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姍
他用胡琴和你說話
——記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手工二胡制作技藝傳承人呂建華
文 蘇姍
呂建華在制作二胡
兩線長弦鎖地,一根頎柱通天。老林野莽蓋冰軒,紅木紫檀流盼。胡入盛唐風韻,琴約大宋情酣。而今藝匠建華男,制器聲高星漢。 ——筆者
一
2017年5月21日至6月3日,他受中國臺灣南華大學、長安樂器公司與采風樂坊公司之邀,赴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南華大學”“高雄長安樂器公司”舉辦兩岸民族樂器研討會、胡琴制作理論與實用等一系列講座,觀者好評如潮,聽者意猶未盡。類似這樣的講座他多次在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的著名學府及省市專業(yè)大學講授;他是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手工二胡制作技藝傳承人;他是唯一獲得國家輕工業(yè)部樂器質(zhì)量聲學品質(zhì)金獎得主;他就是中國二胡制作藝術巨匠——呂建華先生。
呂建華生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河北辛集市。幼年時,他的伯父是有名的巧木匠,由于耳濡目染,從小呂建華就制作小木馬、小手槍、小彈弓等,別看他年紀小,可他制作的玩意兒很逼真。十六七歲時,舅父滿瑞興知道他心靈手巧,做啥像啥,就和他父母商量,帶他進京學習一門手藝。
滿瑞興是京城著名的樂器作坊“義合齋” 的第二代琵琶制作傳承人,小建華每天無數(shù)遍抱著比自己矮不多少的琵琶打磨,真有點力不從心,只好轉(zhuǎn)學了。一年以后,他轉(zhuǎn)向“文盛齋”民族樂器制作第三代傳承人韓貴贊老師學習制作二胡。3年出徒后,他師從沈陽音樂學院趙廣運教授,專修二胡制作理論及材料研究,2年后學成回京。
“文盛齋”“義合齋”是當時聲名顯赫的樂器作坊,后來公司合營叫北京民族樂器廠;“文盛齋”從清咸豐年間,歷經(jīng)二百余年的代代傳承,其正宗精湛的二胡制作工藝被呂建華傳承。
二
梅花香自苦寒來。呂建華學徒先從磨砂紙、做工具、做琴軸做起,然后才是做琴筒、琴桿、蒙皮。那時,“文盛齋”的師傅是口傳心授制作技藝的。學習技藝,必須愛好、聰慧、有悟性,對制作的工藝要深透理解,最重要的是在制琴的過程中,要一絲不茍,用工匠精神去打造唯美的藝術。
聰慧善良的呂建華虔誠學藝、孜孜以求,十指磨出血泡疼痛鉆心,胳膊酸脹更是常有的事。他有點空閑就去國家圖書館閱讀相關資料,在他的時間表上十之八九為學習與制琴。一個寒冬,已經(jīng)下班了,他覺得琴的一個地方不滿意,便冒著北風煙雪,騎自行車十幾里去老師家研究,直到滿意為止。夜深了,老師留他不住,他又騎車回到了宿舍。
二胡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大唐帝國時期。有著1/4鐵馬胡風血統(tǒng)的李氏初唐以包容、開放、詩意立國。北方奚族人入唐時帶著兩根弦的琴在酒肆或軍營中彈唱,故叫“奚琴”、“胡琴”,宋時,稱為“嵇琴”。唐朝有太多的詩人用詩歌疊起帝國的峰值高度,其中,岑參所賦“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胡琴就著詩韻風靡。元朝《元史·禮樂志》記載著制琴原理,二胡作為當時的宮廷樂器,擁有極其高雅的身份。二胡也一直為民間藝人所喜愛,特別是清末民后,在阿炳、孫文明、劉天華等先驅(qū)的帶動下,二胡有了開山立碑式的發(fā)展,尤為是劉天華先生的創(chuàng)新開拓使二胡登上了獨奏的大雅之堂!現(xiàn)在,二胡己成為民族樂器中傳播最廣、發(fā)展最快的獨奏樂器!
三
那是一個青梅小杏逐紅枝頭的季節(jié),享譽中國樂壇的里程碑式的二胡演奏家王國潼老師拿著從舊貨市場買來的舊家具,讓呂建華制作一把二胡。呂建華激動得了不得,夜以繼日地精工細琢,半個月后,他將“作品”交給王老師,王老師賞心悅目,對他盛贊有加,闊綽地給他幾十元加工費,在一個冰果3分錢的年代,這些加工費不但讓呂建華生活寬余,更主要的是他獲得了名家大范兒的認可。那種成就感恰似熟透的紅杏,枝香墻外。
但呂建華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廢寢忘食地鉆研怎么能制出琴的精品。他知道,優(yōu)秀的制琴師每次的制作都是創(chuàng)作,好的制琴師會根據(jù)料的特性、演奏者的要求與風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習慣、現(xiàn)代樂團普遍使用的定弦高低、聲音的平衡、音的亮度、主奏的旋律、外型審美等等來制琴。為了聲音的聲源體、濾掉、折回、反射,琴筒盡量用一塊料,有拼頭,他就把接近一樣的料拼在一起,包括琴桿。他全力以赴讓所有的因素發(fā)揮到極致,使整個琴體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
制琴的材料極其講究。蒙皮為緬甸蟒、云南金花蟒、公蟒、小鱗格等,主體木料為紅木、紫檀、小葉紫檀、黃梨,這些樹木生至幾百年,伐用后又幾百年,其內(nèi)部分子完全碳化定性,這樣的制琴穩(wěn)定性不會因潮濕、干燥等不確定因素而產(chǎn)生太大變化?,F(xiàn)在這樣的木料主要是明清家具、廟宇房坨……
巧婦難做無米之炊。呂建華惜料如金、愛料如子。他聽到哪有適合制琴的材料,即使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也要千里追尋,重金購進。有一段時間他遭遇琴料荒,由于他平時扶貧濟困,富可交、窮可為,他的一位朋友知道他舉步維艱,就讓他隨便用自己收藏的十幾噸名貴木材,他才有了自己的新作坊。
四
傳統(tǒng)的手工作坊和工業(yè)機械化大生產(chǎn)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大生產(chǎn)是根據(jù)科學數(shù)據(jù)分析總結出來的標準化,千琴一律,但也能百里挑一、千里挑出幾把好琴;而傳統(tǒng)的手工藝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的價值就在于相同與不同,傳統(tǒng)制作與現(xiàn)代應用是體現(xiàn)個性化,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比如:上世紀50年代的二胡制作工藝是琴筒小、聲音小。二胡有獨奏與主奏形式,聲音不行,現(xiàn)代樂團就不能用,所以,就得不斷地變。
斯特勞斯與賓利,如果一如既往地古板、守舊、固步不趨,高貴也終將破滅。呂建華的工作室,是在中國樂壇上掠起颶風、掀起狂瀾、舉起九鼎之人的聚集地,多年來他與二胡演奏家張銳(已故)、王國潼、許講德、閔惠芬(已故)、趙寒陽、薛克、姜克美、宋飛等大師,在二胡聲音的穩(wěn)定性及上下把均衡上不斷地探索與研究,使二胡的制作工藝與發(fā)聲質(zhì)感更加完善、科學、嫻熟、精湛。
呂建華全身心地與琴合二為一,他在用心聲和琴聲對話,他在用琴再造一個生命——樹木的生命,音樂的生命,演奏者的藝術生命。
五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呂建華砥霜礪暑三十幾年,孜孜不倦,博采眾家之長,集成諸家之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制琴風格。他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創(chuàng)造著民族樂器二胡手工制作的輝煌,他的作品成為一琴難求的藝術經(jīng)典。他的制琴,曾被國家最高領導人訪美時作為國禮贈送;兩岸三地的許多學子用他制的琴在各種演奏大賽上琴聲奪人,金獎銀牌如探囊取物;他的制琴,成為國內(nèi)外許多名家樂團、音樂學院指定用琴,他的制琴,成為這個時代的業(yè)內(nèi)符號。
呂建華在三十幾年中,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上世紀90年代初,先富起來的一部人,站在潮頭淘了一桶又一桶金。面對閃閃發(fā)亮的金子,他也想去趕潮。但他腦海里憶起王國潼老師對他制琴的贊賞,眼前浮現(xiàn)出一個個藝術家賞琴時的笑容,一個個學子想摘金奪銀企盼一把好琴的眼神。民族工藝需要傳承,這是責任,是一個手藝傳承人的擔當,他不能去趕潮,他必須堅持與堅守用胡琴和你說話。
他對制作藝術追求唯美之心,總是鮮嫩如初。
呂建華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銅臭熏天、信仰失守、道德淪陷的隨處,他堅持與堅守一角純凈的天空和一塊純美的音色,并且打算永遠的堅持與堅守并毫無保留地把制琴技藝傳承下去,他認為這個技藝不屬于他個人,而是屬于中華民族的。呂建華是這個時代手工制作的精神典范,是手工二胡制作的藝術巨匠,他會始終用胡琴和你做心靈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