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舒麟
那是一個風(fēng)雨交加的夜晚,天很黑,烏云一層層地疊著,壓得人喘不過氣來,路兩旁的樹被風(fēng)刮得東倒西歪,我在小區(qū)里上培訓(xùn)課。
下課了,我背起書包,乘電梯下樓。門口擠了許多家長,他們有的披著雨衣,手中拿著另一套,肯定是給孩子準備的;有的穿著雨靴,撐著傘;還有的騎著電摩……我左顧右盼,在人群中搜索,卻怎么也沒找不到媽媽的身影。我有點慌了,但又一想:今天下課確實早了點,也許媽媽正在路上呢!于是我蹲在角落里,眼巴巴地看著一個個家長把孩子接走,并把傘往孩子那邊一傾,用雨衣把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關(guān)切地問:“不冷吧?沒淋濕吧?”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陣嫉妒和酸楚。漸漸地,連最后一個留校的孩子也被他奶奶接走了。我害怕極了,而且越來越冷,心里不停地呼喚著:媽媽,快來呀!我在等著你呢!
3分鐘,5分鐘,10分鐘……等了好久也沒見媽媽來,我想,在這兒干等也不是個辦法,只能冒雨沖回家了。剛沖進雨里,豆大的雨點就落在我的頭上,打到我的臉上,灌進我的脖子里,我不由得打了個哆嗦。一不小心,我踩進一灘水里,不防水的運動鞋全濕了,一陣寒意霎時從腳尖傳遍全身。我防不勝防,腳底一滑,在泥濘的道路上摔了個狗啃泥,褲子濕了,衣服臟了,手也蹭破了皮。我再也忍不住了,邊哭邊往家跑去。
終于到家了,我站在門口,渾身濕漉漉的像只落湯雞。媽媽開了門,看到我這個樣子,卻一點兒也不驚奇。我委屈極了,抱怨道:“你為什么不來接我?難道不知道我今天有課嗎?別人的家長都來接了……”媽媽耐心地聽我把話說完,淡淡地說了一句:“沒傘的孩子才跑得快?!?/p>
這句話如半空中劃過一道耀眼的閃電,剎那間把我的心照得雪亮。是??!如果剛剛我有傘,我還能跑那么快嗎?習(xí)慣了有“傘”的孩子,什么時候才能學(xué)會獨立呢?哦,媽媽,你給我上了一堂多么生動的課呀!老鷹為了讓小鷹學(xué)會飛翔,忍著心中的不舍,殘忍地將小鷹推下懸崖。哦,媽媽,在這場雨中,我知道了我要獨立、刻苦、不放棄。也許成長,就是拋開原來的視角,讓自己看到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吧!
這場雨,我再也忘不了了。
點評
開篇的環(huán)境描渲染出陰冷的氣氛,突出了小作者內(nèi)心的無助。作者主要通過對比描寫和直接描寫講述了“我”冒雨回家的遭遇,其他學(xué)生被家長接走和“我”等待無望形成對比,“沖進雨里”的遭遇更是直接刻畫出“我”的狼狽,令人心生憐憫。面對“我”的委屈和抱怨,媽媽只說了一句話——“沒傘的孩子跑得快”,很好地把握住了教育的契機,教會了“我”獨立和成長。
(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