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園林裝飾是園林文化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種類豐富、工藝精湛、含義深刻,表達出造園者的思想和智慧。通過文獻查閱和實地考查,總結出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的文化藝術特征:世俗實用的文化特征、多元的崇拜思想特征、隱逸文化特征、中西文化融合特征、恬靜與活潑并置的裝飾色彩特征、獨特的裝飾工藝特征等,探討這些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佛山傳統(tǒng)園林文化藝術的精髓,并給予未來地域園林的實踐以積極影響。
關鍵詞: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文化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7)02-0027-06
收稿日期:2017-03-20
修回日期:2017-04-19
Abstract: Garden decor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garden culture and art.Foshan traditional garden decoration has abundant varieties and multiple forms, exquisite workmanship and profound meaning, and expresses thoughts and wisdom of Landscape Designer.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Foshan traditional garden decoration, such as secular practi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multiple worship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quiet and lively juxtaposition of decorative color characteristics, unique decorative features, etc. The analysis of this article deepens the landscape theory,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later researcher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Foshan traditional garden culture and art and gives a positive impact on regional landscape practi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Foshan traditional garden; Decoration; Cultural and artistic; Feature
引言
佛山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是嶺南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它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東接廣州,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yōu)越,自古以工商業(yè)發(fā)達著稱,是著名的“四大聚”和“四大鎮(zhèn)”之一。佛山厚重的文化積淀孕育了傳統(tǒng)園林,佛山傳統(tǒng)園林是嶺南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今最負盛名的嶺南四大名園,佛山就占有兩座——順德清暉園和佛山梁園。這兩座園林原貌保留完整,具有重要的欣賞和研究價值。
本文研究的范例是佛山地區(qū)近代及以前建造、現(xiàn)今存有大量實物的園林,如順德清暉園、佛山梁園、佛山祖廟、三水胥江祖廟、順德西山廟、南海云泉仙館、順德碧江金樓等。
園林裝飾是傳統(tǒng)園林文化的重要載體,傳遞著社會、人文、歷史信息,它賦予了園林特定的內涵和意義,體現(xiàn)了造園的思想和審美情趣,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內涵。文章以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為研究對象,探尋其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文化內涵和藝術特點,為研究傳統(tǒng)園林理論和園林美學理論提供一定的依據,同時也為地域園林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1世俗實用的文化特征
嶺南文化具有濃厚的世俗性和實用性。嶺南自古有沼澤瘴氣,氣候炎熱多雨,常有水患、臺風和猛獸。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學會生存的本領是第一要務,世俗實用文化正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孕育出來的[1]23。另外,嶺南自古商業(yè)活動發(fā)達,商業(yè)買賣講求實際、實利和實惠。講求人際的平等和人性的自然,及世俗生活的情趣化?!稄V東新語·宮語·濠畔朱樓》載:“當盛平時,香珠犀象如山,花鳥如海,番夷輻輳,日費數千萬金,飲食之盛,歌舞之多,過于秦淮數倍。”表現(xiàn)出典型的“世俗”文化特征[1]235。
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延續(xù)了嶺南文化世俗實用的文化精神傳統(tǒng)。私家園林通常被人稱為“世俗園林”,其意是指園林在布局上的務實性、造景上的順其自然和雅俗文化的兼容性。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素材大多是普通民眾熟悉的動物、植物以及民間故事,裝飾主題表達最多的是多子、有福、長壽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愿望,裝飾形式與風格體現(xiàn)了普通民眾的藝術追求、情感取向和審美趣味,具有很強的“世俗”氣息。如清暉園碧溪草堂圓光罩兩側的96個不同字體的《百壽字圖》(圖1)以及小蓬瀛旁木樓廳堂的《百桃圖》表現(xiàn)出長壽寓意[2]68,佛山梁園屋檐的卷草紋,半邊亭雀替中雕刻的多子葡萄,亦表達了長壽和多子多福的意蘊。
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不僅具有美感,還具備實用功能,如鑊耳山墻,形態(tài)優(yōu)美,在空間中有防火、遮陽和減少屋面日曬的效果。而建筑屋脊,一般用陶塑、灰塑進行裝飾,為適應南方多雨的天氣,屋脊必須有較好的防漏功能,陶塑和灰塑不怕日曬雨淋,日久彌新。柱礎多用石材,形狀各異,有圓形、方形、多邊形等,主要為了保護木柱,起到防潮、防飄雨、防漬水和防白蟻的作用。此外,門窗、隔扇、門罩室內外連接構件也是佛山傳統(tǒng)園林的裝飾重點,它們不僅雕刻精致、通透,同時也具備良好的通風采光效果,達到藝術與實用的完美結合[3]88。
2多元的崇拜思想特征
嶺南古為百越之地,越人曾有“食人、文身、斷發(fā)”等野蠻、落后的民俗。佛山延續(xù)了古越歷史遺風和祭神風俗,尤其是明代以來,佛山地區(qū)儒道佛各教和民間宗教都極為興盛,祠堂廟宇遍布大地,神誕賽會隆重熱鬧?!霸饺松泄?,而佛山尤甚”。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中表現(xiàn)出多元的崇拜思想特征,概括起來主要有自然崇拜、民族祖先崇拜、儒道佛崇拜等,其中儒家思想顯得尤為突出[4]。
2.1自然和祖先崇拜思想特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古崇尚自然,講究天人合一,嶺南地域向來天災多,人們祈求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庇佑。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講究自然崇拜,主要表現(xiàn)為對天神、日神、月神、雷神、水神、海神等的敬仰。如順德西山廟門樓有日神和月神的雕塑(圖2)。而民族祖先崇拜也在龍紋、鳳紋、孔子等的刻畫中得以體現(xiàn)。
2.2道家、佛家思想特征
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主要通過八仙人物、八仙法器、八卦鏡、太極圖、蝙蝠等體現(xiàn)道家思想。如清暉園暗八仙堂就有一藍色陶瓷窗(圖3),題材為八仙法器,該圖由9塊通花藍釉瓷拼合而成,最上一層三洋法器分別是上仙呂洞賓的劍、漢鐘離的芭蕉扇、何仙姑的蓮花;第二層的法器只有兩樣,分別是中仙鐵拐李的葫蘆和曹國舅的玉板;第三層便是下仙韓湘子的玉簫、張果老的漁鼓和藍采和的花籃。八樣法器在圖中若隱若現(xiàn),構思極為巧妙[2]72。嶺南是禪宗文化的發(fā)源地,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主要運用的佛教題材為蓮花、菩提樹、羅漢松、金魚、降龍羅漢等。
2.3儒家思想特征
儒家禮制觀念是統(tǒng)治階級維護其地位的重要手段?!岸Y”的精神就是秩序與和諧,其內核為宗法和等級制度?!岸Y”是一種倫理政治,是人與人、人與家庭和人與社會之間在倫理道德、生活方式、思想意識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禮制思想在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讓觀者在欣賞藝術美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5]。如三水胥江祖廟武當行宮脊基兩側有灰塑裝飾“五倫全圖”,五倫即五常,中國封建社會宗法社會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情、長幼有序、朋友有信[6]102。此外,“桃園三結義”(圖4)“郭子儀祝壽”“趙美容打飛熊”和“三打瓦崗寨”等歷史典故也呈現(xiàn)出褒揚孝悌、忠信、仁義,昭示人倫之軌,儒家之禮,使人耳濡目染而習修身齊家之道[6]79。
3隱逸文化特征
隱逸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隱逸文化群體為文人士大夫,他們在官場斗爭中受到排擠和打擊,榮辱窮達,變化不居,以至被迫退出政治舞臺。因此,文人士大夫需要一種超然的人生觀,標榜精神自由和獨立,從政治羈絆、社會名利和禮法名教中解放出來,以獲得心靈的自由和情感上的平衡[7]。隱逸文化符合士人的精神需求,以老莊哲學思想作為基礎,通過回歸自然,寄情山水,以求得潔身自好,保證相對獨立的社會理想、人格理想、生活內容和審美情趣。
長期以來,南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qū)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lián)系,使嶺南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qū),常為歷代眾多正義之士、正直之官被貶謫流放的地方,也是文人士大夫不滿現(xiàn)狀,退隱避世之所。因而由退隱的文人墨客為主導修建的嶺南園林,講究輕巧淡雅,以求“大隱隱于市”。佛山傳統(tǒng)園林的隱逸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私家園林,佛山梁園和順德清暉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梁園的十二石齋,面積小,建筑只有二廳一庭一亭,其中花木水石俱全,小巧玲瓏,精致錯落,表現(xiàn)出“園小無窮景,壺中別有天”仿若世外桃源的意境。石齋雖于市井之中,卻營造出鄉(xiāng)野的感覺。梁九圖《自題十二石齋四首》釋道:“蕭齋四面繞蘿垣,近市差堪避俗喧[8]。
清暉園同樣體現(xiàn)了隱逸的思想,歸寄廬(圖5)位于竹苑右側,匾額書法為李文田所題。廳名“歸寄”一方面有“辭官歸故里”之意,紀念當年龍廷槐不做京官返回家鄉(xiāng),從而籌建清暉園之事,另一方面似有寄居園林的意思。“寄”字似含暫時之意,不是永久性居此[2]97。
此外,佛山傳統(tǒng)寺廟園林中對隱逸文化也有所體現(xiàn),如佛山祖廟的金漆木雕神案就雕刻了隱逸文化的代表“竹林七賢”,故事內容說的是魏晉年間,文人稽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七人,相與友善,他們看透時局的險惡,隱居不問世事,閑聚竹林,或醉飲彈琴,或賦詩詠懷,以發(fā)泄憤懣之情,反抗禮教的束縛,尋求個性的解放。
4中西文化融合特征
佛山自古有悠久的海外通商史,有著“得風氣之先”的優(yōu)勢,是較早接收海外文化影響的地區(qū),對西方文化一直是秉持兼容并蓄、為我所用的態(tài)度。在中西文化不斷碰撞的過程中,佛山傳統(tǒng)園林學習西方新技術和新工藝,善于吸收海外建筑材料、工藝與技術,西為中用,在結構上雖無大的改變,但在裝飾上卻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元素[3]89,主要表現(xiàn)在門洞、窗洞、瓦脊、欄桿、屏風等構件上。如清暉園澄漪亭廊道門洞、綠云深處通廊門洞均為仿羅馬式拱形和愛奧尼式柱式,形成園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筆生花館西側墻面窗上的裝飾為《蘇武牧羊圖》,采用了中式的灰塑材料和西式畫法[9]。順德碧江金樓泥樓前檐為西式羅馬柱,而拱梁則采用巴洛克風格(圖6),與傳統(tǒng)的裝飾一起呈現(xiàn)出中西融合的裝飾現(xiàn)象[10]117。
聰明的工匠將西式裝飾經過吸收與改良,融入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中,讓傳統(tǒng)裝飾中融入異域風情,中西文化融合的裝飾現(xiàn)象成為佛山傳統(tǒng)園林的一大特征,反映了佛山人“萬物皆備于我”的心態(tài)和以本土文化為依托,博百家之長,西為中用、兼容并蓄的文化特點。
5恬靜與活潑并置的裝飾色彩特征
嶺南園林與北方園林、江南園林色彩裝飾有較大區(qū)別,北方園林色彩鮮艷,色調鮮明,對比強烈。黃瓦紅墻相輝映,將園林裝點得富麗雄渾,顯現(xiàn)出皇家的華貴與莊嚴。而江南園林以黑白兩色為主,色彩樸素、高潔、淡雅,自然形成超凡脫俗、清淡雅致的文人風格。嶺南園林色彩則整體以黑灰色為主調,個別裝飾部位表現(xiàn)出五彩繽紛的效果,呈現(xiàn)出恬靜與活潑相得益彰的裝飾色彩特征。
嶺南尚黑的傳統(tǒng)可追溯到夏代,夏有一支脈南遷至越,夏尚黑,古越人沿用夏的尚黑傳統(tǒng),并流傳至今。佛山傳統(tǒng)園林中尚黑的傳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為黑色的屋面、梁架、封檐板、窗戶、山墻等部位。尚黑的特性還有另一種解釋,在金木水火土中,黑色對應的是水,古代嶺南水患多,水神是人們特別崇敬的神靈,佛山祖廟供奉的是北方司水之神北帝,人們世代祈禱北帝的庇佑。此外,嶺南人認為水是財,在重商的社會基因推動下,黑色得到了大量運用[3]91。
灰色是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中用得最多的色彩,灰色的墻面、灰色的麻石、灰色的磚雕等。由于能顯現(xiàn)材質的本質色彩,灰色受到使用者的青睞,與黑色相搭配顯得恬靜中不失穩(wěn)重。
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中彩色的玻璃、墻檐壁畫、金漆的裝飾木雕、濃墨重彩的灰塑,以藍綠為主的陶塑瓦脊等顯現(xiàn)出活潑的色彩基調,彩色玻璃是一種進口的玻璃材料,通過不同的顏色體現(xiàn)不同的季節(jié),有紅、黃、藍、綠等色彩。清暉園紅渠書屋是一座晶瑩通透的玻璃屋,整個書屋不砌磚墻,十多根赫紅石柱收嵌于立面中,中間由隔扇組成,四周的門窗均采用彩色玻璃,故稱“玻璃屋”,建筑整體晶瑩剔透,五彩繽紛[2]106。壁畫、灰塑和陶塑同樣作為園林建筑的附屬部分,成為園林裝飾的重要表現(xiàn)場所。這些裝飾色彩在大面積的青灰色墻磚和綠色植物的映襯下使園林體現(xiàn)出活潑的裝飾美感。
6獨特的裝飾工藝特征
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藝術種類豐富,主要有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彩畫、鐵藝等。各種類型的裝飾均吸收了傳統(tǒng)藝術和民間藝術的精華,通過工匠們精湛的技藝,傳達出人們的美好愿望。所有的裝飾工藝中最為獨特的是陶塑工藝和木雕工藝。
首先是陶塑工藝。佛山是陶都,陶瓷藝術早已名揚神州,聲播海外。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說“石灣之陶遍二廣,旁及海外之國。諺曰:‘石灣缸瓦,盛于天下”[11]。園林中陶瓷裝飾品種豐富,有各色琉璃瓦、色釉欄桿、華表、花窗、龍鳳陶塑、陶鐘、瓦脊群像等。其中,專門用于屋頂裝飾的陶塑瓦脊(又叫花脊)是嶺南民間藝術的杰出代表,瓦脊多以歷史、神話、戲曲或傳說故事為題材,以立體陶塑或高浮雕的形式搬上屋頂,將動態(tài)的故事演繹出來。地方特色濃郁,是佛山傳統(tǒng)寺廟園林的一大特色。在佛山祖廟、三水胥江祖廟、順德西山廟、南海云泉仙館等主體建筑屋脊上均有體現(xiàn)。陶塑瓦脊是一種純手工完成的藝術精品,經過不斷實踐與提煉形成獨特的技藝方法,主要有:捏塑、貼塑、捺塑、刀塑等。捏塑以泥條為主,加上手捏,特色是造型質樸,形象粗獷豪放、線條蒼勁。貼塑是形象軀體基本型出來后,用泥片或模印出細部,將其粘貼于軀體上,構成整體的藝術形象。捺塑是介于捏和貼之間的表現(xiàn)技法,主要指陶塑作品基本完成后,用手或簡單的工具捺塑出細部或裝飾紋樣。刀塑是借助刀具來雕塑,有刮刀、三角刀等,講求刀鋒韻氣,創(chuàng)造形象細膩,傳神[12]。佛山祖廟三門陶塑瓦脊(圖7)氣勢恢宏,長31.7 m,被譽為“花脊之王”。其瓦脊為雙面瓦脊,正、背面共塑有三百多個人物,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招一式,皆合法度、栩栩如生。制作工藝以貼塑為主,并靈活運用其他幾種技法,塑造出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13]。
其次是木雕工藝,俗稱細木工藝,佛山木雕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廣派”木雕的重要產地之一。木雕主要裝飾在檐廊、隔扇、欄板、屏風、屏門等部件上。技法通常分為浮雕、透雕、線雕、貼雕、圓雕等數種。浮雕有淺浮雕和深浮雕[14],透雕是先在木料上繪上花紋,后進行琢刻,形成淺浮雕和圓雕紋樣;透雕通透流暢,裝飾感強。線雕是用刀在平面上凹刻出花紋,不用表現(xiàn)形象的外形。貼雕是在浮雕的基礎上將其他單獨花樣做出后,再用膠貼或榫接在浮雕花樣的表面,形成新的突出花樣的形式。圓雕又稱立體雕,是一種具有三維空間的雕塑藝術[15]。如順德碧江金樓木雕(圖8)藝術精湛,刀法包括了浮雕、透雕、線雕、貼雕、圓雕等幾乎所有的木雕工藝[10]125。先使木雕層次豐富,形象生動,再在木雕上貼上金箔,整體顯現(xiàn)出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
7結語
園林裝飾是園林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反映了文化的傳承性,也傳達出文化的地域性。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在形成發(fā)展過程中受到佛山地域、歷史、人文的影響,表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特征和藝術特征,體現(xiàn)出佛山獨特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品格,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本文從世俗實用的文化特征、多元的崇拜思想特征、隱逸文化特征、中西文化融合特征、恬靜與活潑并置的裝飾色彩特征、獨特的裝飾工藝特征等幾個方面分析了佛山傳統(tǒng)園林裝飾的文化藝術特征??偟恼f來,這些特征的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不足之處是特征的歸納未夠全面,如民俗文化特征、海洋文化特征、裝飾造型特征等的整理和分析,在文中尚未涉及。
在現(xiàn)今回歸傳統(tǒng)、創(chuàng)造特色的思潮下,與北方園林和江南園林相比,嶺南園林的經世致用、小巧別致或許更符合城市的發(fā)展,也更為潮流所推崇,成為地域現(xiàn)代園林的發(fā)展趨勢。期望本文的探索能給園林設計師的實踐帶來一定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設計啟示。
注:本文圖片均為作者自攝。
參考文獻:
[1] 李權時,李明華,韓強.嶺南文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2] 舒翔.順德清暉園[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3] 劉妹.嶺南建筑裝飾藝術特色探析[J].藝術評論,2010(11):88-91.
[4] 商學兵.佛山讀本[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205.
[5] 劉妹.嶺南建筑陶塑脊飾的文化藝術特征探究[J].中國陶瓷,2012,49(8):80.
[6] 程建軍.三水胥江祖廟[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7] 謝嘉.中國園林中的隱逸文化特征及其造園實踐的影響[D].長沙: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4.
[8] 葉蔚標.佛山梁園[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74.
[9] 王成暉,孟浩亮.中西合璧的順德清暉園[J].廣東園林,2010,32(5):25.[10] 蘇禹.歷史文化名村碧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 屈大均.廣東新語:第16卷[M].中華書局,1984:458.
[12] 林明體.石灣陶塑藝術[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59-62.
[13] 肖海明.佛山祖廟的歷史藝術與社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72.
[14] 陸琦.嶺南造園與審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182.
[15] 鄒偉初.廣府木雕[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