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華, 汪海彬, 田 榮
(1.安徽機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學生處, 安徽 蕪湖 241000; 2.黃山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安徽 黃山 245021)
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的現(xiàn)狀及特點
王東華1, 汪海彬2, 田 榮1
(1.安徽機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學生處, 安徽 蕪湖 241000; 2.黃山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安徽 黃山 245021)
以233名高校輔導員為被試,運用修訂后的情緒覺察等級量表(LEAS-C ),考察了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總體狀況以及在性別、學校類別、工作年限、職業(yè)性質(zhì)以及職稱變量上的差異。結(jié)果表明,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覺察自己能力顯著高于覺察他人能力,且在上述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現(xiàn)狀;特點
一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對輔導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暫行)》中明確指出輔導員“能執(zhí)行危機事件處理預案,及時穩(wěn)定相關人員情緒……能與求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有效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幫助學生調(diào)節(jié)情緒……”。這對輔導員的情緒智力(情商)提出更高的要求。情緒智力是駕馭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情緒,區(qū)分它們之間的差異,并能使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思考和行動的能力[1]。情緒覺察能力是情緒智力的先決條件和重要基礎[2],反映了描述和識別自己及他人情緒的認知能力[3]。研究顯示,低水平情緒覺察能力會增加個體出現(xiàn)身心問題的風險,他們往往不能很好地覺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緒體驗,因此不能有效使用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更容易出現(xiàn)暴食、酒精濫用和軀體化障礙[4]。情緒覺察能力還是情緒管理能力的前提與基礎。輔導員是校園危機事件處理的第一梯隊,他們在危機處理中表現(xiàn)出的情緒管理能力對危機的處置以及保障其身心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換句話說,提升輔導員的情緒覺察能力,不僅是提高輔導員情緒智力、情緒管理能力的前提,還是預防和減少輔導員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研究表明,高校輔導員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成為制約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職業(yè)化,乃至其整體素質(zhì)提高的桎梏[5]。目前,未發(fā)現(xiàn)研究者從情緒覺察能力角度開展專門研究。因此,有必要對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的現(xiàn)狀及特點進行研究,進而為提高輔導員情緒智力與身心健康水平提供解決思路。
1、被試
本研究調(diào)查對象為安徽省高校輔導員,共240人參加問卷測試,其中有效問卷233份,有效率為97.08%。共調(diào)查11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5所,高職(高專)院校6所。被試具體構(gòu)成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被試分布情況
2、研究工具
本次調(diào)查采用修訂后的情緒覺察等級量表(LEAS-C)。修訂后的LEAS評分者信度大于0.8,α系數(shù)大于0.9,全量表各維度間相關系數(shù)在0.683-0.797之間,維度與總分間相關系數(shù)在0.885-0.925之間,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6]。
3、程序
由經(jīng)過培訓的教師為主試,以各高校輔導員為單位團體施測,要求輔導員單獨作答。利用SPSS16.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總體狀況
由表2可知,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的平均得分為2.61,大理論中值水平3,這表明高校輔導員的情緒覺察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覺察自己的能力要顯著高于覺察他人的能力。
表2. 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總體狀況一覽表
2、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分析
對不同性別高校輔導員的調(diào)查顯示,女高校輔導員的情緒覺察能力得分略高,但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具體結(jié)果見表3。
表3. 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性別差異一覽表
對不同學校類型的高校輔導員的調(diào)查顯示,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輔導員的情緒覺察能力不存在顯著差異。具體結(jié)果見表4。
表4. 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學校類別差異一覽表
對不同工作年限的高校輔導員的調(diào)查顯示,不同工作年限的輔導員的情緒覺察能力不存在顯著差異。具體結(jié)果見表5。
表5. 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工作年限差異一覽表
對不同職業(yè)性質(zhì)的高校輔導員的調(diào)查顯示,專職輔導員與兼職輔導員的情緒覺察能力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具體結(jié)果見表6。
表6. 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職業(yè)性質(zhì)差異一覽表
對不同職稱的高校輔導員的調(diào)查顯示,初級、中級與高級職稱輔導員的情緒覺察能力不存在顯著差異。具體結(jié)果見表7。
表7. 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職稱差異一覽表
1、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總體特點
已有研究表明,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并不樂觀[7-11]。本研究顯示,雖然高校輔導員覺察自己的能力顯著高于覺察他人的能力,但是他們的情緒覺察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輔導員的情緒覺察能力并不強。兩者出現(xiàn)高度的一致性。這說明低情緒覺察能力可能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然而,這個問題并未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在有關輔導員情緒的研究中同樣如此。通過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不少研究者對輔導員的情緒管理進行了大量研究[12-16],未發(fā)現(xiàn)有關情緒覺察能力的專門研究,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研究者忽視了情緒覺察是情緒管理的前提與基礎,由此提出的建議與策略可能針對性不強。
另外,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不強,原因可能在于缺乏基本的情緒覺察方面的技巧。一般而言,除了心理學相關專業(yè)或者參加心理咨詢師資質(zhì)考試之外,輔導員所接受的教育中并未開設有關情緒覺察訓練方面的課程。在實際工作中,有關輔導員專題培訓中并未增加這部分內(nèi)容,兩者共同導致輔導員的情緒覺察能力難以得到提高。
2、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特點
調(diào)查顯示,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在性別、學校類別、工作年限、職業(yè)性質(zhì)以及職稱變量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除職業(yè)性質(zhì)變量外,在其它變量上的研究結(jié)論與國內(nèi)研究者結(jié)論一致。[17]在性別[18]變量上,與國外研究者研究結(jié)論不一致。上述研究結(jié)論的不一致可能與調(diào)查群體所在的區(qū)域有關。本研究表明,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可能不受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的影響。通過提高職稱、增加工作年限等方式無益于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的提高,可能需要了解有關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或接受相關訓練。
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暫行)》將輔導員職業(yè)等級分為初級、中級以及高級三個等級,同時要求輔導員了解并掌握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與技能。在中級與高級兩個職業(yè)等級,標準要求輔導員分別具備心理咨詢師三級與二級資質(zhì)。一般而言,在獲取上述資質(zhì)的過程中,特別是獲取資質(zhì)后繼續(xù)從事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輔導員將會獲得提高情緒覺察能力的技巧。后續(xù)抽查表明,調(diào)查群體中只有極少數(shù)輔導員具備上述要求。雖然國家有關部門已經(jīng)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并專門制定標準加以細化,但是各高校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并未完全貫徹。這需要建立相關督促機制。
[1] Salovey,P.,&Mayer,J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J]. 1990,(9):185–211.
[2] Lane R D. Levels of emotional awareness: Neur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In R.Bar-On, J. A. Parker, R. Bar-On, J. A. Parker (Eds.),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development, assessment,and application at home, school, and in the workplace[M]. San Francisco, CA US: Jossey-Bass,2000:171-191.
[3] Lane R D, Schwartz G E. Levels of emotional awareness: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sychopatholog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87, 144(2): 133-143.
[4] 郭婷婷. 情緒復雜性與身心健康:情緒覺察的重要作用[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0-13(012).
[5] 楊雪龍. 高校青年輔導員的心理問題發(fā)生機制——基于壓力—資源模型的視角[J]. 思想教育研究, 2015, (7): 74-77.
[6] 汪海彬. 中國版情緒覺察等級量表(LEAS-C)的信效度檢驗(待發(fā)表)
[7] 陳晶.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實證研究[J]. 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 2007, (1): 71-73.
[8] 吳金庭,崔曉霞,劉新民. 不同類型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的調(diào)查研究[J]. 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11,(1): 70-73.
[9] 劉冠森,王燕. 高職院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與分析[J]. 遼寧高職學報, 2012,(6): 71-73.
[10] 郭艷. 醫(yī)學院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 教育與職業(yè), 2012, (26): 70-71.
[11] 秦云. 安慶市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分析[J].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8): 126-128.
[12] 申俊奇,張宇霆. 如何在輔導員工作中應用情緒效應[J]. 中國校外教育, 2012, (36): 82.
[13] 朱其志,陳家麟. 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情緒管理[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11, (5): 75-78.
[14] 范春艷,衛(wèi)靜芬. 輔導員工作中的情緒管理及對策研究[J]. 高校輔導員, 2010, (5): 46-50.
[15] 楊琎. 加強高校輔導員情緒管理的幾點思考[J]. 中國職工教育, 2012, (10): 43-44.
[16] 岳海俠. 情緒效應在體育院校輔導員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 教育與職業(yè), 2010, (21): 52-53.
[17] 朱萌,蘇世江,張煒.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與情緒管理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4, (15): 33-35.
[18] Igarashi TKomaki-G. Lane-R.-DMoriguchi-Y. Nishimura-H. &Arakawa-H.et-al.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Japanese version of the Levels of Emotional Awareness Scale[J]. Bio-Psychosocial Medicine, 2011, 5(1): 2-9.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s of emotional perceived capacity among college class advisor
WANG Dong-hua1, WANG Hai-bin2, TIAN Rong1
(1.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u 241000,China; 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21,China)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 of sex, school type, working age, occupation, and academic title, on emotional perceived capacity, 233 college class advisor were selected. Afterward, these participants filled out the revised LEAS-C, and analysis results found that college class advisor have a lower and medium level of emotional perceived capacity. Additionally, self-perceived capacity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perceived capacity. More importantly, there are no difference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emotional perceived capacity.
college class advisor, emotional perceived capacity, situation, characters
G645.1文獻標示碼:A
2095-7408(2017)02-0084-05
2016-11-07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國家青年課題《新手—熟手—專家型教師情緒覺察研究》(CBA160184)”、“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思政教育綜合改革計劃輔導員專項《田榮名師工作室》(Szzgjh1-2-2018-29)”、“2016年院級重點研究項目《高校輔導員情緒覺察能力的現(xiàn)狀及提升策略》”(2016zdrw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王東華(1979- ),男,安徽巢湖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