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滌
21年前的1996年,中國的改革開放發(fā)展方興未艾,證券交易市場也剛剛起步不久,當時我在《上海證券報》上發(fā)表專欄文章開始向中國介紹沃倫·巴菲特時,知者寥寥。而在中國同世界并軌最關鍵的這二十多年時間過程中,作為曾經長期占據(jù)全球財富榜的巴菲特先生,他傳奇的財富人生故事也漸漸為中國普通百姓所熟知。他所倡導的巴菲特價值投資思想,更是被投資人士譽為經典。盡管如此,巴菲特投資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也伴隨著質疑,爭議。
誰說行不通?
回溯歷史,中國股民對于價值投資的追逐也類似過山車,來回顛簸??傮w來說,總是牛市的時候備受追捧,而熊市卻陷入“價值投資困境”。
關于巴菲特所倡導的價值投資思想如何在中國更好地應用,一直以來都頗有爭議。而爭議無外乎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美國股市成熟,集中全球優(yōu)質資源;相對地看中國股市作為新興市場,不規(guī)范,投機氣氛濃,政策也是朝令夕改。第二就是中國沒有好的企業(yè)值得長期投資。關于第一點,有趣的是2010年巴菲特在中國之行時表示:“如果我在中國,我也能取得同樣的成功”,并曾反問過:“如果不是價值投資,難道還有非價值投資嗎?”至于中國沒有優(yōu)質企業(yè),也并不符合實情。包括萬科,格力等最早上市的藍籌股,持有到今日,復權后的漲幅相對于發(fā)行價都是百倍之巨。更不用說,在科技日趨發(fā)達,人們生活品質要求更高的當今社會,中國的優(yōu)質高科技創(chuàng)新企業(yè)層出不窮。
因此,重要的問題不在于價值投資的失效,而是怎樣因地制宜,掌握好價值投資的哲學真諦。關于價值投資的哲學,恐怕最重要的是追問一個問題:我們還能,或者說還該,從巴菲特學到些什么?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過去是出于好奇、眼下在反復琢磨、日后仍將不斷探詢對它的回答。
不行的,并不是價值投資
巴菲特是不是個幸運兒?誠然就連巴翁本人都一再承認自己是特別的幸運,他所處的市場環(huán)境助成了其事業(yè)的發(fā)達。青年巴菲特剛邁入股市的1953-1954年,美國的股市剛重新回到1929年爆發(fā)的大蕭條前的峰值,折騰了竟有二十余年市場的規(guī)范得以重建和增強,證券交易才從“不務正業(yè)”的投機提升為促進經濟成長的正當職業(yè)。
研究專家們認為,在巴菲特的諸多優(yōu)異稟賦中,最難學的是他的“定力”。要知道,巴翁的定力是他綜合考量的結果,從長計議是其中的一個特質。巴菲特深知,證券投資是一種人際博弈,也許是人和人競爭中很艱難的一種,就是你和“萬眾海選”的結果——“市場先生”在斗:趁著“市場先生”賺的時候一起賺,在“市場先生”賠的時候比他少賠甚至不賠,你就勝出了。能夠領悟到如何“出眾”,并能切實貫徹之,那么你就應該保有信心,必能在股市里保值和增值。畢竟,股市是財富最有可能做到保值增值的場所,比起其他的金融工具,存款、債券、房產等等來說,都是如此,尤其是在通貨膨脹的年代。這已在長跑競賽中為他國的實踐所證明。
“從長計議”,也終將在我國得到證明,除非你本就不適合做金融投資。借用巴菲特的一句告誡,要是你會因為短期的虧損而痛苦緊張到睡不著覺的話,那就自當別論啰,請閣下就此收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