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
《本事詩》為唐代孟啟所作。書中所記多為唐人詩詞方面的逸聞趣事,保存了不少唐代詩人逸事。因為這本書,很多優(yōu)美的詩篇、故事和唐人逸事得以流傳,因此彌足珍貴。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一詩即來自此書。
這一年的清明時節(jié),天氣晴朗,草長鶯飛,春意襲人。這樣的好天氣,自然適合出去游玩一番。崔護放下手中的書本,外出踏青。
春光明媚,輕風拂枝葉,崔護信步而走。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口渴,尋思著找一處鄉(xiāng)野農(nóng)家歇歇腳、討些水喝。
崔護舉目四眺,只見不遠的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茅屋的一角。他心中一喜,加快腳步朝桃林走去。
轉過山腳,一片燦若云霞的桃林盡現(xiàn)眼前。桃花灼灼,清香滿袖。見此美景,他頓覺眼前一亮,懷疑自己來到了傳說中的桃花源,不由得沿著桃林間的小路快步往里走。
忽然,一座用竹籬圍著的小院出現(xiàn)在眼前,院中有一間小茅屋。崔護走近柴門,高聲呼道:“屋里有人嗎?小生討口水喝!”門“吱呀”一聲開了,走出一位少女。少女粗布荊釵,眉目清秀脫俗,透著一股靈氣。崔護一時竟看呆了。
少女端來茶水,遞給了他。他說明來歷,說自己是家住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名叫崔護,因到長安考進士沒中,所以現(xiàn)暫住長安,不曾想踏青時偶遇姑娘。接著又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含羞低頭:“我叫絳娘,和父親住在此處?!闭f話時抬頭偷偷望向崔護,見他俊秀清雅,儀表不凡。低頭時,雪白的面頰浮上一抹紅暈,明艷不可方物。
崔護還想說什么,又不好意思多說。眼見夕陽西沉,只好道謝,戀戀不舍地向少女辭別。少女倚在柴門上,默默地目送崔護漸漸走遠。
崔護回到家中,埋頭于繁重的課業(yè)中,日夜苦讀,對巧遇絳娘一事便不敢多思,怕誤了學業(yè)。
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草長鶯飛的日子,崔護聞著陣陣桃花香,不由得想起桃林深處秀美的少女絳娘。于是,他放下書本,向桃林深處尋去,很快便找到了那間小屋。他隔著竹籬高呼:“小生踏青路過,想求些水喝!”可是,無人應答。他又喚了幾聲:“絳娘!絳娘!”也沒人回應。忽而發(fā)現(xiàn),茅舍的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絳娘不在屋里。
崔護頓時覺得如冷水澆頭,萬分失落。久久地徘徊在花香彌漫的小徑上,直到花瓣繽紛落滿了身,仍不愿離去。
夕陽西沉,崔護仍不見絳娘歸來。他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應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回家以后,崔護因沒能見到絳娘,茶飯不思。幾日之后,他決定再到桃林尋訪絳娘。
崔護剛進桃林,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哭聲,心中一緊,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加快腳步趕到茅舍。
一位白發(fā)老翁走了出來,看到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崔護點頭稱是。老翁一聽,哭著說:“是你,是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大驚,連忙詢問。
原來,絳娘自從去年清明見了崔護之后,對他一見鐘情,念念不忘。每日在柴門前望穿秋水,卻始終等不到崔護的身影。她沒對任何人提起過崔護,只是默默忍受著相思之苦的煎熬。
前幾日,絳娘到親戚家小住,回來時見到門上崔護所題的詩,才知兩人已擦肩而過,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一病不起,已然昏迷。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仿佛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他趕緊奔入茅屋,抱住奄奄一息的絳娘呼喊著她的名字:“絳娘,我就在這里呀!”
這時,奇跡出現(xiàn)了,絳娘竟悠悠地蘇醒過來。她慢慢睜開眼睛,似乎認出了崔護,眼神忽然亮了起來。
老翁見了驚喜萬分,急忙把備好的姜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崔護緊緊握住絳娘的手,她的手不再冰涼,漸漸溫暖起來。死而復生的絳娘默默地看著崔護,唇角露出微微的笑意。
(張 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