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宇
對于何為衡量教學有效性的標準,可謂見仁見智,但自然、深刻、真誠仍不失為有效教學的主旋律。
自然的教學,意味著教學是遵循規(guī)律的,不是強加于人的。自然的教學首先意味著依據知識發(fā)展的內在邏輯依次進行。打破知識結構的鏈條,則會造成教學的零散化、割裂化和學習的機械化、碎片化。自然的教學更意味著教學是依據學生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進行,在教師恰當得體的引導下,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個體知識。只有自然的教學,才能使知識對學生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學到手的”和“可以推廣應用的”;只有自然的教學,才能幫助學生領會知識內在的思維方法、思想觀念。
深刻的教學,不是指知識的深奧和高難度,而是相對于膚淺、表層化的傾向而言的。教學上的深刻首先是教學立意的深刻,不能僅僅停留于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于基本技能的熟練運用,更應關注知識底層緩緩流動的思想之泉、方法之流。深刻的教學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促進學生自主選擇、自主決策、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高階思維能力。深刻更體現于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智的碰撞、交鋒,意味著喚醒思想、啟迪智慧、震撼心靈。深刻還意味著悠長久遠,讓知識技能轉化為伴隨學生終身的核心素養(yǎng)。
真誠的教學,不僅傳授知識,啟迪智慧,更點化和潤澤生命,“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教學要彰顯出生命的光彩,就必然是真誠的。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真誠的教學要求教師不拘泥于“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觀念,平等而熱情地對待學生。師生之間坦誠率真,彼此都能盡情地表露瞬間的感情和態(tài)度。教師在課堂上徹底放松,和學生情意相融、心心相印,徹底打開自己的生命,讓生命中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寸肌膚去感受、去觸摸、去體認課堂,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一起沉思、一起震撼,產生生命的高峰體驗,一起全然進入一種“人課合一”的境界。
真正有效的教學建立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之中。教學只有以自然的方式去啟發(fā),用深刻的思想去引領,用真誠的心靈去感化,才能激揚生命、溫暖生命、潤澤生命,讓生命在課堂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