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天
唐三彩是一種鉛釉陶器,釉陶是陶器的一個品種,多數(shù)以普通黏土而不是瓷土做胎,釉層以鉛的化合物為助熔劑,著色劑有鐵、銅、錳、鈷等。漢代釉陶生產(chǎn)較為興盛,主要用作明器。漢代以后,釉陶一度蕭條。北魏時期,釉陶重新開始流行,但依然是單色釉。北朝后期,釉陶生產(chǎn)的原料開始采用高嶺土,在白色或綠色釉里又掛上了綠彩,這時的釉陶是唐三彩的雛形。唐代釉陶工藝出現(xiàn)了大的飛躍,在同一器物上,多種釉色交錯使用,五彩繽紛的唐三彩被工匠們創(chuàng)造出來了。唐三彩的“三”只是個虛數(shù),是指多彩,施彩不只是通常所說的黃、綠、白,還包括褐、藍、黑等多種顏色。因當時興厚葬之風,瓷器、漆器、金銀器、銅器比較貴,物美價廉的唐三彩作為新的陪葬品比較合適,需求量激增,于是大量生產(chǎn)。
西安博物院藏唐三彩有器物、人物、動物、建筑模型等類,來源主要有三批:1966年西安市蓮湖區(qū)制藥廠唐墓出土的三彩唐人騰空騎馬俑和籃彩馱騾;2002年陜西師范大學長安校區(qū)M31出土的66件唐三彩;2002年西安市雁塔區(qū)唐長安城延興門遺址外發(fā)掘的康文通墓出土的14件唐三彩。
一、器物類
院藏唐三彩的器物形制以器皿居多,生活用具包括水器和酒器、食器、化妝用具、炊具、文房用具、寢室用具、照明用具、建筑材料等。在此對水器酒具和文房用具進行簡介。
三彩鳳首壺(圖一),高30厘米,小口細頸,扁圓腹,平底,喇叭形高足。壺的口沿塑造成高聳的鳳冠,兩眼圓睜,注視前方,羽毛卷曲,鳳嘴前伸內勾,嘴喙有力,口銜寶珠,珠上有孔為流。橢圓形的壺把呈如意形,壺腹合模制成,由前后對稱的兩條凸棱分為左右兩面,分別飾浮雕的忍冬花紋和海石榴。正中一面為浮雕的鳳鳥展翅站立于草葉之上,鳥周圍還以花卉圖案作為襯托,另一面為騎馬狩獵圖像。壺面施赭、綠、藍、白諸色釉。此壺色澤鮮艷,紋飾生動,造型奇特,光澤晶瑩,雖在地下埋藏千年之久,顏色依然如新。
三彩辟雍硯(圖二),高2.7厘米,口外徑5.3厘米,底徑6.2厘米,2006年10月西安市長安區(qū)韋曲鳳棲原唐墓出土。器呈圓形,中央為平坦的硯面,四周圍繞環(huán)形硯池,器下承九個跪姿人形短足,五官為胡人狀,面帶笑容,表情生動,頸部束帶。九個短足與其下的圈足相接,構成鏤空圈足。硯面和外底露胎,器表施濃厚鮮艷的綠釉。胎色白中泛紅,質不堅硬。“辟雍”本為西周天子所設的學官,設于郊外,四周水面環(huán)繞,與外界隔絕。辟雍硯為圓形硯面,中心稍隆起,周邊環(huán)水,形似辟雍,故而得名。唐楊師道《詠硯》中留下了“圓池類璧水,輕翰染煙華”的詩句,形象地描述了辟雍硯的形制。這種硯流行于兩晉南北朝至唐宋,大都用青瓷、白瓷或陶制成,唐代有少量三彩質地者。從出土情況來看,三足硯出現(xiàn)于西晉,四足硯出現(xiàn)于東晉,六足硯多出現(xiàn)于南朝時期,隋唐時期多足硯較流行,并出現(xiàn)圈足硯。
這件硯置于墓主長孫君故妻柳夫人頭部附近,與銅鏡、銀盒、石盒等化妝用具放在一起。柳夫人出身官宦之家,知書達理,年方十八就香銷玉殞。此硯出土時硯面潔凈,沒有使用痕跡,應是隨葬明器。該墓下葬于咸亨五年(674),此硯屬于早期唐三彩的一件珍品。神龍二年(706)懿德太子墓中也出土有一件造型相近的綠釉硯,只是硯面中央施有褐釉。
二、人物類
院藏唐三彩中的人物俑有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男立俑、女立俑、騎馬女俑、騎馬男俑、戲弄俑等。其中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的體型較大,男立俑、女立俑、騎馬女俑、騎馬男俑、戲弄俑等多為中小型作品。這些俑的肢體動作不一,面部表情豐富,文官俑的沉穩(wěn)深邃,武士俑的威猛,騎馬俑的瀟灑,仕女俑的雍容,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是唐代雕塑藝術和三彩燒造藝術的典型代表。
三彩貼金武士俑(圖三),通高120厘米,2002年西安市雁塔區(qū)延興門村唐康文通墓出土。武士俑卷發(fā)上束,形成一扇形頂,眉弓凸起,怒目圓睜,眼球突出,朱唇,張口露齒,雙耳較大。頭部無釉,胎色泛紅;身上及臺座施褐、綠、白色釉,衣裙釉色濃厚,戰(zhàn)靴釉色淺淡,釉上有彩繪描金。
武士俑作為唐朝武裝力量的縮影,大多數(shù)是英俊瀟灑的青年戰(zhàn)士形象。有的站立,有的騎著駿馬,拉弓、射箭。體魄健壯,輪廓分明。為了滿足死者家屬用這些“武士”來保衛(wèi)亡靈不受妖邪侵害的愿望,工匠們將之塑造得肌肉發(fā)達,皺眉怒目,劍拔弩張,看去頗有一種兇神惡煞、氣勢逼人之感。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件武士俑,兩件武士俑的釉色雖然不像一般三彩俑那樣鮮艷奪目,但色彩的搭配嫻熟、沉穩(wěn),襯托了武士干練、莊重的神態(tài),而且釉上的描金彩繪在三彩中也是極其少見的。
三彩貼金文官俑(圖四),通高100厘米,2002年西安市雁塔區(qū)延興門村唐康文通墓出土。頭戴冠,冠上施金彩,眉目清秀,口、鼻的線條輪廓明顯,微帶笑容。身著黃褐色翻領寬袖短袍,袖口用褐、綠、白三色釉點染。腰系帶,胸前一方帛,足蹬云頭高履。雙手拱于胸前,直立于橢圓形鏤孔臺座上。臉部無釉,朱唇,其余部位施褐、綠、黃等色釉,釉面上有彩繪描金痕跡。
三彩唐人騰空騎馬俑(圖五),通高38厘米,長52厘米,1966年西安市蓮湖區(qū)制藥廠唐墓出土。此造型由兩部分組成:唐人騎馬俑和騰空飛奔之馬。騎馬俑的頭發(fā)中分,在兩耳上各梳一髻,面部豐滿,身前傾,雙拳作控馬韁繩狀,身著圓領藍色長袍,腰束革帶,帶上系囊,足蹬光頭靴。馬的體形彪悍,作躍起騰空狀,頸上鬃毛直立,馬鞍之后有白、綠、黃三色相間的袋囊。馬通體施黃釉,前腿上部釉色淺白,其上黃釉流淌非常明顯。馬是唐三彩動物俑中塑造最為傳神的一種,喜愛駿馬是唐人的傳統(tǒng),在石刻、陶瓷、繪畫等藝術形式中皆可看到唐代駿馬的形象。制陶工匠們抓住了馬的內在精神,以強勁膘肥的外形體現(xiàn)了駿馬彪悍勇猛的特性。這件唐人騰空馬,以生動、逼真的造型,鮮美的釉色,成為唐三彩中僅見的精品。
騎駝奏樂俑(圖六),通高50.1厘米,長40.5厘米,2002年西安市長安區(qū)郭杜鄉(xiāng)31號唐墓出土。駱駝形體高大,雙目圓睜,昂首嘶鳴,尾上卷,四腿立在方形托板上。背上墊有一橢圓形氈,氈四周有打褶花邊。雙峰間側坐一胡人,左腿搭在右腿之上。胡人深目高鼻,絡腮胡,目視前方,頭戴幞頭,身著窄袖翻領長袍,腰間系帶,右手抬起,左手握拳作持物狀,胸前掛一拍鼓。駱駝通體以施乳白色釉為主,間黃綠釉。白胎,質堅硬。羯鼓是我國古代一種少數(shù)民族樂器,兩面蒙皮,腰部細,用公羊皮做鼓皮。它發(fā)出的音主要是古時十二律中陽律第二律一度。古時,龜茲、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使用羯鼓。
三彩捧盤女立俑(圖七),通高42.6厘米,2002年西安市長安區(qū)郭杜鄉(xiāng)31號唐墓出土。形體較為高大,立于橢圓形底板上。頂髻前傾,搭于前額上,發(fā)式寬松闊大,面部豐腴,眼睛注視前方,朱唇微啟,淺露笑意。上著綠衣,下穿黃色曳地長裙,肩披藍色長帛,繞過胸前而垂于身后。雙手攏于胸前,上搭一藍色絹帕,端一花口盤,盤內盛有食物。足蹬綠色翹頭履,作侍立狀。白胎,頭、頸和胸部無釉,衣著所施之黃、綠、藍、白等色釉,釉層較厚,釉質晶瑩,施釉技法顯得非常嫻熟。這件三彩女立俑是盛唐時期三彩女俑的典型之作,其圓潤豐滿的臉龐,雍容大方的神態(tài),以及飄逸華麗的衣著,展現(xiàn)了盛唐時期官廷婦女的生活形象。
三、動物類
院藏唐三彩動物類俑包括鎮(zhèn)墓獸、家畜、家禽、動物形玩具等很多種類,以蹲踞動物形鎮(zhèn)墓獸、反映絲綢之路漢胡交流的各式駝俑和反映唐代馬政的馬俑類較多見。
三彩鎮(zhèn)墓獸(圖八),高84厘米,1985年西安市灞橋區(qū)洪慶鄉(xiāng)唐韋思謙墓出土。鎮(zhèn)墓獸蹲踞在長方形臺座上,頭頂長有直立卷曲的雙角,面部肌肉隆起,巨目圓睜,張口露齒。背部和肩上豎立著兩對飛翼,后腿彎曲,前腿直立,蹄形足有力地踏在底座上,大有氣吞山河、不可一世之態(tài)。胎色淺白,釉面黃、褐、綠色交融,鮮艷淋漓,其間雜有少量白色,系模仿染織中的“點蠟法”予以釉彩裝飾,以增強唐三彩釉色的華麗效果。此件鎮(zhèn)墓獸形體高大,突出頭面和豎起的雙翼,給人一種既神奇又逼真的感覺,在同類俑中極為少見。
三彩剪鬃鞍馬(圖九),通高45厘米,長45厘米。2002年西安市長安區(qū)郭杜鎮(zhèn)31號唐墓出土。馬直立,勾首,雙目斜視前方,齊鬃。周身配飾齊全,鞍韉俱備,鞍上鋪黃、褐、藍、白混色障泥。革帶上有桃形或圓形雜色花飾,束尾上翹。通體施藍釉。
三彩載貨臥駝(圖十),通高29.1厘米,長45厘米,2002年西安市長安區(qū)郭杜鄉(xiāng)31號唐墓出土。駝首高昂,雙目圓睜,作嘶鳴狀。四肢曲跪臥地,尾巴卷曲上翹。背上墊一橢圓形氈,氈四周有打褶的花邊,施草綠色和白色釉。雙峰間搭有鞍韉,上覆馱囊、象牙和絲綢,兩側帶馬蹬壺、花口盤、鳳首壺等物。臥駝周身施淡黃、褐、綠釉。白胎,質堅硬。唐三彩駱駝是唐三彩動物雕塑中最獨具匠心的品種,逼真、優(yōu)美的造型配合華麗的三彩飾釉,藝術效果令人嘆為觀止。這些造型多樣的載貨駱駝三彩作品,體現(xiàn)了自西漢張騫開通絲綢之路以后,中亞、西亞商人源源不斷地來到中國,以駱駝為運載牲畜的歷史場景。唐帝國疆域遼闊,隨著西域諸國的臣服,這條商路更加暢通。胡商們通過絲綢之路,與唐朝進行著繁忙的商業(yè)貿易,為唐朝社會帶來了濃郁的異域風情,同時也把唐文化傳播到國外,這些唐三彩載貨駝滿載著東西方文化特色濃厚的貨物,正是唐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證明。此件載貨臥駝刻畫精細,對多姿多樣的貨物表現(xiàn)入微,是對絲綢之路上往來駝隊及各色中外貨物的真實表現(xiàn)。
唐三彩對以后的宋、遼、金等朝的產(chǎn)品都有影響,如宋三彩、遼三彩。唐三彩又傳播到東亞其他國家,接受國通過仿造生產(chǎn)出自己的產(chǎn)品,最著名的有新羅三彩、日本奈良三彩。17世紀的越南李朝,也曾仿造出唐三彩。8 9世紀,唐三彩、白瓷等出口到阿拉伯地區(qū),風行埃及、波斯等地,埃及人仿造出“埃及三彩”,波斯人仿造出“波斯三彩”;13世紀,敘利亞仿造出唐三彩;14世紀,塞浦路斯仿造出唐三彩;15世紀,仿造唐三彩之風邁向歐洲,意大利北方仿造唐三彩;16世紀,匈牙利也產(chǎn)生類似唐三彩的產(chǎn)品。海外大量出土的唐三彩實用器證明,唐三彩只作為明器的說法是片面的。唐三彩既有明器之用,又為日常所需,而外銷唐三彩大多為日常用品。
(責任編輯: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