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孟杰[浙江工業(yè)大學, 杭州 310000]
饒宗頤詞學研究文獻綜述
⊙郭孟杰[浙江工業(yè)大學, 杭州 310000]
詞學,是饒宗頤先生學術百花園里的一朵瑰麗奇葩,近年來,學術界有關饒宗頤詞學方面的研究已漸成氣候,尤其是對其在目錄學、敦煌曲等領域的成果予以肯定,且有關形上詞的討論逐漸增多。本文將回顧及整理國內(nèi)外研究者對饒宗頤詞學方面的研究文獻,梳理研究脈絡,總結研究成果,以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饒宗頤 詞學 研究文獻
饒宗頤,字固庵,號選堂,1917年6月出生于廣東潮安,幼承家學,學與藝合,融會貫通,治學范圍極廣,饒先生認為自己的學問有:敦煌學、甲骨文、詞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金石學、書畫,從時間跨度上來說,涉及從上古史前到明清??v觀饒學,詞學研究只占饒學的極少部分,卻也獨具風騷,開創(chuàng)一代風氣,其詞學成果有專著十三部(其中個別著作含詩文研究或與人合著),論文二十幾篇,論文以敦煌曲、詞樂、宋詞、清詞為主。學術界對于饒先生詞學的研究,是繼“饒學”中敦煌學、史學、書畫、宗教等領域研究之后的又一開拓。近年來,研究漸成氣候,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際漢學界對饒先生在各個學術領域研究的評述,可參見鄭煒明的《論饒宗頤》[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論文集。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對饒先生詞學這一領域的研究,對其史學、文學及藝術的研究進程中漸漸明晰且自成一家,大陸的研究者有劉夢芙、胡曉明、羅東升、趙松元、楊子怡等,港澳的研究者有羅慷烈、夏書枚、蘇文擢、郭偉川、施議對、黃坤堯、鄭煒明等。
饒先生的詞學成果,黃坤堯在《饒宗頤的詞學成就》中總結為包括“文獻整理、詞樂研究、清詞研究、敦煌曲、詞學評論、詞境探索及填詞寫作各項”,詞學專著“主要包括詞樂、詞史、詞籍、詞論、填詞、鑒賞、詞學研究、詞學批評、詞學史等領域”,并認為“詞學只占他整體著述中的極少部分,卻也成就顯赫,具有學術上的領先地位,見解獨到”。這一總結是較為全面準確的。
目前,對饒宗頤詞學方面的研究主要分為三方面:一、詞學思想與觀念的剖析溯源;二、詞作的解讀與批評;三、對于形上詞這一新詞體的關注。
在詞學思想觀念方面,研究者注意到饒宗頤詞學思想與禪宗的關系、與儒家思想的淵源以及與他學間的觸類旁通,如徐晉如的《在情與禪之間——略論饒公宗頤的詞學思想》(《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指出饒宗頤詞作在哲學背景上受禪宗影響及風格上受姜夔影響。張敏的論文《饒宗頤禪意詩學研究》進一步對饒宗頤詩學與佛禪思想的淵源進行闡述,“結合饒宗頤數(shù)量龐大的詩歌創(chuàng)作,闡述其詩詞中的佛禪意趣”,“總結饒宗頤的禪意詩學,并指出其彌補了古典詩學之缺陷,為當代詩詞學之發(fā)展開拓了新的空間,在20世紀詩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劉夢芙的《為往圣繼絕學,啟來軫以通途——饒宗頤先生之儒學思想與人文精神》中,認為饒宗頤先生“詩文創(chuàng)作皆以儒家思想為根本”“其作品中深涵高貴之人文精神與高雅之審美情趣,乃從群經(jīng)諸子與歷代文學及書畫藝術中廣挹英華”。王志鵬在《饒宗頤與敦煌曲研究》中注意到饒宗頤在敦煌曲研究上的成果得益于其學術領域的通境,各學術領域之間、學問與藝術、創(chuàng)作與研究相互融合與促進,“如饒先生的古琴愛好與音樂研究有很大的關系;又因為懂音樂所以能夠提倡詞樂研究,而敦煌曲及敦煌琵琶譜研究也都是得力于對音樂的熟悉”。
在詞作的解讀與批評方面,2009年由黃山書社出版的《選堂詩詞論稿》是第一部關于饒宗頤詩詞學方面的專門論著,陳偉的《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饒宗頤詩詞賞析二則》指出,饒先生詩詞善于將“性情、品格、學問、精神都糅合在其中”,“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欣賞人生,并享受這種自足之樂”。施議對《論饒宗頤的形上詞》,立足饒宗頤和周邦彥所作的《六丑》這一具體詞作,深入剖析,指出其詞“將落想、設色、定型與西方意識流技巧相聯(lián)系,為現(xiàn)代主義手法的中國化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嘗試”。而對于第三方面的研究,引來了眾多學者的解讀和討論,分別以微觀和宏觀為視角,有知識描述層面上關于形上詞的創(chuàng)作方法、特色等的微觀,又有理論層面上集中于形上詞開拓新詞境、創(chuàng)造新詞體之功,指出其在詞史上的意義和價值為宏觀,且第二、三方面多有交叉。
在對詞學文獻的整理上,饒宗頤有詞學目錄學的代表作《詞集考》(中華書局1992年10月出版),學界多有贊譽,楊成凱在《詞學研究的一座豐碑——評饒宗頤〈詞集考〉》中較早地介紹并評述了該書,作者認為此書“歷從唐至元上下七百年的跨度,集文學批評、史學考證、目錄版本之學于一身,所論詞集包括詞家別集、總集、詞話、詞樂、詞韻等詞學的全部領域,評詞、校律、述人,言近旨遠。目光之犀利,范圍之廣泛,見識之通達,令人嘆為觀止”。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認為其體裁類于朱彝尊的《經(jīng)義考》,推許甚高,并稱“自此以后,讀詞者必發(fā)軔于此”。在敦煌曲的研究上,饒先生的《敦煌曲》和《敦煌曲緒論》兩部著作被研究者認為涉及了詞學史上的重要課題,是20世紀敦煌曲子詞文獻整理研究史上的一項重要成果,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里程碑意義。黃坤堯認為“饒宗頤精研敦煌曲,成就最大”。
在填詞寫作這一領域,他所創(chuàng)制的形上詞,即用詞體原型再現(xiàn)形而上旨意的新詞體,開創(chuàng)一代風氣。在中國,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重視道,重視講道理,是形上詞的特征。學界對于形上詞的討論,發(fā)軔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關饒宗頤形上詞的推介文章刊行,21世紀后討論逐漸增多。對形上詞的探討,可從內(nèi)容和研究視角來看。
從內(nèi)容來看由詞到論逐漸深入,從論文題目由“形上詞”到“形上詞論”的演變可見,由形上詞詞體本身及作品層面的探討拓展到對形上詞論的理論層面,并指出其理論意義??隙ㄆ鋵τ谥袊鴤鹘y(tǒng)詞體缺乏哲理層面的理性思考的彌補之用和以積極向上的精神安頓人生的益處。具體有以下幾個角度:一、知識描述,如曾楚楠的《選堂先生形上詞蠡測》一文;二、內(nèi)證,細繹饒先生詞作印證其“形上詞”說,如施議對的《饒宗頤“形而上”詞法試解》;三、應用,援引形上詞說闡發(fā)其詞作形上之思,如趙松元的《論選堂耶魯時期的樂府創(chuàng)作》;四、意義論說,即指出形上詞在學術史上的意義和獨特的學術個性,如殷學國的《饒宗頤“形上詞”論分析》。
從研究視角來看,在處理研究對象的相互關系上,對形上詞的研究分為兩個維度:詞對人與人對詞。如以整篇解詞,以目的或意義點出詞對人的影響,或在行文中介紹形上詞時提到將詞人學養(yǎng)及哲理入詞,表現(xiàn)出的是詞與人雙向關系的意識。
2.人對詞。研究者注意到形上詞突出體現(xiàn)了學人之詞的特征,人對詞的影響深層的關系是將詞人性情、品格、學問、精神糅合詞中,這是形上詞之所以成為形上詞的必要條件。正如饒先生所說,畫是他性格與修養(yǎng)的載體,那么,詞亦是載體??梢娦聲r期的學者擁有更為開闊的視野和獨立自信的人格,因此,詞外求詞,將學人身份融入詞人身份中,其形上詞的創(chuàng)制也是水到渠成了。
① 胡曉明、李瑞明整理:《饒宗頤學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年版,第86頁。
② 如季羨林《論饒宗頤史學論著》(1984);姜伯勤教授的《從學術源流論饒宗顧先生的治學風格》(1995);胡曉明《饒宗頤學記》;張少康等人《〈文心雕龍〉研究史》;姜伯勤《論饒宗顧先生的藝術史理論——以〈畫預〉為中心》(1998);郭景華《觀看之道:作為精神史的藝術史——饒宗頓藝術史論研究》(2009);1997年上海文藝出版社胡曉明選《澄心論萃》;郭偉川主編《饒宗顧的文學與藝術》(2002)等。
③ 黃坤堯:《饒宗頤的文學成就》,《詞學》2013年第1期。
④ 張敏:《饒宗頤禪意詩學研究》,云南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⑤ 劉夢芙:《為往圣繼絕學,啟來軫以通途——饒宗頤先生之儒學思想與人文精神》,《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
⑥ 王志鵬:《饒宗頤與敦煌曲研究》,《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⑦ 如施議對《為二十世紀開創(chuàng)新詞境.創(chuàng)造新詞體——饒宗頤形上詞訪談錄》,《文學遺產(chǎn)》1999年第5期;殷學國《饒宗頤“形上詞”論分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8期。
⑧ 楊成凱:《詞學研究的一座豐碑——評饒宗頤〈詞集考〉》,《文學遺產(chǎn)》1994年第6期。
⑨ 施議對、饒宗頤:《為二十一世紀開辟新詞境,創(chuàng)造新詞體——饒宗頤形上詞訪談錄》,《文學遺產(chǎn)》1999年第5期。
⑩ 可參看殷學國的《饒宗頤“形上詞”論分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8期。
[1]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郭偉川.饒宗頤的文學與藝術[M].上海:天地圖書館有限公司,2002.
[3]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1.
[4]趙松元.浮磬鏗鏘明珠璀璨——饒宗頤1949-1978詩歌創(chuàng)作述略[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1).
[5]楊子怡.江山助凄婉,代有才人出——漫談饒宗頤教授舊體詩詞創(chuàng)作成就[J].饒宗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黃坤堯.畫趣琴心——論饒宗頤詞的幽復境界[J].饒宗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姜伯勤.靈薪神火:選堂先生的詩心——讀《選堂詩詞集》[J].饒宗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8]施議對.頓悟與漸悟——饒宗頤禪學訪談錄[J].勵耘學刊(文學卷),2008(9).
[9]陳水云,現(xiàn)代詞學的研究價值、現(xiàn)狀及方法反思[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作 者:郭孟杰,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詞學。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