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小穗
健身器材起源漫談
文/丁小穗
又到了“五月不減肥,六月徒傷悲”的時節(jié),健身房的擁擠程度隨著氣溫一起節(jié)節(jié)攀升。跑步機們大氣磅礴地一字排開,跑帶呼呼運轉,迫使人們邁動雙腿消耗多余的熱量。若是在下班后的高峰時段走進健身房,蒸騰的熱氣、此起彼伏的喘氣聲,還有跑步機發(fā)出的噪音,幾乎會讓你以為進入了某個廉價勞力工廠。
其實你的直覺沒錯——跑步機的雛形,最初就是用來壓榨勞動力的。
19世紀初,許多監(jiān)獄都把苦役作為對犯人的懲罰,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消磨犯人的意氣,改造他們的思想,保證這些人出獄之后不再危害社會。1818年,英國工程師William Cubitt發(fā)明了一種大型器械,它有點像加長版的水車,代替葉片的是24片踏板,只要站上去蹬踩踏板,輪子就會開始轉動,產生的動力可以用來碾谷磨面。這種踏車需要十幾個人一起轉動,如此耗費勞力的器械,在農業(yè)上幾乎毫無用處,但卻恰好迎合了監(jiān)獄的需求。
1822年,倫敦監(jiān)獄紀律改善組織(Societ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rison Discipline)出版了一本小冊子,詳細解說了這種踏車在監(jiān)獄中的應用方法。長長的踏車可以容納20來個人,其上裝的橫桿扶手并非為了省力,相反,是為了保證犯人始終處于踩踏最費力的位置,而不會爬到踏車頂端偷懶。犯人實行輪流休息制度,最右側的犯人下來休息時,全體人員向右移動一格,左邊立刻有人補上來繼續(xù)踩踏,使得踏車可以運轉一整天不停歇。書中還盛贊這一器械的簡便易用:“它不需要繁瑣的安裝步驟;不需要專人監(jiān)視;不需要讓犯人動手制作,因此也避免了材料浪費以及工具損耗。只要派一兩名可靠的工人看管磨坊,就可以完美利用兩百名犯人一整天輸出的勞力。而且,還能保證勞動量的公平公正,一旦踏上那個大輪子,就沒有人能夠偷懶?!?/p>
為禁止犯人交談,不少踏車還會裝上隔板,把犯人困在一個僅能容身的狹小空間里
手冊規(guī)定犯人每天要工作8小時,每小時只有12分鐘的休息時間。然而,最大的折磨并不在于體力消耗,而在于永無止境的枯燥重復。犯人在踏車上不能相互交談,只能盯著眼前乏味的木板墻——想象一下你沒帶任何消磨時間的電子設備,在一臺沒有顯示屏上的跑步機獨自跑8小時是什么滋味吧——就算在監(jiān)獄里,這種懲罰也未免過于殘忍了。此外,犯人由于過度疲累,掉下踏車而受傷的事故也并不罕見。因此,到了19世紀末,監(jiān)獄漸漸放棄了將踏車作為懲罰措施。
不過,踏車并沒有就此消亡。1913年,美國人Claude Lauraine Hagen受其啟發(fā),引入傳送帶的理念,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跑步機,不過它依然是依靠人力驅動的。直到1949年,Dr. Robert A. Bruce才改造出電動跑步機,將其用于醫(yī)療診斷,讓病人在上面行走并監(jiān)測其心肺狀況。此后,人們逐漸意識到跑步對于健康的好處,不少公司看到商機,開始投入到家用跑步機的研發(fā)當中,到了20世紀60年代,跑步機便已成為健身房和許多家庭的標準配備了。
Robert Bruce設計的第一臺醫(yī)用電動跑步機
除了跑步機之外,別的運動器械又是如何發(fā)明的呢?你大概想象不到,如今健身房中能看到的大部分器械,都可以追溯至同一位發(fā)明家——瑞典醫(yī)生古斯塔夫?詹德(Gustav Zander)。
詹德出生于1835年,年輕時曾當過體操運動員,后來,他進入醫(yī)學院深造,接觸到更多人體解剖學知識,并意識到了抗阻訓練對于肌肉的作用。他提出系統(tǒng)性、漸進性的練習有助于鍛煉肌肉和關節(jié),進而促進身體健康。在流行清腸、禁食和放血療法的19世紀初期,這樣的見解無疑具有革命性意義。
此后,詹德根據身體不同部位的鍛煉需要,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健身器械。19世紀末,在政府的資助下,他在斯德哥爾摩建立了一家研究所,里面擺放了27臺特別定制的器械,這大概就是全世界第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健身房”。起初,這些器械主要用以治療重體力活帶來的身體損傷,或是先天性的身體疾病,主要目標人群是工人和兒童。1876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上,詹德的作品獲得了最佳機械設計獎,他的健身業(yè)務也由此拓展到了美國。針對新興的有錢有閑的白領階層,他開始宣傳健身器械可以避免“久坐不動的辦公對身體造成損傷”。這一品牌定位無疑非常成功,詹德的健身理念逐漸在上層社會中流行開來,穿西裝打領帶的紳士,以及踩著高跟鞋的淑女成為了健身房的常客。1895年,《紐約時報》對詹德研究所的紐約分店進行了專題報導,這家店里有上百臺健身器械,閃閃發(fā)亮的龐然大物排列得井然有序,“看起來更像一個精心設計的刑房,而不是健身房?!?/p>
也難怪記者會有這樣的評價。詹德的器械有大量裸露的齒輪、杠桿和鉸鏈,金屬部件勾勒出纖細冷硬的線條,和今天的健身器械長得也大相徑庭。與現(xiàn)代健身理念不同,這些器械的設計目的不是為了增肌,而是為了活動關節(jié)和矯正體態(tài)。因此,它沒有配備鐵片、鐵塊,而是依靠復雜的齒輪轉動,來營造出完美的運動軌跡。詹德針對身體每部分肌肉,每一個關節(jié),都設計了對應的器械,有些設計簡直精細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左圖的器械是固定使用者的一只腳,令其左右轉動來鍛煉腳腕。右圖那臺長得像縫紉機的東西,其實是讓人抓住把手,上下轉動以活動手腕關節(jié)
當然,詹德也有不少極具實用價值的設計。現(xiàn)代健身房中幾乎所有的器械,都能在他的研究所中找到原型。
肱二頭肌訓練器以及坐姿腿屈伸訓練器,都是現(xiàn)代健身房的標配
他善于從日常勞作中汲取靈感,將其改造為適用于健身房的運動。登山機、單車機、橢圓機、劃船器之類的經典器械都出自其手。
大概當時的器械運動量并不很大,穿著正裝的紳士淑女們出入于健身房,想來還不至于熱到中暑
此外,詹德也非常重視拉伸和放松,他設計了不少神奇的器械幫助人們按摩肌肉。
左圖的器械通過轉動輪盤,驅動滾輪上下按摩大腿,而右圖的器械則專用以按摩腹部
下次當你在健身房揮汗如雨,嚷嚷著“我要馬甲線”的時候,別忘了感謝詹德醫(yī)生以及他的偉大發(fā)明。在工業(yè)革命以機器生產解放了人類雙手,催生了越來越多的“沙發(fā)土豆”之后,是他發(fā)明的這些器械,使人們樂此不疲地陷入另一種形式的“勞動”,延續(xù)著千百年來人類對于健康的不懈追求。
中國古人如何健身
在遙遠的古代,沒有跑鞋,沒有手環(huán),更沒有運動器材的情況下,古人們又是怎么鍛煉身體的呢?有人說,有錢的古人練騎射,沒錢的古人練農藝,然而,古人的健身意識真的這么糙嗎?
五禽戲是通過模仿虎、鹿、熊、猿、鶴五種動物的動作,以保健強身的一種氣功功法。中國古代醫(yī)家華佗在前人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故又稱華佗五禽戲。五禽戲能治病養(yǎng)生,強壯身體,是一種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具備、有剛有柔、剛柔相濟、內外兼練的仿生功法,與中國的太極拳、日本的柔道相似。
陸游作為一名知名的宋朝高產詩人,一生當中寫了至少兩萬首詩。之所以能寫這么多詩,一是因為他有才,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陸游活得久八十五歲高壽。晚年時的陸游采用的健身方式是長嘯,有點像吹口哨,可以增強肺活量,放松身心,保持愉悅。
宋朝偉大詩人蘇東坡的健身方式是長跑,他覺得,唯有經常運動,才能強身健體,適應四季變化。他都要跑五公里,跑得呼吸太過急促之時就稍微慢點兒,等呼吸平穩(wěn)了再繼續(xù)加速,直到跑的滿身大汗,周身發(fā)熱,血脈流通,四肢舒暢。
陶侃是東晉著名大將軍,他的書房布置與眾不同,不僅有文房四寶,還有100塊大磚頭。每天清晨,他將書房內的100塊磚全部搬到室外,傍晚又將100塊磚搬回書房。不管是陰晴雨雪,還是酷暑嚴寒,他每天堅持搬運磚塊,從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