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務員廖某毆打父母一案一度被各大媒體刊載,引發(fā)網友熱議。在大家痛斥廖某不孝、扼腕泱泱大中華德育失敗的喧囂中,我們還聽到了一些另類的聲音。
武漢晚報分析廖某打父背后的“困局”提到不可忽略的父母因素:“廖某曾給父母發(fā)過算賬短信,大意是:‘我讀書把你們讀窮了,我上大學后從家里拿的每一分錢你們都記得清楚,算上大學以前的學費生活費,還有利息,我都還給你們’。從中可以推測,父母要求回報對廖某造成一定壓力。”說實在話,從廖某的短信里我感受到的不是經濟壓力,而是一種親情的傷害,父母對孩子愛的付出是需要回報的,就像是一種投資,孩子不再是一個獨立自由的個體,而成了父母期望能回收成本的產品。當然,我們不會懷疑,廖某的父母在廖某需要的時候一定還會傾力相助,但父母經常會期望通過孩子滿足一些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如果這種期望過于強烈,以至于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自主意志的需要,往往會破壞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
我曾經接診過一個三十幾歲的青年男性患者,某軍醫(yī)大畢業(yè)的。上大學時總感覺別人欺負自己,所以盡量避免和別人交往;工作后覺得單位同事和自己處處作對,與人起沖突后拒絕上班;在家里待得時間久了,脾氣越來越壞。父母說話覺得父母在議論自己,父親看報紙,覺得父親在報紙后瞪自己,為此經常打罵父母,父母在他面前戰(zhàn)戰(zhàn)兢兢,唯恐說錯話做錯事。其母親是內科主任醫(yī)師,父親是某兵工廠工程師,在家里是被孩子折磨得不行,母親被打得肋骨骨折,父親被打得面部淤青,極度無奈之下送孩子來住院。在住院期間他對醫(yī)護人員特別禮貌,對其他病友也沒有暴力行為。我嘗試著給他做心理治療。
在建立了良好的工作聯(lián)盟后,他開始抱怨父母從小對他特別暴躁,總批評他成績不夠好,他喜歡文科,可父親卻強迫他選理科。大學填志愿時父親通過關系拿到他的志愿表,在未和他商量的情況下填了某著名醫(yī)大。后來他的分數(shù)差了兩分,父親又通過關系讓他上了軍醫(yī)大。在報名那天他才知道自己擠了一個農村學生的名額,他看到那個學生和他的老父親坐在門口痛哭流涕。所以他在整個大學期間都覺得自己不屬于這個學校,也擔心同學知道自己是通過關系進入這所學校后會看不起他,歧視他。大學畢業(yè)后談了個女朋友,母親不同意,嫌棄女孩出身農村,非得讓他娶一個同事的女兒。他開始不同意,可他的女友受不了母親的刻薄,傷心地離開了他。他同意跟母親同事的女兒交往后,對方又嫌他太木訥,不要他。自此他對自己醫(yī)院的同事充滿了憤怒,覺得和母親認識的人都不安好心。他也不想上班了,他想通過自暴自棄來徹底毀滅父母對他的期待。可自己對這種消極的生活也感到無奈,因此越來越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內心對父母的怨恨也與日俱增,逐漸發(fā)展到只有毆打父母才能感覺到自己的真實存在。
在這個個案中,父母因為期待孩子優(yōu)秀,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需要,過分的控制不但毀滅了孩子,也造就了自己十幾年來忍氣吞聲的生活。其實父母除了對孩子的嚴格約束扭曲了孩子的心靈外,有時父母無意的言行,對自己情緒的失控,對孩子情感需求的忽略等,都有可能激活孩子的暴力行為或嚴重退行,從而將自己陷入一個被孩子完全拖累的無助的生活狀態(tài)中。
在這里我并不是要批評我們的父母,只是想和大家共同探討為什么作為父母的我們,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嘔心瀝血,一切為了孩子,最后的結果竟如此讓人傷心。我相信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是愛可能要更多地基于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多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批評,多蹲下身和孩子說話,盡量避免站在高處指責孩子的錯誤。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愛孩子是要幫助孩子去探索屬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安排孩子走一條父母認為理想的道路。我們提倡孝道,我們也希望所有年輕人都能對父母“行孝”,但如果“孝”需要社會從道德層面監(jiān)督,從情感層面而言,總會讓人覺得有點遺憾。而如果“孝”是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父母的需求,我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將會融洽許多,孩子毆打父母的現(xiàn)象也會減少很多。要實現(xiàn)這一點,或許父母學會正確地愛孩子會有所幫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备改傅膼凼呛⒆痈F其一生所無法回報的,因此,不要給這種愛附加條件,否則孩子會因為無法承受而選擇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