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承
我們是一種延續(xù)
我們是一種傳承
愛國奉獻 遵循仁義禮智信
弘揚傳統(tǒng) 傳承文明
造福社會 推陳出新
團結(jié)和諧 友愛和平
我們是一門科學(xué)
我們是一種智慧
追求卓越 發(fā)揚廉孝忠勇勤
弘揚傳統(tǒng) 傳承文明
造福社會 推陳出新
團結(jié)和諧 友愛和平
中國夢的引領(lǐng) 自強不息
凝聚我們的力量 我們的力量
(根據(jù)王永春演唱歌曲改編)
廉潔文化
黃金難換腐儒貧
李汰,字清之,湖北浠水人,明代浙江義烏教諭。李汰博學(xué)能文,為人重操守,為官清廉,不為金錢所動,受到朝廷重用。一次,李汰赴福建監(jiān)考擔任主考官。夜晚,他正在房間里批閱公文,有人推門而入。來人四顧屋內(nèi)無他人,便取出黃金一函奉上,直言不諱地說:“學(xué)生翰墨未精,疏漏必多,望大人多多照應(yīng),得中之后,另有厚報?!贝巳耸莻€不學(xué)無術(shù)、屢試不中之徒,試圖以黃金來買個“金榜題名”。李汰慍怒,當即拒絕。憤然寫下拒賄詩一首:“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貧。莫言暮夜無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痹娭校钐员汝惛療o用的讀書人,但在道義和利益面前,他能辨別是非,不會被黃金迷住心竅。自此,李汰清廉的美名不脛而走,傳遍大江南北。
素材點擊
傳統(tǒng)文化在人們心中有著深深的烙印,而作為傳統(tǒng)文化重要內(nèi)容的廉潔文化,其無形的、潛在的力量,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美德和民族精神,更是對人們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革命傳統(tǒng)
長征精神 代代相傳
頭頂部有個凹陷傷疤,左后臂有處幾十厘米長、呈Y字形傷疤,左大腿有個圓形傷疤……這一處處傷疤都是戰(zhàn)爭留下的印記,是永遠抹不掉的“軍功章”,默默地講述傷疤“主人”跟著共產(chǎn)黨打江山的崢嶸歲月。
這名多處負傷的人,就是四川雅安市唯一健在的老紅軍張懷德。
1935年10月的一天,張懷德聽父親說起紅軍正在擴充隊伍的消息,便將參加紅軍的想法告訴父母,得到支持后,他自愿參加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26軍,時年21歲。
張懷德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先后參加過平型關(guān)大戰(zhàn)、百團大戰(zhàn)、平津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解放大西南等,在戰(zhàn)斗中多次負傷,至今身上還留有彈片。
1936年10月,張懷德所在部隊在瓦窯堡進行軍事訓(xùn)練,突然遭遇國民黨飛機的狂轟濫炸,張懷德頭部、左后臂被彈片擊中,當時,紅軍缺醫(yī)少藥,條件極為艱苦,沒有麻藥,沒有消炎藥,清洗張懷德的傷口,只能用顆粒鹽化成水清洗,每次清洗傷口,痛得張懷德大汗淋漓。傷員在窯洞,沒被子,只能蓋谷草。1938年,張懷德所在部隊在河北魏縣攻城與日軍展開生死激戰(zhàn),戰(zhàn)斗中,張懷德再次負傷(腿部),被送至太行山白求恩和平醫(yī)院治療。
張懷德對子女要求嚴格,時刻警醒他們要節(jié)儉。一家人吃飯,不能掉一粒飯,掉了也要撿起來吃下,更不能隨便倒掉飯菜。孩子們穿的衣服鞋襪,全由張懷德的妻子縫制。衣服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穿壞打起補丁繼續(xù)穿。他要求子女從小做家務(wù),自己的衣服自己洗,養(yǎng)成不依不靠的習(xí)慣。
1952年,張懷德響應(yīng)國家號召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先后在重慶、成都、雅安石棉縣等地工作,在多地都留下了革命的足跡。
張懷德退休前,曾有人對他說,他們?yōu)楦锩鼟侇^顱灑熱血,立下不朽功勛的人,待遇低,職務(wù)低,不劃算。張懷德說,比起犧牲的戰(zhàn)友,活著就是最大的福氣。
素材點擊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今天,紅軍長征勝利已經(jīng)過了80年了,我們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要永遠保持紅軍長征時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革命軍人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tǒng)。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我們要時刻把長征精神牢記于心,不斷鞭策自己,讓其成為引領(lǐng)時代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老手藝
從被羅馬人驚為天物的絲綢,到薄如蠶翼的紙張,最后形成了燒造、織繡、印染、編結(jié)、木作、營造、裝潢扎糊、剪鏤、刻印、畫繪、塑作等諸多門類。這便是讓我們中國人為之驕傲的老手藝。老手藝潛隱于物件上的溫情與靈魂,難以在流水線復(fù)制的商品上嗅到、觸摸到。
釘 秤
做秤是個精細活兒。在這“斤斤計較”之間,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與汗水,精工細作,毫厘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年復(fù)一年,青絲變白發(fā),不變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桿子上,也在人心上。
捏面人
面粉,刮子,竹簍,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材料和工具,靈巧的手捏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神奇的記憶把我們帶回了美好的童年。
吹糖技術(shù)
融化成100°C高溫的麥芽糖,經(jīng)吹糖藝人手口并用,五顏六色的糖料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這是一個神奇的藝術(shù),是一個古老的藝術(shù),也是一個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
銅 匠
從水上的銅匠船,到走街串巷的銅匠擔,修銅鎖,配銅把手,制銅酒壺等,這些業(yè)務(wù)始終不變,而改變的只是不斷精湛的技藝。錘敲、爐熔、銼平、雕刻、下鉆,人們見到的銅香爐和銅酒壺上的龍、鳳、壽星和神仙就是這樣來的。
銼刀、磨剪子
在老街深巷,“嚓、嚓、嚓”一路“驚街”,一聲吆喝“磨剪子嘞——戧菜刀——”可忙壞了家庭主婦們,她們紛紛找出鈍刀,銹剪子,循聲而去。
麥秸編織工藝
麥秸民間工藝在蘇中里下河地區(qū)源遠流長,我們的先祖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用麥秸編織草帽遮陽,編織草扇納涼,編織手提包、提籃及裝盛五谷的器皿作生活用品,推動了我國早期文明的發(fā)展。
鐵 匠
“半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是舊時鐵匠師傅的真實寫照。一張鐵砧,幾桿鐵錘,幾把夾剪,風箱、火爐是打鐵人的基本家當,將鍛打的鐵塊燒紅,放在鐵砧上,大錘、小錘輪番對打,一件件锨、耙、鐮、犁、鏟、刀、叉、釘?shù)壬a(chǎn)生活所必需的用具就打造出來了。
剃頭匠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簡單工具,老師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上下兼顧、協(xié)作,半個小時后,由長變短,面目一新,耳鼻舒暢,精湛的手藝向人們訴說著,其實并不是萬事開“頭”難。
熱詞鏈接
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wù)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wù)院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2016年的工作重點時,他說,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chǎn),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chǎn)品精雕細琢的精神理念。其內(nèi)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jié),專注,精確,極致,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