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劍
閱讀是種子,實踐是土壤。種子只有植入合適的土壤才能發(fā)芽。所以對一線教師而言,教育教學實踐尤其重要。
今年寒假,我一直在準備特級教師答辯,閱讀了《魏書生談班主任工作》《田麗霞班主任工作法》《河南省中學語文優(yōu)質(zhì)課課例鑒賞》《聽袁衛(wèi)星老師講課》《2011版語文課標解讀》等幾十本書,受益匪淺。不管我能不能通過特級教師的答辯,這些閱讀都對我今后的教學幫助很大。
一、在班級管理中及時更新觀念
教育教學中一些過時的觀念,在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教師。教師通過閱讀了解一些新的理念后,如果認為這些理念可行,就應該毫不遲疑地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去運用。
原來我批評學生不大在乎場合,認為自己是班主任,批評學生是為學生好。學生又怕我、又煩我,師生關(guān)系很是對立。這方面小宇同學是代表,上學期他被調(diào)進我班,他是我校教師的孩子,家長期望值很高,可不得法,經(jīng)常訓斥孩子,使小宇十分自卑。這個同事把孩子交給了我,一開始我也是不分場合訓誡他。讀過《田麗霞班主任工作法》后,我對田老師批評的藝術(shù)十分欣賞。寒假后我改變了策略,他有了錯我只在辦公室門口和他溝通,從不在同學面前批評他,避免其他老師知道后,無意中傳到小宇爸爸的耳中。田老師啟發(fā)了我,批評要因人而異,小宇本來就自卑,越在人面前批評他,他越不自信,即使他被迫改了一些毛病,可長期的自卑會毀了他一生。
二、 在課堂教學中敢于自我糾錯
原來我認為使用多媒體,課堂容量大了,學生興趣很高,教師上課也省事,所以我的課堂始終充斥著多媒體。然而熱熱鬧鬧之后,學生收獲甚少。學過《三峽》后,我檢查一位學生的朗讀,他竟然讀錯好幾處,學生課堂上只顧看課件,哪來讀書的時間?程翔老師的《語文人生》早在十幾年前就出版了,他特別反對課堂上充斥著聲光電。這次再重讀一遍,明白了這個道理,我馬上糾正,要知道這是很多一線教師一直鐘情的模式啊!如今,課堂上我盡可能少用多媒體,代之以讓學生盡情地讀、盡情地說、投入地寫,課堂上語文味濃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明顯提高了。
三、在作文教學中敢于放手
寫作是語文課的半壁江山,不少學生最怕寫作文。反復閱讀了《2011版語文課標解讀》后,我找到了作文教學的癥結(jié):命題脫離學生生活,學生體會不到批改別人作文的快樂,教師批改周期長……開學后我把命題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擬了好多題,我對這些題目稍加潤色、整理,然后印發(fā)給學生。我又讓學生互相批改,通過互批,學生之間思想與思想進行了交流;通過互批,學生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個個都努力寫出好文章。
只有最大化地把閱讀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閱讀才會成為不竭之泉,才會更接地氣,教師也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