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
每個諾獎得主背后,都有一條了不起的家訓
□張德芬
諾貝爾獎是世界聞名的頂尖獎項之一。從1901年起至今,共有將近900人獲得諾貝爾獎,這些諾貝爾獎得主之所以如此優(yōu)秀,和他們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屠呦呦父母兩大家族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嚴謹?shù)募矣杻然癁橐粋€家族的優(yōu)秀精神。屠呦呦14歲時,哥哥屠恒學在贈給她的照片后面寫道:“呦妹,學問是學無止境的,所以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認為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你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p>
(屠呦呦,中國,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
倫琴的母親時刻教導倫琴做人要正直善良。小學時,同學在黑板上畫了希臘語老師的畫像,當老師問倫琴是誰畫的時,他沒有說,因此被學校勒令退學。事后,母親安慰他說:“你如果向上帝發(fā)誓自己做了正確的事,你就不必氣餒,更不必苦惱?!?/p>
(威廉·倫琴,德國,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玻爾在童年時代是一個行動緩慢但做事專心的孩子,喜歡動手修理家中的鐘表或其他東西。一次,家中一輛自行車的飛輪壞了,玻爾便自告奮勇來修,但把車子拆了后,一時竟不知道怎么裝回去。有人想幫忙,身為大學教授的玻爾父親卻堅持說:“讓他自己來吧,他知道該怎么干。”經過對每個部件的仔細研究,玻爾最終成功地把飛輪裝配好了。
(尼爾斯·玻爾,丹麥,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盧瑟福兄弟姐妹一共12人。由于家庭成員眾多,母親叮囑他們:“每一個成員都要分擔責任?!睂ΡR瑟福的一生起過重要作用的一本書,便是他10歲時從母親那兒得到的一本教科書《物理學入門》。
(歐內斯特·盧瑟福,新西蘭,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丁肇中的母親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并將知識輕松地傳授給孩子。她說:“100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意義,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關鍵。”
(丁肇中,美國,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