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新報編輯部
化妝的歷史由來已久。秦漢的質(zhì)樸清純,魏晉的雅逸秀美,唐代的奢靡夸張,宋代的清新淡雅,女性妝容的變化反映了人們生活習(xí)慣、審美文化的變遷。那么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妝的呢?唐朝詩人元稹在詩作《恨妝成》中,將古代女子化妝的過程大致概括為7個步驟:敷粉、抹胭脂、畫黛眉、點(diǎn)額黃、畫面靨、描斜紅、點(diǎn)口脂。無論是步驟之繁復(fù)還是道具之奢華,都令現(xiàn)代女性望塵莫及。
第一步:敷粉
古代女子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粉,作用與現(xiàn)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女性的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
四川博物院有一件宋影青印花瓷粉盒,白瓷胎,饅頭形,盒蓋印有牡丹花卉,是宋代女子化妝用的粉盒?!墩f文解字》中記載,“粉,敷面者也,從米聲分”。由此推測,古代女子最早是用米粉敷面。那時生產(chǎn)力水平不高,普通人家能有足夠的米用來果腹就很不錯了,能用米粉敷面的女子都是有錢人?!洱R民要術(shù)》中詳細(xì)記載了米粉的制作方法:將梁米或粟米磨成細(xì)粉沉于涼水中發(fā)酵,然后洗去酸氣,再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淀,最后放于日頭下曝曬,曬干后的粉末即可用來敷面。
繼米粉之后,人們又發(fā)明了鉛粉。《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中就提到過女性用鉛丹和粉錫化妝。鉛是煉丹的附屬品,白鉛經(jīng)醋化后就像米粉一樣細(xì)膩,“洗凈鉛華”中的“鉛”其實(shí)就是鉛粉。鉛是重金屬,涂在臉上能起到美白效果,但是長期使用的話會產(chǎn)生副作用。它會導(dǎo)致皮膚發(fā)青、發(fā)黃,使妙齡少女最后變成了“黃臉婆”,不過這依然嚇不跑愛美的女性。古人還會在鉛粉中添加輔料調(diào)和使用,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制成“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diào)制成“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成“玉簪粉”。
第二步: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胭脂是紅藍(lán)花的提取物,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將胭脂帶到了中原。
早在商周時期,就有女性會在敷粉后用腮紅飾面,材料為朱砂。但只有舞姬與宮人才會用,腮紅在當(dāng)時并不流行。漢人在胭脂中加入牛骨髓制成粘稠的紅色脂膏,并將成品裝入金玉陶瓷等器皿中。魏晉南北朝時期,胭脂的制作工藝已經(jīng)趨向于成熟,當(dāng)時不僅有小而薄的“金花胭脂”,還有以絲綿蘸紅藍(lán)花汁制成的“棉胭脂”,類似于現(xiàn)在的腮紅液。
唐代稱胭脂為“紅粉”,用胭脂化妝風(fēng)靡一時?!妒挛锛o(jì)原》中寫道,“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可以看出秦朝女子打破了面妝色彩單一的桎梏,開啟了色彩豐富、造型各異的妝容潮流。王建在《宮詞》中描寫過這樣一個宮女,“歸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潑紅泥”,宮女洗個臉就把整盆水染成了紅泥漿,這是在臉上抹了很多的胭脂吧。孟浩然在《春情》中寫道,“青樓曉日珠簾映,紅粉春妝寶鏡催”。《敦煌曲子詞·竹枝子》中寫道,“恨小郎游蕩經(jīng)年,不施紅粉鏡臺前,只是焚香禱祝天”。由此可見,女子開心的時候會化妝,憂愁的時候才懶得化妝。
第三步:畫黛眉
古人將眉毛稱作“七情之虹”,因?yàn)槊济軅魃?,還能使面部更加立體。在古代,眉妝的地位遠(yuǎn)高于眼妝,詩詞中多以“遠(yuǎn)山黛青”“翠螺玉舒”等華麗的辭藻來描寫女子的雙眉。
戰(zhàn)國時期,畫眉毛沒有特定的材料,女子一般會用燒焦的柳枝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是一種用于畫眉的青黑色顏料,那時還沒有眉筆,女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蘸稀釋后的顏料畫眉。秦朝流行“蛾眉”,漢代崇尚“八字眉”。在唐代,最為推崇的是“柳眉”和“月眉”,女子一般會刮掉自己原始的眉毛,然后用黛勾勒眉形。
第四步:點(diǎn)額黃
點(diǎn)額黃又稱為“貼花鈿”,女子用絲綢、彩紙、金箔或云母片剪成各種樣式的裝飾物,然后貼在前額、眉心、兩頰或嘴角。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花、鳥、魚、蝴蝶、鴛鴦等動物形狀。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三種顏色。
貼花鈿始于南北朝,女子在額頭貼上梅花的花瓣,使自己顯得更加嬌俏。在唐朝,愛美的女子不再滿足于單一的花瓣,開始用金箔,銀箔,甚至是昆蟲的翅膀、鳥類的羽毛等剪出花樣貼在額頭?!赌咎m辭》中“對鏡貼花黃”指的就是貼花鈿。
第五步:畫面靨
靨是指酒窩,畫面靨是指女子用丹青、朱紅等顏料在面頰兩旁點(diǎn)綴出各種形狀。面靨的形狀有很多,圓點(diǎn)狀最為常見。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diǎn)”;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在晚唐五代時,畫面靨更加盛行。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記錄了如何制作面靨,“鶴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塵,色淺紫,蒂葉如柳而短。當(dāng)夏開花,又呼為綠花綠葉。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靨”??梢钥闯鳅Q子草的花瓣是制作面靨的原材料之一。
相傳面靨妝始于宮廷,最初畫面靨并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標(biāo)記。在后妃來例假時,就在臉上點(diǎn)上兩個小紅點(diǎn),表示自己不方便侍寢。后來,面靨逐漸成為了一種裝飾,還流傳到了民間。
第六步:描斜紅
斜紅始于南北朝,描斜紅是指女子在眼角旁畫出一條紅色的月牙形。在唐代的宮廷中,描斜紅頗受歡迎。從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女俑,妝容色澤濃艷,造型古怪,有的面部還有月牙狀的斜紅,有的甚至是殘破狀,遠(yuǎn)遠(yuǎn)看去,宛如白凈的臉上平添了兩道傷疤。
相傳,斜紅的來歷和傷疤有關(guān)。《妝樓記》中記述了這樣一個傳說,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的宮中新添了一名叫薛夜來的宮女,魏文帝對她寵愛有加。一天夜里,魏文帝正在燈下讀書,四周圍著水晶制成的屏風(fēng),薛夜來不小心撞上了屏風(fēng),頭部頓時血流如注,傷處猶如朝霞將散。由于擔(dān)心自己毀容后會失寵,薛夜來整日憂心忡忡。但令人意外的是,她不但沒有失寵,反而得到了魏文帝加倍的憐愛。原來薛夜來雖然臉上留下了兩道疤痕,但是面容卻顯得更加楚楚可憐。其他宮女見此情狀,就用胭脂在臉部畫上血痕,模仿薛夜來受傷后的樣子,取名“曉霞妝”,后來就演變成了一種特殊的妝式——斜紅。
第七步:點(diǎn)口脂
古人十分鐘愛口紅。從《唐書·百官志》中可見一斑,書中寫道,“臘日獻(xiàn)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xué)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古人用雕花象牙筒來盛裝口脂,可見口脂在化妝品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從西漢墓葬中出土的口脂,盡管過了2000多年,顏色依然鮮艷奪目。在唐代,人們以蜂蠟替代動物脂膏,又摻以朱砂、紫草,調(diào)試出紅色、粉紅色、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僅供制作口紅的植物就多達(dá)二三十種。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的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xiàn)了17種之多,其中最風(fēng)靡的要數(shù)櫻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diǎn)點(diǎn)”,為了達(dá)到這種效果,女子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回出唇形。
(摘自《北方新報》2017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