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宏,李喜娥,劉趙帆,李廣學,周鎖奎,張亞星,柳發(fā)財,李雅潔
(平涼市農業(yè)科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辣椒是西北地區(qū)廣泛栽培的蔬菜品種之一,其中露地種植面積約占總面積的70%,而露地栽培中鮮干兩用品種和干制品種的栽培面積占50%以上;辣椒疫病是西北地區(qū)辣椒生產的首要病害,近年來病害發(fā)生呈加重趨勢,常造成辣椒大面積枯死,損失慘重,已成為嚴重制約辣椒生產發(fā)展的限制性因素。因此,開展鮮干兼用抗疫病辣椒新品種選育,對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qū)辣椒生產發(fā)展十分必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母本9764是由山西引進的常規(guī)辣椒品種良椒3號中的優(yōu)變單株,經連續(xù)8代定向自交純化,選育而成的辣椒自交系,中早熟,長勢中等,株高70 cm左右,單株結果30個以上,青果綠色,長羊角形,果面有褶皺,濃辣,肉質脆嫩,抗病性廣,配合力強;父本9748是由地方品種豬大腸與寧夏羊角椒中優(yōu)變單株雜交,從其F2代群體中選擇優(yōu)勢單株多代自交定向純化選育而成的辣椒自交系,中熟,生長勢強,果實不規(guī)則形,果面光亮有實褶皺,辣味適中,肉質脆嫩,適口性佳。2005年配制組合,2006年進行一般配合力測定,2007-2008年進行品比試驗,2010年進行栽培技術試驗,2010-2011年進行多點試驗,2012年進行生產試驗,2013年開始生產示范,2015年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定名為“平椒7號”,審定編號為甘認菜2016008。目前已在全省各地及陜西、寧夏等周邊地區(qū)推廣,示范面積達486 hm2。
2.1.1 品比試驗結果
2007-2008年,平椒7號(9764×9748)在平涼市農科院涇灘試驗場、崆峒試驗站進行品比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6.7 m2。結果為:2007年平椒7號前期產量較對照平椒3號減產4.54%,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2008年平椒7號前期產量略高于對照平椒3號,二者差異達到顯著水平;2007年平椒7號總產量較對照平椒3號增產11.55%,2008年平椒7號總產量較對照平椒3號增產13.07%,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平椒7號2年前期產量每667 m2平均為1 692.4 kg,較對照減產1.06%,平椒7號2年總產量每667 m2平均為4 065.1 kg,較對照增產12.34%(表1)。
2.1.2 多點試驗結果
2010-2011年由平涼市種子管理局主持,平椒7號在平涼市崆峒區(qū)、慶陽市鎮(zhèn)原縣、天水市秦城區(qū)、固原市彭陽縣、寶雞市隴縣進行了連續(xù)2年多點試驗,各試點按統(tǒng)一方案實施,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0 m2,以平椒3號為統(tǒng)一對照。2010年平椒7號5點前期產量每667 m2平均為1 718.2 kg, 較對照平椒3號減產1.08%,5點總產量每667 m2平均為4 010.0 kg,較對照平椒3號增產11.72%,2011年平椒7號5點前期產量每667 m2平均為1 671.5 kg,較對照平椒3號減產0.92%,5點總產量每667 m2平均為3 960.2 kg,較對照增產12.27%;平椒7號2年各點前期產量與對照差異不顯著,總產量與對照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表2)。
表1 平椒7號品比試驗產量結果
表2 平椒7號(9764×9748)多點試驗產量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平椒7號為中早熟、豐產、抗疫病鮮干兼用型辣椒一代雜種,其果肉薄,肉質脆嫩,辣味濃,果實商品性狀符合西北地區(qū)消費習慣,鮮食、干制皆宜,且抗病、抗逆性強,適應性廣,適宜在平涼、天水、慶陽、寶雞、固原等地及類似地區(qū)推廣種植。
2.1.3 生產試驗結果
2.1.3.1 平椒7號栽培技術試驗結果。2010年在平涼市農科院崆峒試驗站進行了平椒7號栽培技術正交試驗,試驗設苗齡(A)、密度(B)、施肥(C)3個因素,各設3個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設計,試驗共9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不考慮交互作用,小區(qū)面積13.4 m2,試驗田四周設保護行。
試驗采用營養(yǎng)缽分期育苗,5月15日定植,10月10日終收。試驗地667 m2施腐熟牛糞5 000 kg,除試驗處理外其他田間管理同大田生產。觀察記載各處理物候期,試驗多次采收(間隔10 d),按小區(qū)記載青椒產量,對產量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探明試驗各因素對平椒7號青椒產量的影響,找出最優(yōu)處理組合,為制定平椒7號豐產栽培技術方案提供依據。
對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對各因素水平間及處理組合間產量差異進行顯著性測驗,從豐產和生產成本兩方面綜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苗齡、單位面積移栽量、施肥三因素對青椒產量均有極顯著影響,其作用主次順序為:苗齡>單位面積移栽量>化肥用量。苗齡以90 d水平為最優(yōu),移栽量以每667 m2定植6 670株(雙苗)為優(yōu),施肥以每667 m2基施磷酸二銨30 kg、硫酸鉀7.5 kg、尿素分3次追施30 kg水平為優(yōu)。采用優(yōu)化水平組合,平椒7號青椒每667 m2產量可達到4 000 kg。
2.1.3.2 平椒7號生產試驗結果。2012年平椒7號在平涼市農科院崆峒試驗站、平涼市靜寧縣、慶陽市鎮(zhèn)原縣、固原市原州區(qū)、寶雞市隴縣進行大面積生產試驗,以當地主栽同類型品種為對照,平椒7號5點青椒每667 m2平均產量4 034.36 kg,對照品種5點每667 m2平均產量3 604.7 kg,平椒7號較對照平均增產12.36%(表3)。
2012年10月平涼市科技局組織有關專家對平椒7號生產試驗進行了現場測產,平椒7號5點每667 m2平均產量4 229.3 kg,對照品種5點每667 m2平均產量3 847.4 kg,平椒7號較對照平均增產9.93 %。
2.2.1 田間自然發(fā)病情況調查結果
2012、2013年秋季對平涼市農科院崆峒試驗站平椒7號生產試驗、示范田間自然發(fā)病情況進行了調查,2年里,平椒7號和對照品種均有極輕的疫病、炭疽病和病毒病發(fā)生,平椒7號發(fā)病程度較對照略輕,抗性表現為高抗。平椒7號疫病、炭疽病、病毒病的病情指數均低于對照品種平椒3號。
2.2.2 抗病性鑒定結果
2014年8月,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在平涼市崆峒區(qū)花所鄉(xiāng)光明村對平椒7號生產示范田進行了辣椒疫病田間抗病性鑒定,平椒7號辣椒疫病的病株率為3.8%,病情指數為1.8,對照辣椒品種平椒3號病株率為5.0%,病情指數為2.5。平椒7號屬于抗辣椒疫病類型,抗性水平高于對照品種平椒3號,建議在適宜地區(qū)推廣種植。
平椒7號濃辣,風味純正,果肉較薄,鮮干兼用。據甘肅省農科院測試中心測定:平椒7號鮮青椒含干物質117.0 g/kg、VC 475.41 mg/kg、可溶性總糖42.7 g/kg。
中早熟,從定植到始收45 d左右。株高70 cm左右,莖粗1.33 cm,開展度93.6 cm×72.2 cm,生長勢強。葉深綠,披針形,最大葉11.9 cm×6.0 cm,始花節(jié)位10節(jié)?;ü谌榘?,柱頭黃綠色。果頂向下,果柄較短,單株平均結果42.1個,青果綠色,老熟果深紅,細長羊角形,果頂漸細尖,果基下包,果面微皺,平均果長21.7 cm,果肩徑2.86 cm,果肉厚0.23 cm,2~3心室,單果質量32.5 g。青椒干物質117.0 g/kg、VC 475.41 mg/kg、可溶性總糖42.7 g/kg。濃辣,果肉薄,鮮干兼用。抗疫病、炭疽病、病毒病,中早熟,適應性強,適于露地及春大棚栽培。一般青椒每667 m2產量4 000 kg左右,干制栽培每667 m2可產400 kg。
平椒7號適于西北及類似地區(qū)露地鮮食、干制或鮮干兼用栽培。隴東2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定植,苗齡90 d為宜,雙苗栽植,每667 m2栽植6 500~7 000株,行距50 cm,穴距40 cm左右。整地前每667 m2施腐熟農家肥5 000 kg、過磷酸鈣50 kg,均勻撒施翻入土中,起壟時每667 m2集中施磷酸二銨30 kg、硫酸鉀7.5 kg,施于壟中定植帶并充分與表土混勻,再起壟覆膜。定植時灌足定根水,3~4 d后補苗并淺灌緩苗水,地皮見白后及時松土,高溫季節(jié)要保持足夠的土壤水分,秋雨季節(jié)要注意排水防澇;于定植10 d后、首次采收后、首次采收1個月后分別追肥1次,每次667 m2追施尿素10 kg,追肥后及時灌水;整個生長期要及時中耕除草;門椒以下側芽(側枝)要及時抹除,青熟后及時采收,采收間隔期1周左右為宜;鮮食栽培時,灌水或大雨后要及時扶起倒伏植株,鮮干兼用和干制栽培時,因植株上掛果多、質量大極易倒伏,要及時用竹竿搭架固定植株以防倒伏。整個生長期要及時防治蚜蟲。
表3 平椒7號生產試驗產量結果
表4 平椒7號生產試驗田間自然發(fā)病情況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