L16(45) was design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hangeable baking temperature on aroma quality and components of Dangui Oolong tea in southern Fujian. Results showed that treatment of A4B1C4D2E3got teas with high aroma quality.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baking process of Dangui Oolong tea could be divided in three steps, with the optimal process of 120℃-20 min, 90℃-130 min, 120℃-30 min. Totally 64 kinds of aroma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alcohols, aldehydes, nitrogenous compounds, hydrocarbons. The main components were trans-nerolidol, alpha-farnesene, benzeneacetaldehyde, indole, phenylethyl alcohol, phenylethyl-2-methylbutanoate, benzyl nitrile, dihydrolinalool, benzyl alcohol, linalool and styrene, which totally accounted for nearly 90%.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aroma quality of Dangui Oolong tea were bak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in the third step, followed by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steps. High temperature could improve tea aroma. These finding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baking technology of Dangui Oolong tea.

      Dangui, Oolong tea, baking, changeable temperature, aroma, GC-MS

      TS272.5+9;TS205

      A

      1000-369X(2017)03-266-07

      2017-02-16

      :2017-03-22

      農業(yè)部福建茶樹及烏龍茶加工科學觀測實驗站,福建省公益類科研院所基本科研專項(2016R1011-2、2014R1012-4、2015R1012-6),福建省創(chuàng)新資金項目(2016C0060),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PI項目(2016PI-33)

      孫君,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茶樹栽培與資源利用研究。*通訊作者:zwj6618855@163.com

      猜你喜歡
      丹桂變溫烏龍茶
      曾遠:寒露
      青年文學家(2023年7期)2023-07-06 06:08:18
      丹桂飄香
      清末上海新丹桂茶園表演《紅樓夢》戲曲考論
      紅樓夢學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38
      氯乙烯生產中變溫吸附脫水工藝的使用及改進
      烏龍茶秋季采摘時期調節(jié)技術研究
      近年烏龍茶做青工藝的發(fā)展研究
      烏龍茶連續(xù)自動化初制生產線的現(xiàn)狀與展望
      凍融處理對甘薯變溫壓差膨化干燥動力學的影響
      非共面四頻激光陀螺變溫零偏周期性波動
      Mn摻雜ZnSe量子點變溫發(fā)光性質研究
      中國光學(2015年5期)2015-12-09 09:00:43
      郓城县| 泰兴市| 石阡县| 建宁县| 安化县| 观塘区| 嘉义市| 靖安县| 泸溪县| 高邑县| 盐城市| 明溪县| 屏东市| 梁河县| 潼关县| 洱源县| 八宿县| 涟水县| 太白县| 怀集县| 花垣县| 清水河县| 房产| 南充市| 厦门市| 河间市| 通海县| 高州市| 长沙县| 木里| 德保县| 上犹县| 宣武区| 宾阳县| 南溪县| 赤城县| 海丰县| 铜山县| 贵阳市| 乌兰浩特市| 永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