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剛
古生物化石圖片的拍攝與處理
余 剛
古生物化石圖片在科學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可以將研究人員對化石的觀察和對比研究清晰準確地反映在論文中,為研究者對古生物化石的鑒定、命名和分類等研究所依據(jù)的科學元素在同行交流中給出直觀的參照。同時,它還能完善古生物化石的資料檔案,為古生物化石的保護和利用、科普宣傳和陳列展示提供生動客觀的形象資料。同其它類型的攝影圖片需要講究畫面效果一樣,古生物圖片攝制質(zhì)量的好壞,也關系著研究的準確性及展示效果的完美性等方面的實際內(nèi)容。因此,如何拍好古生物化石的圖片,是我們在具體拍攝工作中所要認真考慮和探討的問題。
筆者認為,古生物化石圖片的拍攝與一般文物圖片的拍攝具有相通之處,它們都是通過利用攝影紀實的基本特性再現(xiàn)文物(標本)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有計劃地調(diào)動光線、角度等攝影技術手段來充分表現(xiàn)、記錄文物(標本),特別是在拍攝科研用途的圖片時,要準確把握被攝體的真實性,不容夸張和變形。
一般說來,古生物化石的拍攝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古生物化石發(fā)掘現(xiàn)場的拍攝、古生物化石典型標本的拍攝和古生物化石完整骨架的拍攝。
根據(jù)圖片的不同用途,即:它是用于研究及研究論文的使用上,還是用在陳列、新聞宣傳上,這在拍攝方式上有著不同的講究。
在拍攝用于研究的圖片資料時,要拍攝的內(nèi)容有:1.發(fā)掘現(xiàn)場周圍不同角度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風貌;2.化石埋藏地層;3.化石埋藏原狀及范圍;4.研究人員要求的重要局部的特寫,等等。
這類照片的拍攝,重點在于真實性與客觀性的把握,特別是化石埋藏原狀及局部特寫的拍攝,在鏡頭使用上,盡量使用標準鏡頭和中焦距鏡頭,高角度俯拍,以保證現(xiàn)場的自然狀態(tài)不變形或少變形,必要時采用接片的方式拍攝,盡量不要使用廣角鏡頭,以避免造成嚴重的視覺變形;在用光上,最好利用散射光,過強的太陽光容易造成圖像反差太大、細節(jié)損失的問題。
對用于陳列、新聞宣傳等的照片,在拍攝時就需要注重畫面的藝術效果,充分調(diào)動光線、角度、畫面的布局等攝影的基本要素來提高圖像的表現(xiàn)力,給人以藝術上的沖擊力。在拍攝中,要充分利用好短焦距鏡頭視角廣、景深大、透視效果強的特點,適當?shù)貙F(xiàn)場拍得“大”而“廣”些,才能給人以畫面上的“震撼”感。同時,除隨機抓拍發(fā)掘人員的工作情形外,根據(jù)畫面的需要進行適當?shù)摹皵[拍”,也是獲得一張滿意的發(fā)掘工作照片的好方法。不要排斥擺拍方式,好些經(jīng)典的新聞圖片都是“合理地”擺拍出來的。
很多時候,我們拍攝典型化石標本(含單個骨骼化石),是按研究人員寫論文的要求來進行的。拍攝這類照片,不論從化石的哪個角度進行拍攝,都要注意標本真實性的完美表現(xiàn),盡量做到不“失真”,因此不宜使用廣角鏡頭進行拍攝。同時,古生物化石雖然大多色彩單一、質(zhì)地粗糙,但也會存在一些表面光滑、反光較強的部分,因而采用自然順光進行拍攝效果最好,避免高光反射,才能夠完整地表現(xiàn)出化石表面細小的顆粒和紋路。當然,有條件采用室內(nèi)人工反射光源(即使用的燈光要通過反射傘照射,不要直接照在標本上)也不錯,但要注意入射角度,不宜強調(diào)側光的運用。
拍攝陳列和宣傳使用的典型標本照片,就需要調(diào)動和運用攝影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來塑造標本。先要找到標本的最佳觀賞面,然后安排好光源的使用。不管是用自然光還是室內(nèi)人工光,正面都最好要使用反射光,稍稍勾勒45°~90°的側面光,充分展現(xiàn)出標本的立體感和空間感,不必拘泥于標本是否“失真”,以視覺達到最美為主要拍攝的目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標本拍攝背景的安排和處理。一般情況下,有條件大家都會采用不同顏色的背景布(紙)來進行拍攝,效果一般也過得去。但筆者經(jīng)過多年反復不同的拍攝比較后覺得,典型標本不適合用淺色背景,這是因為化石本身的色彩不是很豐富,若使用鮮亮的背景就容易搶眼,會影響到化石本身的表現(xiàn)。所以,筆者覺得采用深黑色背景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況且,黑色本身就給人一種沉重感,對襯托標本的歷史、滄桑感有相當大的幫助。
散射光下的恐龍頭骨照片
自然側面光下拍攝的恐龍頭骨藝術照
但在實際拍攝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使用的黑色布會出現(xiàn)一定的反光,使背景顯得不是那么純黑,且底面和背面會因反光率不一致而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而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對照片做后期處理。常用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打開Photoshop,將要處理的圖片通過摳圖的辦法先選取標本主體,然后反向選擇背景,直接壓暗;二是新建一個和原圖尺寸大小相同的文件,通過“填充”制作一個純黑色的圖層,將原圖標本摳圖后移至這個圖層上,作進一步的整修,就能獲得一張純黑背景的標本照片。
古生物化石骨架一般都是為了展陳的目的而裝架成型的完整標本,其復原姿態(tài)都按需要進行過藝術和技術的處理,由于在體量上大多很大(如恐龍骨架),所以除部分小型標本外,拍攝者見到它們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展示場所。
恐龍頭骨化石原照
處理背景后的恐龍化石頭骨照片
拍攝這類照片我們需要注意三個方面。1.角度的選擇。需要選擇一個能夠完整表現(xiàn)骨架雄姿的角度,因為它會影響到圖片的視覺表現(xiàn)力和沖擊力。角度的不同,其表現(xiàn)力也往往不同,這就需要我們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嘗試多個角度進行拍攝。2.光源的應對。對于小型標本,我們在自然光下就可以轉動標本來完成拍攝,只是不主張強光下拍攝。對于陳列在展廳的骨架,由于展示場合光源相當復雜,可能出現(xiàn)日光燈、白熾燈、鈉燈、節(jié)能燈、碘鎢燈等不同光源,這就要注意色溫對骨架色彩還原的影響,不要只使用相機的自動設置,還應該手動調(diào)節(jié)試拍,或者使用RAW模式拍攝,以便在后期利用軟件進行修正。3.圖片的后期處理。前面說了,化石標本骨架的體量一般都比較大,要安排背景布(紙)來拍攝不大可能,而雜亂的背景又影響到圖片的視覺效果,如果需要一張畫面干凈、主題突出的骨架照片,就必須對背景進行摳圖處理。由于骨架輪廓比較復雜,不像典型標本那樣簡單而易處理,且非短時間內(nèi)能夠完成,所以采取的方式應該有所變化?;镜姆绞绞牵捍蜷_Photoshop,新建一個與原圖大小一致的透明圖層,將要處理背景的照片通過拖移的方式重疊在該圖層上,然后使用橡皮擦工具小心擦除背景,只需將骨架的輪廓擦出來即可。另外新建同樣大小的透明圖層,通過填充方式取得一個純色的背景圖層,將擦除完成后的骨架拖進上面就算完成了工作。
陳列于展廳的恐龍骨架原照
處理背景后的恐龍骨架照片
古生物化石各類圖片的拍攝看似簡單,卻也有不少的講究之處,需要我們在拍攝中不斷地摸索、實踐,只有對比,才能發(fā)現(xiàn)不足,也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以上是筆者多年從事此項工作得出的幾點經(jīng)驗和認識,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