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zhí)ь^
中國民間有“二月二龍?zhí)ь^”的諺語。龍?zhí)ь^(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jié)”、“農(nóng)事節(jié)”、“春龍節(jié)”;在南方叫踏青節(jié),古稱挑菜節(jié)。
二月初二“龍?zhí)ь^”,其實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青龍”抬頭,是星象預示氣象。龍星始出,“青龍”七星開始出現(xiàn)在東方,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這一天,人們會敬龍祈雨,祈龍賜福。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
分割線
龍?zhí)ь^,春事興
據(jù)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中國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nóng)業(yè)節(jié)氣有關。
按照《爾雅》的最早命名,農(nóng)歷二月稱“如月”,“如”是“隨”,按天地意志,“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進入“如月”的第一天,才先要過“中和節(jié)”。中和是指天地萬物都各得其所,達到和諧境界。中和節(jié)要干什么呢?確立中和意識而步入春天。按《新唐書·李泌傳》的記載,這一天,民間要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種子互相贈送,稱“獻生子”。要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豐年。百官則要進農(nóng)書,以示務本。青本是東方色,彼此奉獻青布口袋盛的各種種子,籽、子相通,將農(nóng)耕與家丁興旺的祝愿都獻與他人,正是中和關系之寄托。
分割線
歷史沿革
二月二,龍?zhí)ь^,大家小戶使耕牛。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一年的農(nóng)事活動即將開始。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nóng)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在宋朝時,二月二為“花朝節(jié)”,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又有“踏青節(jié)”之稱,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采摘此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為“龍?zhí)ь^”,因為農(nóng)歷二月初二,在驚蟄前后。蛇(民間俗稱小龍)、蚯蚓、青蛙等冬眠動物被春雷驚醒,抬頭出蟄。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zhèn)住毒蟲。
分割線
文化習俗
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tǒng),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規(guī)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并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tǒng)亦保留了下來。
剃龍頭:指二月初二理發(fā),兒童理發(fā),叫剃“喜頭”,借龍?zhí)ь^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fā),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開筆寫字:農(nóng)歷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zhí)ь^之吉兆,為孩子正衣冠、點朱砂啟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長大斷文識字。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是中國傳統(tǒng)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啟蒙教育形式。
祭祀土地神:有些地方稱二月二為土地爺生日,并把此項活動叫社祭。在土地廟酌酒燒香拜祭后,有四個青壯年男子抬起土地爺塑像的轎子,在村里游行,祈求土地爺保佑一方平安,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豐收。
節(jié)日民俗年畫“二月二龍?zhí)ь^”
分割線
相關詩句
《二月二日》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
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 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 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 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游人意, 更作風檐夜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