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禮物的視角看現(xiàn)代公益
      ——由佛教背景的公益慈善項目引起的思考

      2017-06-22 14:20:00徐佳舒
      社科縱橫 2017年6期
      關鍵詞:莫斯佛教禮物

      徐佳舒 彭 剛

      (1.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北京 100027;2.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社會學研究·

      從禮物的視角看現(xiàn)代公益
      ——由佛教背景的公益慈善項目引起的思考

      徐佳舒1彭 剛2

      (1.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北京 100027;2.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研究利用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方法,以佛教背景的公益組織“心棧奉粥”志愿項目為切入點,思考現(xiàn)代公益的相互性問題。首先在關注信仰和公益的基礎上,以佛教公益慈善開展公益項目為具體情境,從禮物的給予、接受和回報的過程展開研究,論證公益可以作為禮物存在。然后,借鑒莫斯禮物中關于禮物相關內涵和內在邏輯的論述,進一步展開公益雙方相互性問題的討論,并豐富禮物的現(xiàn)代蘊含。研究認為個體之間不同價值觀的理解和相互的包容,在更加平等的互動環(huán)境中進行多次禮物的交換有益于公民精神的塑造。公益成為鏈接傳統(tǒng)共同體與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途徑。

      禮物 佛教公益 相互性 公民精神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的社會正在從傳統(tǒng)的依托于家庭、家族和宗法等傳統(tǒng)親情道德紐帶的熟人社會向依托于現(xiàn)代法治、慈善公益的現(xiàn)代陌生人社會轉變。其中,現(xiàn)代公益正在成為參與乃至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一種重要的力量。在現(xiàn)代社會里,公益往往發(fā)生在非直接關系激增的社會條件下,是個人通過公共領域并在公共領域里與通常是抽象的他人之間的想象的互動(Silber,2002:393)。在這一互動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是公民的“禮”與“義”和超越傳統(tǒng)共同體之間的互惠原則。正是基于這一點,學者們開始嘗試用人類學“禮物”的概念用來解釋現(xiàn)代公益施受雙方的相互關系。

      關于禮物交換的研究可以上溯至莫斯的禮物研究。莫斯通過古式社會禮物的給予、接受和回報提出禮物交換關乎社會得以實現(xiàn)的方式,進而引出具有一般意義的社會學結論和道德結論。禮物的研究成為“發(fā)現(xiàn)構建社會的一方人性基石”(莫斯,2005:6)。禮物并非是功利意義上的等價交換,而是蘊含于禮物交換中的人格、情感和尊嚴以及對彼此之間的關系與實踐。從這一角度而言,帶有普遍意義上互惠原則的“禮物”概念,似乎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公益如何能夠提供一種在國家與市場之外鏈接傳統(tǒng)共同體與更大社會的途徑。不過,在這之前,必須進一步闡釋并理解現(xiàn)代公益雙方的互動并回答從什么意義上來說現(xiàn)代公益可以作為“禮物”存在。

      本文將以佛教公益慈善組織心棧公益奉粥項目為切入點展開思考。首先,討論公益作為禮物的可能性。以佛教公益慈善開展公益項目的具體情境,從禮物的給予、接受和回報的過程展開論述,明確現(xiàn)代公益可能面臨的相互性模糊的問題;然后,借鑒莫斯禮物研究中關于禮物相關內涵和內在邏輯的論述,進一步展開公益雙方相互性問題的討論。

      二、文獻回顧與分析框架

      (一)佛教公益慈善

      在佛教中,慈善是道德的體現(xiàn),是走向圣道不可缺少的助緣,佛強調用“慈善”教化一切,包括教化眾生,具體的形式就是“為人說法”,這被視為提高人們思想覺悟與境界的一個方便法門。從教義上看,佛教的終極關懷雖然是得道成佛、以求解脫生死輪回之苦,但是其實現(xiàn)的途徑卻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中的修行。即使是禪宗以“明心見性”為修行的法門,他們對于日常生活的態(tài)度也是要慈悲為懷,把普度眾生、救苦救難、利益有群作為其基本的行為準則。幫助別人是為了自己未來的福報,這實際上是一種自利利他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行事,就會在客觀上做出有利于社會公德的事情(張國剛,2013)。

      (二)禮物交換

      最早是在人類學研究領域出現(xiàn)的,莫斯是第一位研究禮物交換的人類學家。本研究關于禮物的概念和框架也來自莫斯關于禮物的論述。莫斯回歸到古式社會中,通過研究毛利人的“hao”①的分析,提出“禮物之靈”的概念,認為這種超自然的力量賦予禮物不可讓渡性,它避免了把禮物化為自利的個人間交易,從而解釋了送禮者與受禮者之間精神的、非功利性的聯(lián)系。

      莫斯認為,由禮物得出的一般道德最終回歸于公民的“禮”與“義”。社會以一種奇特的心態(tài)來尋找和照顧個體,這些心態(tài)既摻雜了權利的情感,同時也包含其他更為純粹的情感,仁慈之情、社會服務之情、團結之情等等。禮物,禮物中的自由與義務,慷慨施舍以及給予將會帶來利益等主題,作為一種被遺忘了的支配性動機的再現(xiàn),將重新回到我們當中。禮物的核心要義闡釋的不再是法律,而是人,是人群;因為自古以來經論天下的乃是人和人群,是社會,是深埋在我們的精神、血肉和骨髓中的人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到,禮物同樣可以作為維系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方式。

      從上述關于禮物的非功利主義的論述,不難看出現(xiàn)代公益產品與莫斯禮物的共通之處,那么現(xiàn)代公益能否作為一種禮物存在呢?有學者認為,免費的禮物不能帶來朋友(Laidlaw,2000),無益于團結的禮物不能稱其為禮物。Rice(2007)在其研究中也指出,類似慈善行為和捐贈往往會使得受惠者去權化和邊緣化,因此并不符合人類學禮物概念。但是,也有一些學者將禮物的概念引入公益慈善領域,并進行探索性研究。中國學者李榮榮(2015)提出,在鄉(xiāng)土文化的背景下,將現(xiàn)代公益從禮物的視角加以考量。并用莫斯“混融”的概念來解決“慈善悖論”的問題。但其研究作為探索性研究并沒有深刻的解釋清楚公益作為禮物背后的邏輯和道理,不可謂不是一種遺憾。因此,本文將從莫斯論述的禮物所遵循的三重義務:給予、接受和回報禮物在佛教慈善公益領域是如何體現(xiàn)的,以及佛教慈善公益能否作為禮物存在,這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三、案例展示:佛教公益的給予、接受和回報

      2015年初,經由RA基金會秘書長介紹,筆者認識了RA基金會“心?!表椖康呢撠熑撕捅姸喑蓡T及友人,并以志愿者和研究者的雙重身份參與三個心棧點的奉粥項目。心棧項目是一佛教公益基金會下屬的分支項目,目前已成為初具規(guī)模的由慈善宗教人士和社會大眾共同組織參與的善行實踐平臺,也是該基金會下屬受益人數(shù)最多的項目。筆者從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每周三天同其他志愿者一道在項目點開展活動,對三個項目點的二十名志愿者進行了追蹤、參與觀察和數(shù)十次的深度訪談。通過參與式研究,筆者在作為研究者的同時,也是身體力行的志愿者,能夠“同情地理解”公益施受雙方,這也是筆者在研究中努力秉承的態(tài)度。本文按照慣例對相關的地名、人名以及組織名進行了匿名處理。

      (一)基于信仰的給予與被動的接受

      奉粥項目最初是由佛教居士發(fā)起的。該項目的成立是為了搭建一個佛教居士培福修慧的平臺,體現(xiàn)佛教徒走入世間踐行大乘佛教圓滿利他精神的核心價值觀。作為奉粥的主要志愿者,佛教徒和佛教居士通過將佛法與志愿活動、社區(qū)學佛小組相結合,在佛法和三寶中得到自身的力量和支持。在項目成立運行之前,很多佛教信徒為了踐行自己的佛教信仰,成就自己的因緣和福報,不求回報做“好事”,但時常會面對周圍的人質疑,甚至有時被認為是“傻子”。做好事得不到理解,往往內心很孤單,佛教徒基于信仰發(fā)下的“愿”往往不能夠堅持下來。但是通過心棧項目這樣的平臺,眾多佛教信徒通過奉粥結緣,有了一個溝通交流和共同做事的契機,更能夠堅定信仰。該項目最初的發(fā)起人之一這樣說道:

      當初我們奉粥原因很簡單,就是想著作為佛教徒怎么才能夠走入世間利益眾生呢,參與這種活動(奉粥)可以幫助我們自身的生命成長,完善自我,成就自己福德資糧的發(fā)心和動機。有了這樣的平臺,我們會堅定自己的愿力,結善緣,相關的因緣慢慢凝聚起來,幫我自己成就自身的福報,是一件特別快樂的事情,也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心靈世界的種種困惑,更好的理解佛法。(訪談資料2015110201)

      這一階段,奉粥的人主要是佛教徒,他們通過“粥”作為紐帶結善緣,“粥”作為載體承載著奉粥人的精神信仰的力量及意義,過往的路人接受傳遞過來的粥對于奉粥的人而言,這一過程本身就是結緣的過程,禮物送出的回報并不一定來自于接粥者的回禮,而是來自于信仰中的“福報”,對佛教利他精神的實踐和心靈的成長,甚至是來世的因果。

      (二)超脫信仰之上施與受的良性互動

      奉粥項目開展一段時間以后,奉粥的人逐漸開始意識到將信仰轉化為志愿活動不僅僅只是具有宗教信仰層面的意義,也開始轉變?yōu)榫哂鞋F(xiàn)代公民的“禮”與“義”,個人融入到團體中,將單純的宗教信仰轉變?yōu)楦鼮閺V泛的社會服務之情,團結之情。接粥也不僅只是單純被動的接受,而是開始逐漸將粥所承載的愛心傳遞下去,一些接粥人逐漸轉變?yōu)樾碌姆钪嗳?,伴隨角色的轉變而來的,有些是自身信仰發(fā)生改變,有些是基于志愿精神和團隊精神的熏陶,開始轉變?yōu)榧兇獾墓嫘袨椤J是在偶然路過奉粥點接過一杯粥之后開始加入奉粥志愿活動的,隨后她受到一起參加活動的佛教信仰志愿者的影響逐漸轉變成為一名佛教徒。

      我只是偶然接到一杯粥后加入志愿者行列的,之后CS拉拔(幫助)我做當天負責人,ZH又拉拔我承擔文宣部分工作,他們不斷鼓勵和支持我,終于我也慢慢能夠承擔起心棧一些簡單的事務……采取初篩、分類、加工、合成、上傳、校對、發(fā)布的工作流程,把作業(yè)時間控制在1小時左右,有效提高了效率。通過承擔,使我體會到,任何一件事的圓滿,都要靠發(fā)心、用心才能做好!因為之前我已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興趣,常??磶煾傅奈⒉偪吹綆煾搁_示說:“一定要親近善法友團隊”。在此驅使下,我于今年3月份參加了學佛小組學習。(訪談資料2015120801)

      實際上,筆者兩年在不同心棧點參與觀察的過程中,像ZJ這樣的志愿者還有很多。當然,也有一部分志愿者受到奉粥者的感染加入該公益項目,之后將這種感動轉變成為志愿精神,將粥所承載的仁愛之心傳遞出去。

      事情發(fā)展到此,可以看到奉粥已經不再是具有佛教信仰的共同體基于宗教信仰開展的志愿活動了,更多不具有宗教信仰的人群加入到奉粥的隊伍中。小共同體范圍內的慈善公益行為發(fā)展成為具有更廣泛更普遍的公民精神,創(chuàng)造出超越小共同體之外的更大的團結。這種轉變可以看作是“粥”作為禮物送出回報,而這種回報是“粥”被賦予的精神力量的影響和更大范圍內共同體內部成員之間的影響達成的,更多的是個人價值的提升和有益于整個社會的公民精神的塑造過程。

      四、分析:從禮物的視角理解佛教公益的相互性

      當社會從傳統(tǒng)的依托于家庭、家族和宗法等傳統(tǒng)道德紐帶的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的同時,傳統(tǒng)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開始逐漸轉為更為廣泛的普遍道德觀。實際上,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深受佛教價值觀理念的影響,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因果報應觀念早已成為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和心理基礎。那么這種作為傳統(tǒng)的特殊主義道德觀之主要載體的以佛教為信仰的共同體在當代社會應該如何存續(xù)呢?如前文案例展示的那樣,似乎公益能夠幫助其中的成員超越既有的社會關系網絡和簡單互惠原則的限制,自愿、主動關心陌生人及整個社會的利益,從這一點上看,可以說公益是鏈接傳統(tǒng)共同體與更大社會之間的有效途徑,公益是有益于社會團結的?,F(xiàn)代公益似乎可以作為禮物存在,但在這之前,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解釋公益雙方的相互性問題。

      (一)第一階段禮物遵循的三重義務

      通過案例的展示可以看到,有信仰的公益實施者將粥作為公益產品傳遞給過往的路人,這一過程不是單純的“贈予”,而是將信仰的力量賦予粥之中。

      “我們在項目運作過程中強調,作為免費‘粥’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并不要求接粥人成為志愿者或者其他任何回報,只是通過粥的傳遞成為佛教徒結善緣、修心修福的平臺,也將一份好心情傳遞出去,為大眾也帶來心靈的改變”項目運作發(fā)起人在訪談中這樣說道(訪談資料:2015092302)。這里提及粥的給予沒有任何的附加條件,是免費的禮物。實際上,“免費禮物”的修辭和想象會造成這樣的誤解,但在我們案例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免費的禮物”并沒有帶來回報的缺失。我們可以借助圖1展示奉粥過程中禮物的三重義務。

      圖1 初始階段奉粥過程中禮物的三重義務

      首先,“粥”作為禮物送出的過程其回報的意義來自于給予者的信仰。這種回報是在將粥作為禮物送出和被接受的過程中得到的,是基于大乘佛教和人間佛教“入世修行”、“慈悲觀念”、“善惡報應論”、“福田思想”等教義。

      此外,對于具有宗教信仰的志愿者在進行奉粥這樣的志愿活動過程中,在小的共同體內的互動可以提升個人價值。幾乎在每次奉粥活動結束后,志愿者在心棧的分享會上都表達出自己受團隊中同行志愿者的正向影響,通過彼此的交流和行動的感染,個人的能力和價值都得到相應的提升,也成為他們繼續(xù)參加志愿行動的持續(xù)動力來源。這也是“粥”作為禮物送出過程中給予者得到的回報,而這種回報對共同體內的團結有益。

      (二)施與受良性互動過程中的禮物三重義務

      施與受開始良性互動可以看作是該公益項目實施發(fā)展的更高層次的階段。這一階段中,以“粥”作為紐帶鏈接有信仰的志愿者和路人過程中,路人作為受益者不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而是逐漸開始發(fā)生改變,一部分人開始由接受者變?yōu)榻o予者,加入志愿者行列。由此,以信仰為基礎的小的共同體開始擴展為基于志愿精神的更大范圍的共同體,同時,信仰的理念逐漸上升為更普遍的公民精神,發(fā)展成為莫斯禮物中所說的“公民的禮與義”。借助圖2展示該過程中禮物的三重義務:

      圖2 良性互動過程中禮物的三重義務

      可以看到,基于信仰的志愿者得到的回報除了從奉粥的過程中得到,也開始從接粥的路人那里得到直接的回報。首先,志愿者的主體不再局限于小范圍內的基于信仰而組成的小共同體。沒有信仰的曾經接粥的路人轉變成為志愿者,這種從原來被動的“接受”變?yōu)橹鲃拥摹敖o予”的過程是一種行為上的實質性的回報,表明以粥為媒介傳播陌生人之間關愛和善意的行為得到了積極的反饋。

      其次,在項目持續(xù)的進行過程中,還有一種變化引起了關注。雖然,有信仰的志愿者在項目進行中并沒有對自身的佛教教義進行宣傳,甚至有時因為諸多原因有意回避宗教信仰的色彩,但是仍有一些沒有信仰的路人加入后開始信奉佛教或者佛教的諸多理念和思想,這實際上也成為對宗教信仰者的回報。

      最后,在奉粥過程中,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普通志愿者的加入,項目的運作不再僅僅依賴于佛教信仰的教義,而是逐漸采用專業(yè)的方式管理團隊。信仰和現(xiàn)代公益的結合使得項目管理更加專業(yè)和有效,志愿者在不斷賦能和增能的過程中超越基于信仰的小的共同體,轉化為更為普遍的公民精神。在我們的觀察訪談過程中發(fā)現(xiàn),項目的長期運作正慢慢激發(fā)出志愿者以及路人這樣的公民精神。

      五、結論與討論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禮無不答”的原則在佛教慈善公益領域得到很好的詮釋,同時現(xiàn)代公益中體現(xiàn)的相互性和“施”與“受”良好的互動有益于激發(fā)社會的團結。由此,我們可以說佛教慈善公益可以作為“禮物”。值得注意的是,在公益領域這種“相互性”更可以用“混融”來解釋。莫斯認為“人們將靈魂融于事物,亦將事物融于靈魂。人們的生活彼此相融,在此期間本來已經被混同的人和物又走出各自的圈子再相互混融”(莫斯,2005:41)可以說,“混融”揭示的正是社會的一種雜糅狀態(tài),表明人與人從根本上彼此關聯(lián)又互相成就,進而超脫小共同體你來我往簡單或是功利的互惠,逐漸生成更為廣泛的公民的“禮”與“義”,走出自我,走進他人的生活中,形成“共情”,彼此尊重?;诖耍疚牟艔亩Y物的視角來解釋現(xiàn)代佛教公益慈善,并將其視為呈現(xiàn)禮物道德的一種具體的方式。

      根據(jù)禮物的基本原則,多次的禮物關系的完成才能真正實現(xiàn)禮物所追去的平等、相互與混融。而研究表明同一個主體可以持有不同的價值觀并會在不同的條件下被激活,并且可以相互轉換(陳瑩、鄭涌,2010)。“禮物”正是可以基于一種混融進而幫助建立個人與社會的現(xiàn)代關系,將特殊主義取向的互惠性轉為更具普遍主義的相互性。這樣理解,則照顧每位成員的人格和尊嚴必然是現(xiàn)代公益的應有之義,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更要注意的是對個體之間不同價值觀的理解和相互的包容,在更加平等的互動環(huán)境中完成禮物的交換。然而,公益領域禮物互動的實現(xiàn)并不能表明所有的實踐中的公益都構成莫斯的禮物,更不能簡單地說公益已經成為個人與社會鏈接的根本途徑。在中國本土的公益實踐中,尤其是帶有宗教信仰色彩的慈善公益領域,能否將之作為禮物最終實現(xiàn)還有賴于相關制度的建立。

      對于禮物與現(xiàn)代公益的關系,本研究也僅僅做了一個初步探索,即便是從宗教公益領域的特殊視角出發(fā),也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值得探究。

      注釋:

      ①hao:“hao”指的是事物中的靈力,尤其是叢林及林中獵物的靈力。

      [1]陳瑩,鄭涌.價值觀與行為的一致性爭議[J].心理科學進展,2010(1).

      [2]李榮榮.作為禮物的現(xiàn)代公益——由某公益組織的鄉(xiāng)土實踐引起的思考[J].社會學研究,2015(4).

      [3]林升棟.禮物、關系與信任[J].廣西民族研究,2006(4).

      [4]莫斯,馬塞爾.汲喆譯.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吳蘊瓊.佛教布施度及其現(xiàn)代倫理價值[J].中共廣東省委黨校,2013(3).

      [5]張國剛.《佛說諸德福田經》與中古佛教的慈善事業(yè)[J].史學集刊,2003(2).

      [6]Laidlaw,James 2000,“A Free Gifts Makes No Friends.”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6(4).

      [7]Rice,James G.2007,“Icelandic Charity Donations: Reciprocity Reconsidered.”Ethnology 46(1).

      [8]Silber,F(xiàn).2002,“The Gift-relationship in An Era of‘Loose’Solidarities.”In EliezerBen Rafael& Yitzhak Sternberg(eds.),Identity,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Leiden:Brill.

      C913

      A

      1007-9106(2017)06-0068-05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BSH113)。

      徐佳舒(1987—),女,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非營利組織專業(yè);彭剛(1988—),男,西南財經大學統(tǒng)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統(tǒng)計與核算。

      猜你喜歡
      莫斯佛教禮物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藝術
      追憶無冕之王 斯特林·莫斯爵士
      名車志(2020年8期)2020-09-06 14:16:39
      大家來聽音樂會
      禮物里的新年
      大灰狼(2018年1期)2018-01-24 15:30:31
      送錯的禮物
      愛的禮物
      禮物
      娃娃畫報(2016年9期)2016-11-12 11:20:51
      臥倒!為了愛情
      女士(2016年3期)2016-05-30 10:48:04
      嘉定区| 湘潭县| 镇康县| 西华县| 莎车县| 邳州市| 沈丘县| 乐都县| 南通市| 会同县| 甘德县| 通化市| 高安市| 炎陵县| 洛扎县| 河曲县| 江阴市| 原平市| 龙江县| 赣榆县| 鄂尔多斯市| 凤阳县| 福建省| 伊春市| 双鸭山市| 瑞安市| 孟村| 阜康市| 台东市| 海晏县| 涟水县| 绥江县| 南部县| 禹州市| 金华市| 大埔区| 酒泉市| 桐梓县| 新干县| 香港 |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