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文+王嘯
地理實踐力的提升離不開學生的體驗活動,研學旅行是其中最佳的體驗方式之一。學校開啟了從青島到貴州的“一路向黔”大規(guī)模研學活動,將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相結合,使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到了貴州的自然風貌和人文環(huán)境,也在有序的活動中提升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一、做足功課,提前謀劃
一是確保學生安全第一。研學旅行前,分班級召開旅行安全知識講座;與學生及家長簽訂安全協議;分批次、錯時前往;與其他學科教師一起分人入班。
二是合理確定研學內容。根據欲前往的具體地域(安順舊州中學、黃果樹瀑布、西江苗寨、云峰屯堡、貴陽甲秀樓等),確定了7個研學主題:交通、時差、巖石、地貌、農業(yè)生產、聚落等,并將每一個研學主題細化為具體問題。
三是恰當選擇活動方式。針對不同的研學主題,選擇研究性學習、問題探究、資料查閱、教師講解、成果展評等多樣化的活動方式。
四是適時抓住研學時機。充分考慮旅途、到達目的地之后的行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適時地開展研學活動。
二、有序開展,逐步實施
本次研學旅行確定的學習主題,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為保證這些學習主題在旅行中逐一落實,我們將整個旅行的時間分割成四個時間段,并將學習主題分解到其中。
1.旅行準備:探討論證,方式選擇
出發(fā)前,針對出行方式,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研究性學習:本次研學旅行的目的地為貴州安順,請給此次700人的團隊選擇恰當的出行交通工具和方式。
2.空中課堂:即時學習,學以致用
為充分利用青島至貴州的航行時間,同時也為避免擾亂機艙環(huán)境,我們在機上也為學生安排了學習任務:(1)觀察機艙顯示屏中飛機正常飛行時的高度,并分析原因;(2)到達機場時,注意觀察此時太陽的方位和高度,與家人電話報平安,詢問此時青島的太陽方位及高度,并分析
原因。
3.實地考察:直觀感受,深度思考
抵達目的地之后的旅行,學生身臨其境,可以直觀感受身邊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是實施研學的最佳時段,但與此同時,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也是最容易失去控制的一個階段。該階段,我們結合所到之處的地理事物,按照事前的準備,不斷拋出研討主題,引發(fā)思考,組織活動,使研學活動逐步走向深入。
(1)沉積巖的特點。在舊州村寨中,引用當地人的說法,“石頭的路面石頭墻,石頭的瓦蓋石頭房,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板凳石頭的缸”,拋出問題,引發(fā)討論:該地村寨的屋頂為何使用青石板來替代瓦片?
(2)流水侵蝕地貌。天星橋景區(qū)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洞內景觀形狀各異,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對學生的震撼,我們采取的是講授法,簡要向學生介紹該景觀形成的過程,并強調溶洞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時間,使學生自覺地認識到保護脆弱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性。在到達黃果樹瀑布景區(qū)之前,我們安排的是競猜環(huán)節(jié):對于瀑布的觀賞,在哪一位置欣賞最佳?現在是觀賞的最佳時節(jié)嗎?抵達現場后,讓學生進行實地勘察并論證自己的猜測,并進一步提出問題:瀑布是如何形成的?結合實地實景,查閱資料后向同學解釋。
(3)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在旅行的過程中,沿途可以見證貴州“地無三尺平”的地形特點;梯田遍布;山區(qū)公路,盤山而上;西江苗寨中,吊腳樓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對此,可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任選其中的一個方面,進行觀察、分析思考,晚飯后或擇機進行交流,使學生深刻認識地形對農業(yè)生產、交通、聚落等的影響。
三、重溫行程,反思提升
研學旅行的經歷總是豐富多彩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不可避免地會被漸漸淡忘。為推動研學旅行成果的進一步發(fā)展,并發(fā)揮其最大效益,歸來之后,我們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回顧、反思和總結,主要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來進行。
學生反思總結。一是問題延伸思考:結合地圖、互聯網及研學旅行行程材料,分析說明旅行社給我們的行程安排是否合理,并提出修改建議。二是進行成果展評:通過簡報或板報等形式進行展示,并組織學生進行評選,評選出優(yōu)勝班級及學習小組。教師反思總結:全方位梳理本次活動的過程,總結得失,并為下次開展類似活動提出建議。
在研學旅行的道路上,我們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課堂教學內容、進度與研學旅行地的學習資源更好地結合。加強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這也正是下一步我們要重點研究、突破的一個課題。
(作者單位:1.青島市實驗高級中學;2.青島市教育教學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