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燦?楊成榮?龔建銘
一所學校則是一個小集體,教師無疑是集體中的主導者。在當今復雜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的背景下,教師工作能力與教學水平貌似被拘禁,失去了最初的血氣方剛。少了外界的“光合作用”,教學先進性必然進步緩慢,坐井觀天的現(xiàn)狀讓人不思進取。狀態(tài)差的時候就想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有自我獨立意識的時候又傾向于開放性的活躍課堂,教學風格的形成還頗具雛形……種種問題因人而異,錯誤的方式,偏激的想法人人都會遇到,也許會陷入旋渦越掙扎越下沉,也許索性攤開雙手,從此浮于塵世。
曾經有一個印象深刻的美術教師培訓活動,帶來精彩講座的成都金牛區(qū)張家巷小學的陳勇老師和周萍老師,都是特別優(yōu)秀的人物,他們在介紹自己學校的時候,云淡風輕的語句中卻讓人感受到一股來自骨子里的自豪與光芒。一所市教委準備放棄的小學,在三年內一步一步走向輝煌,他的創(chuàng)意想法成就了如今的張家巷小學,在他和學生的努力下,創(chuàng)造出了讓人眼前一亮的“熊貓字體”,挖掘出了既有地方文化特色,又有藝術價值的東西,外界各類人士一致好評,一點一點的精心打造,用心的開發(fā),帶領學校走向了希望與光明。其實這就涉及到之后周萍老師的怎樣開發(fā)優(yōu)秀課程,深入淺出又有文化承載。這個得結合三個方面。
1.挖掘新穎有趣的“創(chuàng)課”(課題)
其中包括選題、當代藝術、生活觀察、體育花絮、科技創(chuàng)新、民間工藝、時尚流行等元素。
2.演繹不同方向的“課串”(定點挖掘)
由淺入深、局部到整體、外形大致到精致描繪細節(jié);單元到組合、單色到絢麗、基礎到應用、不同美術門類、工具材料、表現(xiàn)手法、個性突出的藝術符號,不同的展示風格和空間。
3.嘗試開發(fā)一系列“課程”(多學科內在聯(lián)系)
從發(fā)展歷史演繹、從學科聯(lián)系演繹、從成長過程演繹。要求教師再設計課的時候,要從多方面去關照,準確地抓住適合自己,更適合學生的主題,以及課堂周邊。
在美術課教學中,我們往往會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東西:觀察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寫作、規(guī)劃等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一整堂課中,完整性很重要,尤其忽略了最后的反思,報告環(huán)節(jié),這樣不利于課程的深入,所以,必須要求孩子養(yǎng)成反思總結的習慣,或者以寫報告的方式為一節(jié)課畫上完整的句號。
結尾有了,那么開頭呢?一堂好的教學設計,絕對少不了新穎、生動的課前導入,它是當堂課的“鋪墊”“載體”“懸念”,用好了就能活躍氣氛,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另外一個是教學的邏輯線,在課堂中要求張弛有度的控制教學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必須要發(fā)掘到合適的載體,同時還能把握好教學設計的“尺度”。
有時候課堂太跳躍,指哪兒打哪兒的現(xiàn)象無獨有偶。所以陳舊老套的教學方式在等待革命。準備教學用的道具,或是PPT課件時,盡量選擇容量大,有潛臺詞的優(yōu)秀素材,要有針對性,實效性。比如在網上找的圖片,至少要是高清,效果好的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用意,才能獲得更多的有效的、有意義的信息。
許多初涉小學教育的老師,總是會把小學生當做成人來接觸和交談,所以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跟教材比起來可能難度稍高,有點超前。說是知識點的學習宜“少而精”,但筆者也是在教學參考內容的選擇上不懂取舍,覺得這個不能刪,那個減不了,其實教學就應該嚴格按照“少而精”這一點來執(zhí)行,懂得取舍,拒絕硬塞,讓孩子上課不再“超負荷”。
除了教師備課,教學方面,還有一些問題存在,也是不太引人關注但又亟待探險的“漏洞”——政策滯后,薄弱學科的現(xiàn)狀沒有得到改善。
1.循環(huán)教材,不利于教學的開展
這個問題最為嚴重,體會最深,就拿筆者所教的四年級的美術教材來說,兩個班近一百個孩子,但教材只有25本,一個班的總人數(shù)的量都達不到,兩個人看一本還不夠。每次上完一個班的課,要收上來,方便另一個班下次上課要用,這種狀況下,如果想布置一點課后拓展,或是其他操作類的任務都難以下手,在教學上真的很難開展。另一方面就是孩子很淘氣,經常管不住手,在循環(huán)教材上亂寫亂畫,影響書本美觀,因此兩個班鬧得十分不快。這都是學生的真實反映,倡導環(huán)保節(jié)儉雖好,但學校課堂缺什么不能缺教材,知識的承載體都沒了還談何教學,反而會得不償失。
2.課時分配隨意性大,時效性不足
從課程量上來說,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藝體學科的地位了,值得開心,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乃至每個班的美術課都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平均每周兩節(jié)美術課,但是兩節(jié)課相隔很遠。周一上一節(jié),周五再一節(jié)、或者周二上一節(jié),周四再一節(jié)。這個課程安排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現(xiàn)在的課都差不多是兩個課時才能結束,一般的作品幾乎一節(jié)課很難做完整,所以又涉及到下一次要接著上,但孩子的作品“不長壽”,一不小心就沒了,不利于課堂的連續(xù)性。
學校孩子的生活條件并非都衣食無憂,這類學生讓他們準備繪畫用具肯定要經過家長,上一次課就要帶一次繪畫材料,家長也會厭煩頻繁的學習用品準備,而且還不能避免忘記準備的情況。如果能把兩堂課變成連堂的話,教學效果會比較好。孩子一周只需完成一個作品,繪畫工具只需準備一次,一勞永逸。
3.學具匱乏,不適應教學多元所需
如今的教材知識涉及廣泛,所需學習用具也是五花八門,許多學校的孩子不可能能一五一十準備,只有退而求其次,用另外的代替,盡量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實在不行,只能通過示范,讓他們了解,那么這樣一來,接觸到新媒材的孩子就更少了。
作為教學探險者、創(chuàng)意挖掘者、課堂開發(fā)者的老師們,目的是要帶領學生闖進學習的世界,其途中攔路虎不可少,但不能嚇破膽,失去勇敢探索的冒險精神。別一不小心,把孩子的興趣、創(chuàng)意、童真、稚趣統(tǒng)統(tǒng)關進“黑屋子”!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困難可以克服,但探索不可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