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素玄
沈復(fù)喜愛插瓶和剪裁盆樹,特別是盆景中的花石點綴,景小則如一畫,景大則攝納心神,若在一旁備上清茶一盞,氤氳里便迷蒙了一簾幽夢。石頭的身上積累了難以枚舉的風霜,像是沉默的璀璨,以蕞爾之軀括含了追憶。
沈復(fù)去山里掃墓,發(fā)現(xiàn)了紋理似山巒的石頭,心喜而返,告知妻子:“我想用油灰把宣州石砌在白石盆里,這樣顏色便勻稱了。本山的黃石雖則古樸,若是也用油灰,放在白石盆里則黃白相間,斧鑿痕跡便全部顯露,這可怎么辦呢?”
妻子陳蕓回答說:“可以挑選劣質(zhì)的石頭搗碎成末,乘濕糝在油灰粘接處,干燥后顏色可能會相同?!?/p>
這真是個聰慧的女子,她懂丈夫的愛石之心,甚至可以替他想出絕妙的法子。這樣的女子,必定有一顆澄凈的心。
沈復(fù)毫不猶疑地采用了她的方法。他準備了一個宜興長方窯盆,疊起一峰,左低右高,背作橫方紋,仿照云林倪瓚的疊石之法,山勢險峻,像臨江的石磯,石上種了蔦蘿。而空出的一角,則用河泥種植千瓣白萍。
這個作品雕琢了幾天方告成功。
到深秋時節(jié),蔦蘿蔓延盆山,如藤蘿懸掛在石壁上。花葳蕤紅艷,白萍也于水面盛開半顏。
最有意思的是,這一雙璧人倚在檐下不時討論著哪里適宜設(shè)水閣,哪里適宜建茅亭,哪里適宜鑿“落花流水之間”六字。居住、垂釣、眺望之地亦一一指出,像是急不可待地要住進去一般。
好景,卻往往不常在。
某個夜間,兩只貓兒搶食,從屋檐上摔下來,盆與架頃刻粉碎。那些美好的設(shè)想與期盼,霎時化為烏有。
這一點小小經(jīng)營竟也不可長久,想到此處,他們不禁黯然嘆息上蒼何其殘忍。
很久很久以后,沈復(fù)才明白,當初這段大肆渲染的時光,是怎樣頹然寂寞。與陳蕓共度的日子里,每一刻都是炎夏中的消渴,卻不知濃蔭覆窗,是為了教人提前懂得以清涼之心應(yīng)對某個不虞的山窮水盡。
靜室焚香,檀木寸寸成灰,輾轉(zhuǎn)出一程又一程痕跡,守待白晝換三更的緘默。那頷首疊膝在香霧沉沉里的盆景,盤根錯節(jié),宛如伉儷情篤的伴,日日夜夜年年歲歲,守著諳熟的感覺,共行風雨。而那堅韌之石堆砌出的微小塵世,是鎮(zhèn)在心中的勇氣。
十三歲那年,初聞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他已然打定主意,此生非此女不娶。他贊她“生而穎慧”,憐她“四齡失怙”,愛她“才思雋秀”,他與她談詩論畫、培花植木,哪怕困苦清貧、世道冷漠,她也與他一同捱過。這一曲天上人間高山流水,和鳴出好一櫳春鶯啼囀。
人生際遇不過一場浮萍相聚,怎能不珍惜這點滴相知?
江南小巷的青石上潮潤著若有似無的聲音,像是喃喃情語,也像是這顆冰冷的心奢望的悸動,年復(fù)一年,執(zhí)著地問一句:故人何時歸?
陳蕓素有血疾,又因弟亡母喪悲痛過甚,沉疴難瘳,縱使情深欲相隨,沈三白亦挽不回他的紅顏知己。
“憶妾唱隨二十三年,蒙君錯愛,百凡體恤,不以頑疾見疾。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yōu)游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
她陪他二十三年,走遍亭閣樓臺。她知,人生百年,終歸一死,只可惜不能陪他到最后,綿綿此恨,最是難消。
想起世間千萬誓言,他們要的其實那般簡單:如果有一天,他們能夠買一塊地,請個仆人,種植蔬果,他作詩畫,她繡衣裳,布衣飯菜隨喜一生,不必去遠游。
生死蒼茫記錄在案,卻終不成文。天大地大,他又能云游何方?
萬物有靈,所以孕育的石頭亦有深意無限。此生,不成山,不壘谷,只在那或墨黑或瓷白的盆里與新蕾一道迎接春陽。
煙波橫翠三秋色,那些不曾說出的詩的注腳,都繡在盈尺天地間。這一盆“人生苦短”,沈復(fù)用了心,陳蕓入了情。卻終是逃不開事如春夢了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