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瓏,吳霞,謝愛華,盧志勇,劉敏,朱良
(1、瑞金市婦幼保健院檢驗科,江西瑞金342500;2、浦東新區(qū)曹路鎮(zhèn)社區(qū)醫(yī)院,上海201209;3、瑞金市中醫(yī)院檢驗科,江西瑞金342500)
贛南部分縣市3360例孕婦血液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分析
王瓏1,吳霞2,謝愛華3,盧志勇1,劉敏1,朱良1
(1、瑞金市婦幼保健院檢驗科,江西瑞金342500;2、浦東新區(qū)曹路鎮(zhèn)社區(qū)醫(yī)院,上海201209;3、瑞金市中醫(yī)院檢驗科,江西瑞金342500)
目的通過測定微量元素銅、鋅、鈣、鎂、鐵、鉛,探討贛南部分縣市孕婦體內的微量元素缺乏變化,預測及指導孕期適時適量補充所缺乏的微量元素。方法采用BH-5100原子吸收光譜儀檢測全血銅、鋅、鈣、鎂、鐵5項微量元素,BH-2100原子吸收光譜儀檢測全血鉛,對贛南3360例孕期保健的孕婦靜脈血進行檢測。結果妊娠婦女鈣和鐵缺乏比較嚴重,分別達到30.57%、39.49%,鉛中毒情況達到14.88%。結論贛南部分縣市妊娠期孕婦銅、鋅、鈣、鎂、鐵5種微量元素缺乏率較高,其中以鐵、鈣缺乏最為普遍,部分孕婦存在鉛中毒現(xiàn)象,孕婦應合理補充微量元素,并降低孕前和孕期鉛的接觸和吸收,減少妊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保證孕婦母體健康和胎兒的正常發(fā)育。
孕婦;高齡孕婦;微量元素;火焰原子吸收法
微量元素與人類健康有密切關系,攝入過量、不足、或缺乏都會不同程度地引起人體生理的異?;虬l(fā)生疾病。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與生命活力密切相關,盡管它們在人體內含量極小,但它們對維持人體中的一些決定性的新陳代謝卻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少了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體就會出現(xiàn)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的缺乏、過量或比例失調,都會引起孕婦及胎兒的生理和病理反應,影響胎兒正常生長發(fā)育。本文對來我院門診孕期產檢就診的贛南部分市縣3360例孕婦做靜脈血微量元素檢測,現(xiàn)將檢測結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門診孕期產檢就診的地域在瑞金市周邊的贛南部分市縣(瑞金市、會昌縣、寧都縣、石城縣、于都縣、福建省長汀縣等)3360例孕婦進行微量元素檢測。根據(jù)年齡將其分為適齡孕婦(<35歲)、高齡孕婦(≥35歲)二個組,分別為2881例、479例。
1.2 儀器與試劑北京博暉創(chuàng)新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BH-5100原子吸收光譜儀檢測全血銅、鋅、鈣、鎂、鐵5項微量元素,BH-2100原子吸收光譜儀檢測全血鉛。檢測過程均使用儀器配套專用稀釋液,嚴格按儀器操作規(guī)程進行。
1.3 研究方法
1.3.1 樣本采集使用上??迫A公司生產的含有肝素抗凝劑的綠頭真空采血管采集研究對象的靜脈血,采集后應立即顛倒混勻至少8次。
1.3.2 儀器的質控每日檢測前使用標準品進行定標,制作的標準曲線回歸系數(shù)r>0.999方可測定質控品;質控品分為高低兩個濃度,在樣本檢測前、后需要測定質控品。當日所有室內質控數(shù)據(jù)均必需在控。
1.3.3 樣本的檢測吸取充分混勻的全血40μl,用微量元素專用稀釋液進行稀釋后,立即上機檢測。1.4成年人微量元素正常參考區(qū)間血銅8.51~39.3μmol/L,血鎂1.12~2.06mmol/L,血鈣1.55~2.30 mmol/L,血鐵7.36~11.82mmol/L,血鋅67.72~170.0μmol/L,鉛0~100μg/L。低于參考區(qū)間下限為偏低或缺乏,高于參考區(qū)間上限為超標。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檢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均值±標準差(x±s)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用t檢驗對分組資料比較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孕婦全血微量元素分析贛南部分縣市3360例就診孕婦全血微量元素分析結果見表1。
表1結果顯示妊娠婦女各種微量元素缺乏情況;缺鋅303例(9.02%),缺鈣1027例(30.57%),缺鐵1327例(39.49%),缺銅1例(0.03%),缺鎂10例(0.30%);其中鈣和鐵缺乏比較普遍分別達到30.57%、39.49%。3360例孕婦中有500例出現(xiàn)鉛中毒情況。
2.2 孕婦微量元素含量各年齡段分析表2結果顯示高齡組微量元素鈣、鐵與適齡組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微量元素銅、鎂、鋅、鉛含量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贛南部分縣市3360例孕婦微量元素含量檢測結果
微量元素是占人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的元素,雖然在人體內的含量不多,但與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關,對人的生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微量元素與人體生命活動密切相關,任何一種微量元素的缺乏或過量都會引起機體的病變[1]。妊娠是婦女一個特殊的生理過程,妊娠期婦女不僅要提供自身營養(yǎng)需求,還要提供胎兒發(fā)育所必需的各種營養(yǎng),因此需要加強各種營養(yǎng)的補充[2]。如果妊娠期孕婦微量元素攝入不足而發(fā)生缺乏,可能導致胎兒宮內生長受限、胎兒畸形、胎膜早破及損害母體健康。因此,孕婦應定期檢測微量元素含量是否正常,在醫(yī)生指導下合理營養(yǎng)搭配,必要時給予適量補充微量元素。
表2 贛南部分縣市3360例孕婦微量元素含量各年齡段分析(x±s)
鈣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陽離子,是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在維持神經肌肉興奮,降低細胞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促進體內多種酶的活性,維持酸堿平衡,參與凝血過程等機體生理活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3]。孕婦缺鈣可導致小腿抽筋、牙齒松動、妊娠高血壓綜合癥、關節(jié)、骨盆疼痛等。本研究中有30.57%孕婦缺鈣,隨著胎盤的形成及胎兒的生長發(fā)育需要大量的鈣。孕期補鈣對妊娠的益處遠大于其危險。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單獨補充鈣劑,維生素D與鈣劑同時使用降低高齡孕產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fā)生率的效果更好[4]。故于妊娠16周起應補充維生素D及提高血鈣含量[5]。
銅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也是多種酶的主要原料。以銅酶形式對細胞、呼吸、神經和內分泌的功能發(fā)揮重要作用。銅對血紅蛋白的形成起活化作用,促進鐵的吸收和利用,在傳遞電子、彈性蛋白的合成、結締組織的代謝、嘌呤代謝、磷脂及神經組織形成方面有重要意義。銅95%是以銅藍蛋白-銅及清蛋白-Cu2+形式存在,具有保護機體細胞免受超氧離子的毒害,促進機體生長發(fā)育的功能。本文孕婦缺銅比較少見,這可能與本地區(qū)生活飲食有關,在日常膳食中可以滿足機體需要。
鐵是體內含量最豐富的過渡金屬元素,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它在人體中分布很廣,幾乎所有的組織都含有鐵,它與人健康息息相關。人體中的鐵,有72%以血紅蛋白的形式存在。它是一種含鐵的復合蛋白,是血液中紅細胞的主要成分。血液運送氧氣的重大使命,就是由血紅蛋白承擔。妊娠期由于胎兒生長發(fā)育及母體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對鐵的需求量也明顯增加。孕婦缺鐵是十分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鐵缺乏易導致孕婦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含量及攜氧能力下降。對胎兒的影響包括:缺鐵可造成胎兒營養(yǎng)供應不足,輕者使胎兒發(fā)育緩慢,缺鐵嚴重的孕婦會出現(xiàn)胎盤的營養(yǎng)供應不上,導致嬰兒死胎。在妊娠中晚期因為胎兒成長發(fā)育速度快,對鐵的需求量增大,很容易引起鐵供給不足,應及時給予常規(guī)補充鐵劑,預防孕婦缺鐵性貧血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特別是對于輕度貧血、雙胎等高危孕婦尤其必要。膳食中增加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瘦肉等[6]。孕婦及兒童缺鐵可出現(xiàn)貧血,免疫能力低下,智能發(fā)育遲緩等癥狀[7]。WHO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全世界孕婦中缺鐵性貧血占21%~30%[8]。本結果顯示妊娠期孕婦缺鐵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缺鐵率達到39.49%,說明贛南地區(qū)妊娠期孕婦缺鐵高于WHO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因此,妊娠期孕婦應該重視鐵元素補充,在孕中晚期提倡額外補充鐵劑尤為重要。
鋅是體內多種酶的重要成分激活因子,參與生物體內多種代謝物的合成和分解,維持胚胎發(fā)育生長、正常胎兒生長,同時可促進胎兒性腺成熟,及影響胎兒腦的發(fā)育。缺鋅可使味覺減退、食欲不振或異食癖、免疫功能下降,傷口不易愈合;鋅可維護免疫功能,對妊娠婦女可促進子宮收縮,缺乏可致子宮收縮乏力、難產、產后大出血等危險[3]。本結果顯示有9.02%的妊娠婦女缺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補鋅的意識也得提高。推薦孕婦于妊娠3個月后,每日從飲食中補鋅20mg[5]。
鎂是人體一種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參與體內許多重要的生物學過程,龍其是體內的能量代謝,神經肌肉傳遞以及酶的活性。孕婦對鎂的攝取量往往不足,鎂的含量與孕婦和胎兒的生長發(fā)育密切相關,鎂缺乏、過量或比例失調,都會引起孕婦及胎兒的生理和病理反應,影響胎兒正常生長發(fā)育。孕婦缺鎂可導致流產和早產,還可造成胎兒發(fā)育不良,也可能是構成先兆子癇的發(fā)病因素。
鉛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重金屬元素,在人體內無任何生理功能,其理想的血鉛濃度為零。然而,由于環(huán)境中鉛的普遍存在,絕大多數(shù)人體中均存在一定量的鉛,鉛在體內的量超過一定水平就會對健康引起損害,尤其是神經發(fā)育方面的毒性[9]。新生兒是對鉛毒最為敏感的人群,相關研究顯示,妊娠期孕婦血鉛水平過高嚴重危害孕婦及新生兒的健康[10]。根據(jù)美國CDC 1991制定的兒童鉛中毒診斷標準:血鉛≥100μg/L,無論機體有無相應的臨床表現(xiàn)或生化改變,即可診斷鉛中毒[11]。本研究顯示有14.88%的妊娠婦女出現(xiàn)鉛中毒現(xiàn)象,故孕婦應注意飲食,不要誤食含鉛食物、遠離鉛污染區(qū)。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孕產婦血鉛與血鈣、鐵水平呈顯著負相關,與鉛在腸道吸收過程中鈣、鐵、鋅等元素共用同一轉運蛋白,相互存在競爭抑制作用有一定關系[5]。故孕期孕婦應適當補充鈣、鐵、鋅等微量元素,可有效降低血鉛對孕婦人體的傷害。
表2顯示高齡孕婦微量元素鈣、鐵含量與適齡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微量元素銅、鎂、鋅、鉛含量未見顯著性差異。高齡孕婦由于年齡較大,生殖,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等較適齡孕婦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妊娠期間出現(xiàn)妊娠合并癥的幾率及分娩時出現(xiàn)產時損傷及產后出血的概率均高于適齡孕婦[12]。
綜上所述,本地區(qū)孕婦全血中鋅、鐵、鈣、銅、鎂5種微量元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有14.88%的妊娠婦女出現(xiàn)鉛中毒現(xiàn)象,對胎兒生成發(fā)育和孕婦的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與結果,微量元素在妊娠婦女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應高度重視孕婦微量元素檢測。孕婦合理的補充微量元素,正確的做好孕期保健,并加強孕婦營養(yǎng)知識的宣傳,降低孕前和孕期鉛的接觸和吸收,減少妊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新生兒體格發(fā)育、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高齡孕婦應更加注重微量元素的補充,于其是對鈣、鐵的補充。孕婦自己應采取措施積極預防微量元素不足[13]。隨著國家“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實,要求生育的高齡婦女數(shù)量不斷增加,隨之高齡孕婦的增多,做好二胎孕婦特別是高齡婦女孕前和孕期保健,合理營養(yǎng)需求和膳食行為是適時適量補充微量元素極其重要的關鍵。
[1]周先軍.600例孕婦微量元素檢測情況調查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10(7):2064-2065.
[2]楊暉.蘭州安寧區(qū)1200例孕婦妊娠期微量元素測定及結果分析[J].甘肅醫(yī)藥,2008,27(2):7-10.
[3]王雪艷,張麗芬,李盧韞,等.170例妊娠婦女全血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5):609-610.
[4]Pfeifer M,Begerow B,Minne HW,et al.Effects of a short-term vitamin D(3)an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on blood pressure and parathyroid hormone levels in elderly women[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4):1633-1639.
[5]謝幸,茍文麗.婦產科[M].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54.
[6]馬玉燕,桑洪愛.微量元素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預防作用[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4,30(8):589-592
[7]劉繼紅,蔣彥,翁雪華,等.兒科門診2143例0-10歲兒童血微量元素結果分析[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7):124.
[8]梁麗云,黎四平,徐炳燕,等.東莞地區(qū)1680例妊娠期婦女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5,36(13):2721-2723.
[9]Morillo SM,Abanto EP,Roman MJ,et al.Nerve growth factorinduced cell cycle reentry in newborn neurons is triggered by p38MAPK-dependent E2F4 phosphorylation[J].Mol Cell Biol,2012,32(14):2722-2737.
[10]Cabaj AM,Slawinska U.Riluzole treatment reduces motoneuron death induced by axotomy in newborn rats[J].J Neurotrauma,2012,29(7):1506-1517.
[11]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prevevting lead poisoning in young children:a statement[M].Atlanta:CDC,1991:1-2.
[12]謝愛亮.高齡產婦妊娠危險因素及對結局影響分析[J].延邊醫(yī)學,2015,15(11):125.
[13]黎興盛,冷穎,黃穎,等.1261例孕婦末梢血鐵、鋅、鈣、鉛元素檢測結果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1,29(5):555-556.
R714.1,R446.11+2
A
1674-1129(2017)03-0436-03
2016-11-18;
2017-04-17)
10.3969/j.issn.1674-1129.2017.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