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東雨
摘要:縱覽中國古典園林之大觀,從源于自然山水的皇家園林,到后期巧奪天工的私家園林,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園內景觀,曾引得無數文人望景抒情,駐足留墨。本文以蘇州拙政園為例,從造園緣起、元素和手法三方面,基于時間和空間緯度的造園緣起,結合山之瑰麗、水之靈動、筑之精巧、植之多彩四個造園元素的特點,總結出對景、障景、借景、框景等造園手法。文章最后指出,因地制宜、主次分明、以人為本、巧于組景的設計理念是造就中國古典園林這一藝術奇觀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 造園藝術 拙政園
一、引言:園林之美,師法自然
提到“園林”,相信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類似的畫面:一方綠土,山水相間,或曲徑通幽,或亭閣林立,“園”、“林”二字字形字義盡顯。而在眾多形式的園林中,浸潤著悠久漢文化的中國古典園林,則是中國園林、乃至世界園林中獨樹一幟的藝術奇觀。有那絢麗恢弘的皇家園林頤和園,也有那精巧雅致的私家園林拙政園;中國古典園林之絢麗,已不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在園內駐足觀賞,以景為題,以文會友:“疏影橫斜水清淺”之輕盈,“庭院深深深幾許”之幽然,“山重水復疑無路”之含蓄……細數起來,怕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道不盡。中國古典園林,也是承載著華夏文化的自然瑰寶。
園之景色,雖變幻無盡,然無外乎是在時間的變遷中,由基本的造景元素經由特定的造景手法組合揉捏而形成。池水、假山、建筑、植被作為園林景觀的基本要素,配合得當的布局原理與造景手法,方筑就了拙政園這般的園林經典。
二、中國古典園林造園藝術淺析:以蘇州拙政園為例
拙政園坐落于古城蘇州東北角,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作為中國四大名園之首,拙政園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走進拙政園,就仿若走進了中國古典園林的教科書。筆者懷著對園內奇觀的憧憬,通過實地走訪,試圖從緣起、元素、手法三方面,揭開這座江南園林的神秘面紗。
(一)造園緣起
1.歷史演變
拙政園為明王獻臣官場失意還鄉(xiāng)后所始建,其名取自晉潘岳所著《閑居賦》:“筑室種樹,灌園粥蔬,此亦拙者之為政耳”,暗喻園主向往淡泊名利,歸隱山林生活之意。然而,不似園名之淡然平和,而如園主仕途之坎坷,拙政園也屢經易主:藩王吳三桂、忠王李自成、巡撫李鴻章……遍歷滄桑,如今之拙政園,其明代建院伊始容貌僅在中部尚有留存。園主友人文征明曾在此園落成后繪制《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畫中之景現也多難尋其蹤。
2.空間格局
幾經易主,分分合合,經歷數次重建與修繕,原先渾然一體的園林景觀也屢改屢變,演變?yōu)楝F如今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東、中、西三部分。東部多為近代根據《歸田園居記》重建,已非原貌,多以平崗草地為主,具有開朗明快的田園風格;中部為全園之精華,山水交融、建筑處理、植物配置與庭院布置均顯雅致精巧,尚可窺見些許明代遺風;西部則建筑華麗,布局稍擁擠,較東、中兩部分而言,清代景象及韻味略顯濃重。
(二)造園元素
水體為靈魂,山石做骨干,建筑為主題,植物做點綴。水、山、筑、植四大造園元素緊密結合,共同構成了拙政園層次豐富、步移景異的園林空間。
1.水之靈動
江南水鄉(xiāng),因水而興。拙政園也因水成園。全園面積約六十二畝,水域面積即占到其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園內水路縈回,島嶼間列:東部的一彎清流,中部的開闊水域,西部的幽然曲折——既不乏化整為零的水池溪流,又有主題突出的大面積水景?!胺仓T亭檻臺榭,皆因水為面勢”。水之靈動,構成了拙政園成園的主體靈魂。
池水營造上,造園者因地制宜,借助場地原有地勢低洼多水的特點,參考自然水系形態(tài)并予以加工,形成園林與會曲折的水體形態(tài),一覽不盡,是蘇州園林內分散理水典范。池塘、小湖泊、溪澗等多種水體形式環(huán)繞園中,結合場景主題輔以獨具特色的山石、建筑、綠植,使得水體營造疏朗自然,源遠不盡。
2.山之瑰麗
“疊石造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見的造園手法。山體空間的營造,不僅可使園林內形成高低錯落,豎向空間層次豐富的景觀界面,也可起到分隔空間、設置觀賞景點的重要作用。若說水為拙政園的靈魂,則山石則形成了拙政園的骨干。
拙政園內共有九座假山群。中部園林開闊水面上疊有兩座主體山石,構成整座園林的制高點,四周水面被劃分為南北兩部分,溪澗串流其間;山頂建有觀賞亭,與四周水面交相呼應。東部園林與西部園林另有大小山體七座,有的通過點植幾株高達喬木,增加了山勢;還有的形成小丘,點綴在庭院之中,塑造微地形,并結合植物配置形成園中主要的景觀,不僅使得豎向變化豐富,營造出豐富的天際線的同時引導著游園者的視線。水面、山體、植物、建筑、天際線間通過山體分隔空間自然過渡,山水相依而又妙趣橫生。
3.筑之精巧
作為住宅建筑向園林的延伸,園林建筑通常承載著觀賞性與功能性的雙重屬性。經過歷朝歷代時間的洗禮,拙政園內部的建筑也呈現出風格多變特征:既有臨水而建的觀景樓閣,傍山而設的亭臺榭宇等小體量觀賞性建筑,又有廳堂、園中園等大體量功能性建筑。建筑布局整體呈現由南至北的序列變化:南部建筑體量大、密度較高,實用性強;而北部建筑體量小、密度較低,觀賞性更高。根據環(huán)境與造景需要,建筑也呈現出豐富的建筑形式:四面為廳的遠香堂、氛圍清幽的聽雨軒、見山樓旁的爬山廊……廳、堂、軒、館、廊等多樣的建筑類型貫穿院內,共同構成了園內淳樸整體的建筑空間。
4.植之多彩
“園林”之“林”,乃園內之植被群落形成之景。不似山石障景的“密不透風”,植被后隱藏的園林之景,多有“若隱若現”之朦朧美。拙政園內四時之景各不相同:春之盎然,夏之濃厚,秋之明亮,冬之淡雅。不同時節(jié)的植被在季節(jié)交迭更替下,綻放著自身的勃勃生機。
時間維度的變化為園內植被景觀定下色彩轉換的主基調,而空間維度的交融則為園內花草樹木構建高矮錯落的視覺美感提供可能。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水生植物……不同物種的植被在造園者的手下,或垂柳岸邊,或草木幽深;或荷塘浮萍,或花團錦簇。山水建筑,因植被點綴而虛實相接;場所意境,因植被配置而鮮活多彩。
(三)造景手法
四大造園元素構成了拙政園園林景觀的主體空間。而運用豐富的造景手法,充分整合并發(fā)揮各元素特色,在有限的空間內構造并創(chuàng)造妙趣橫生的無限空間意識,這是拙政園造園史的又一藝術成就。拙政園的造景手法豐富,粗粗品來,大體可分為對景、障景、借景、框景四大類。
對景,多為運用軸線關系確定造園元素的主從關系。拙政園內的對景多見于主體建筑之間,隨著曲折的平面,在游客正前方徐徐展開:由四面廳遠香堂向北面遠眺,西山之上云蔚亭躍然眼前。亭堂交相呼應,悄然入畫。
障景,屏障景觀之意,又做抑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中庸含蓄,見之于拙政園——經過園門入口假山“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嬌羞遮掩,暮然窺見園內一彎池水“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開朗新奇。藏景障景欲揚先抑的手法,在引導游賞者視線變換的同時,也為游園景致增添新奇有趣的觀賞效果。
借景,《園冶》所贊“園林之最要者”,在加強空間聯(lián)系時突破場地限制,無限延伸空間境界。拙政園內的借景,不僅有遠借北寺塔深遠的倚虹亭,有鄰借荷花柔情的荷風四面亭,也有巧借松枝蒼然的松風水閣。遠景、植物、聲音……借景內容之豐富,使得拙政園園內院外空間氣氛巧妙結合,相映成趣。
框景,通過有意識的設置框洞結構,引導游人賞框內之景。拙政園內方亭上的圓洞門、漏窗等,均采用框景的造景手法,使園景產生繪畫般的藝術效果。
除此之外,還有漏景、點景等在上述四類手法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而來的其他造景手法,在此僅選取四類拙政園之主體造景手法稍作闡釋,余下暫且不表。
三、結語:因地制宜,巧奪天工
朝代更替、時代變遷,歲月并沒有洗去拙政園原有光彩,相反,歷史的沉淀和文人墨客佳句點綴,更為拙政園園林景致增添了厚重與幽韻。雖為私人建造而成,但如今的拙政園,早已成為一個開放的公共園林,成為蘇州的形象代言之一。園林之美,師法自然,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藝術杰出代表,拙政園因地制宜、主次分明、以人為本、巧于組景的設計理念貫穿其造園始終,其深刻的造園文化、精湛的造園藝術、豐富的造園意境表達也引領這座私家園林走向公眾的視線,使之成為現代園林的學習典范,接受世界的關注與贊嘆。
參考文獻:
[1]童嶲.江南園林志[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
[2]佚名.江南私家園林[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3]趙熙春.明代園林研究[D].天津大學,2003.
[4]郭楊,楊維菊.拙政園造景手法分析[J].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上冊),2012.
[5]饒飛.拙政園空間結構解析[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
[6]毛琦紅.拙政園“大”之造園個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8.
(作者單位:杭州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