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威+黃志寬+高波
摘要 赤霉病是長江流域冬麥類作物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江蘇省南部發(fā)展流行,近幾年有向蘇北流行的趨勢,特別是江淮地區(qū)。為探索赤霉病防治效果,本文選擇了氰烯菌酯、多菌靈等7種市面上常見的藥劑對赤霉病進行防治。結(jié)果表明,7種藥劑對赤霉病均有防治效果,且防效差異不顯著。
關(guān)鍵詞 小麥赤霉?。粴⒕鷦?;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9-0118-01
Abstract Scab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of winter wheat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and it develops and prevails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There is a prevailing trend to the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especially in the Jianghuai area.7 kinds of germicides such as phenamacril,carbendazim and other germicides were used to control scab.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germicides were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cab in wheat.However,the control effect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7 of them.
Key words wheat scab;germicide;control effect
赤霉病是我國南方麥區(qū)冬麥類作物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江蘇省南部呈流行發(fā)展態(tài)勢,近幾年隨著氣候條件變化,逐漸向北發(fā)展,蘇北地區(qū)特別是江淮地區(qū)發(fā)病流行,嚴重影響小麥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國家規(guī)定:小麥赤霉病病粒的最大允許含量為4%,超過規(guī)定的小麥要單獨保管,就地處理。在小麥赤霉病防治上,選用抗病品種無疑是治本方法。但是,在生產(chǎn)上應用的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高抗品種較少,并且品種的應用還受地域、氣候等條件限制,因而化學防治仍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措施[1]。江淮地區(qū)小麥品種以濟麥、淮麥、徐麥為主,均為易感病品種。目前,對小麥赤霉病進行化學防治的報道很多[2-3],但是具體防治效果如何還沒有明確定論。為了做好赤霉病防治工作,了解常見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選擇最佳藥劑,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灌南縣植保站在2013—2016年連續(xù)進行了藥劑篩選試驗。現(xiàn)將相關(guān)試驗總結(jié)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灌南縣新集鎮(zhèn)孫灣村一農(nóng)戶田地,地勢平坦,長勢較好,前茬水稻秸稈全部還田,肥水管理統(tǒng)一。
1.2 試驗材料
1.2.1 供試品種。小麥品種為濟麥22,前作為水稻,基本苗約345萬株/hm2,機械條播,基肥施45%復合肥375 kg/hm2、尿素150 kg/hm2;返青期施尿素105 kg/hm2;拔節(jié)期施45%復合肥375 kg/hm2、尿素75 kg/hm2;孕穗肥施尿素75 kg/hm2;灌漿期葉面噴肥。
1.2.2 供試藥劑。7種藥劑分別為59.7%咪錳·多菌靈(江蘇輝豐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42%戊唑·咪鮮胺(江蘇生久農(nóng)化有限公司);75%戊唑·百菌清(上海升聯(lián)化工有限公司);50%多·酮(江蘇裕華農(nóng)化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江蘇省農(nóng)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50%多菌靈(江陰市農(nóng)藥二廠有限公司生產(chǎn));4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江蘇劍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3 試驗設(shè)計
試驗設(shè)8個處理,分別為59.7%咪錳·多菌靈450 g/hm2(A);42%戊唑·咪鮮胺750 g/hm2(B);75%戊唑·百菌清675 g/hm2(C);50%多·酮2 100 g/hm2(D);25%氰烯菌酯 1 500 g/hm2(E);50%多菌靈1 500 g/hm2(F);4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1 050 mL/hm2(G);以不使用任何藥劑作對照(CK)。每個試驗區(qū)面積133.4 m2,按順序排列。
1.4 試驗實施
試驗于2016年4月29日第1次用藥,小麥處于揚花初期,兌水450 kg/hm2用手動噴霧器噴霧;5月4日第2次用藥,小麥處于揚花盛期。藥后6 h內(nèi)無陰雨。試驗期間,施藥后多次出現(xiàn)降雨,分別在5月1—2日出現(xiàn)連續(xù)小雨,5月12日陣雨,5月14—15日大雨,5月21—23日連續(xù)陰雨。
1.5 調(diào)查方法
施藥后待小麥赤霉病顯癥后即5月25日進行調(diào)查,采用三點取樣法,每點選取1 m2統(tǒng)計病穗數(shù)、病級、總穗數(shù),并計算病穗率、病指和防治效果。計算方法如下:
2 結(jié)果與分析
試驗結(jié)果(表1)表明,處理A防效最好,病穗防效為77.83%,病指防效為77.53%;處理B次之,病穗防效為77.40%,病指防效為75.74%,2組之間無差異性。處理C、D、E、F病穗防效分別為72.80%、70.96%、70.57%、66.47%,病指防效分別為70.67%、70.63%、69.92%、65.64%,4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處理G防效最差。
3 結(jié)論與討論
3.1 藥劑選擇
多菌靈單劑在防效上有所下降,這與近幾年來使用該藥防治產(chǎn)生抗性有關(guān)。據(jù)浙江大學有關(guān)專家在灌南縣取樣分析,赤霉病對多菌靈抗性為44.4%,多菌靈單劑對赤霉病的防效逐漸呈下降趨勢,多種不同成分和配比復配劑型的研發(fā),可以彌補單劑抗性的劣勢[4]。同時,新型藥劑氰烯菌酯的研發(fā)對赤霉病防效較為穩(wěn)定,在今后的推廣中可以替代多菌靈單劑進行大面積推廣。為防止單劑長時間使用產(chǎn)生抗性,建議不同藥劑組合交替使用,以達到防治效果[5]。
3.2 氣候條件
在此次試驗中,施藥后多次出現(xiàn)降雨天氣,前期沒有顯癥,在5月15日之前調(diào)查,各個處理零星見病,5月21—23日出現(xiàn)連陰雨天氣,5月25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病穗率迅速升高,病穗株穗稈伴隨著黑褐色,麥穗呈白色,少數(shù)穗稈基部有少許暗粉色,是否是由赤霉病引起的病癥還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3.3 栽培管理
小麥前期栽培管理也是影響赤霉病發(fā)病的重要因素。該試驗在高產(chǎn)示范田上實施,基本苗偏高,再加上后期肥料供應較好[6],長勢很好,勢必加大了田間郁蔽性,后期一旦遇到雨水天氣就會造成適宜赤霉病暴發(fā)的小氣候。另外,近幾年秸稈還田使田間存在大量菌源,也是造成赤霉病重發(fā)的原因之一。
4 參考文獻
[1] 阮仁武,傅大雄,王步軍.3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研究[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報,2005,27(3):289-292.
[2] 歐仕益,何覺民,唐國廉,等.赤霉靈對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的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02,22(3):63-66.
[3] 周學榮.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篩選試驗[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1(6):1352-1353.
[4] 邵振潤,周明國,仇建波,等.2010 年 小麥赤霉病發(fā)生與抗性調(diào)查研究及防控對策[J].農(nóng)藥,2011,50(5):385-389.
[5] 唐才免,馬曉偉,朱新偉,等.江蘇淮安小麥赤霉病藥劑防控技術(shù)探討[J].中國植保導刊,2017(1):68-70.
[6] 劉小寧,劉海坤,黃玉芳,等.施氮量、土壤和植株氮濃度與小麥赤霉病的關(guān)系[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5,21(2):30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