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蘭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任務型教學法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社會語言學的基礎上興起的一種交際英語教學法。隨后眾多語言教學專家,對這一理論不斷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到九十年代該理論走向成熟。
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理論基礎之一是“輸入與互動假設(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的“輸入假設”理論認為,語言習得的最基本途徑是對語言輸入的理解。在語言教學中,給學習者提供越多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越有利于其通過對意義的理解習得語言結構。long在其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交互修正”理論,強調意義協(xié)商和交互修正對語言習得的促進作用。long認為語言習得的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機制:“變化性互動”和“對話性互動”。據(jù)此理論,外語課堂教學應具有“變化性互動”的各項活動,即任務;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
任務型教學法的另一重要理論基礎是瑞士心理學家Piaget提出的建構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學習者參與到知識體系主動建構的過程,這種建構過程是學習者在與他人交往的環(huán)境中,依據(jù)自身經驗,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的過程。因而,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即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jù)先前已有的認知結構,通過不斷的語言實踐,建構自己的新知識和新經驗。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去體驗,這里的任務實際上就是為學習者提供真實或類似真實的情景。學生在任務目標的指引下,可以利用一切信息資源,采用多種手段,達到完成任務的目的。
二、任務型教學法在中澳合作辦學英語教學中的設計與實施
(一)任務型教學中任務的設計
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
2.任務鏈(task-cycle)
(1)任務(task)——學生選取任務。
(2)計劃(planning)——各組學生準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
(3)成果展示(reporting)——學生展示任務完成情況。
3.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
(1)分析(analysis)——學生通過錄音或筆記分析其他各組執(zhí)行任務的情況。
(2)操練(practice)——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
(二)任務型教學中任務的實施
1.前任務:介紹主題和任務
(1)提問
學生分組,設計相關“頭腦風暴式”提問:What do you think decades apart means? What are some important events in a persons life?看哪一組寫得最多。然后,邀請若干學生向全班呈現(xiàn)他們寫出的人生不同階段,教師作出評價,并將一些有用的詞或短語寫在黑板上供學生參考,但不在任務之前講解。
(2)討論
全班一起討論下列問題:What are the important events for each of these age groups? Why is each event important?這些導入階段的任務起著讓學生們熱身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有益的輸入。幫助他們熟悉話題、并識別新詞和短語。目的在于突出任務主題,激活相關背景知識,減輕學生的認知加工負荷。
(3)看圖片并模擬對話
請學生看圖片并邀請3名志愿者示范讀書中a/b/c對話句,并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來擴展對話內容。讓學生做分組練習,三人一組練習對話,并在全班表演。
2.任務環(huán)
(1)任務
將學生分成4~5人一組,第一步,每一組從前任務階段的熱身成果——人生的重要階段中自主選取他們認可并感興趣的重要階段為討論對象。第二步,提問:What do you think life is like before and after each event? What do you think people learn from these events? 同時筆者還為學生設計了一個對照表格讓學生以短語或句子的形式寫下他們在重要階段的前后變化。第三步,提醒學生使用上一次課所學習的時間狀語從句,達到鞏固運用知識的教學目的。由于現(xiàn)階段是在小組范圍內,本階段強調的是樹立信心,交談中語言的使用是自然發(fā)生的,包含了許多探索性只求可交際、不求準確的語言運用,任務的完成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在這個階段教師四下走動,監(jiān)控、支持、鼓勵學生嘗試用目的語交際。
(2)計劃
告知學生,他們要在8分鐘的準備時間內,按照上述活動指示在全班面前表演他們所編的對話,學生草擬和排練對話的內容。教師四下走動,提出語言方面的建議、提供表達形式、幫助學生提煉、修改語言。
(3)成果展示
每組學生輪流向全班呈現(xiàn)他們所編的對話,教師或小組秘書在白板上記錄該組的展示成果。本階段的目的在于促使學生使用正式、嚴謹?shù)恼Z言,也使他們接觸更多的口頭和書面語。
3.語言焦點
(1)分析
教師對表演情況作出總結和評價。讓學生找出與對話主題相關的詞和短語;教師給予幫助,學生可個別提問;教師在全班對分析結果進行總結,可將相關語言點寫在黑板上,學生做筆記。
(2)操練
教師根據(jù)需要組織練習活動,以黑板上的語言分析為基礎,做一些相關的練習。本階段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探索語言,培養(yǎng)對句法、詞組搭配、詞匯等方面的意識。
三、結語
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而有意義的語言環(huán)境,使得課堂顯得生機勃勃,同時加強了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內在邏輯性,并使各環(huán)節(jié)連接自然、流暢、目的突出。學習者通過對目的語的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完成任務,達到聽、說、讀、寫語言技能的綜合運用。由此可見,任務型教學可以提供較好的語言輸入和輸出,使學生在互動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情境、協(xié)作、會話、意義建構”自然地習得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