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沁鈺
摘 要 佛學(xué)、佛教與佛家文化成為了紫砂陶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并深刻影響著宜興紫砂陶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歷程。佛家文化與陶瓷文化交匯融合,使陽羨歷史文化更加輝煌燦爛。
關(guān)鍵詞 落地生根瓶;紫砂;佛家文化
在歷史悠久的宜興陶瓷中,紫砂乃后起之秀。由于歷代藝人畢智窮工、薪火相傳及文人雅士的參與介入,使其逐步從民間工藝登上藝術(shù)殿堂,而佛教人物、佛教思想和佛家文化與紫砂有著深遠(yuǎn)的淵源?,F(xiàn)以這款紫砂“落地生根瓶”(見圖1)為例,談?wù)勛仙疤张c佛教的淵源。
1 紫砂“落地生根瓶”的造型及其寓意
紫砂的可塑性強(qiáng),紫砂器形狀多樣,除了標(biāo)準(zhǔn)的方器、圓器、筋囊器以外,還有許多圓中寓方或方中寓圓的款式。這款紫砂“落地生根瓶”就是方中帶圓,大體上仍屬四方,器型通體光潤,瓶底有座,座上部分往里收縮,逐漸向上過渡成圓弧,使整器既端方又圓融,過渡自然,功力畢現(xiàn)。尤為奇特的是,紫砂“落地生根瓶”的肩部位置有兩個左右對稱的象鼻扣環(huán),寓意吉祥如意。而壺身刻繪的是六祖慧能大師,以及他的詩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
關(guān)于六祖慧能大師作的這首詩,有著萬古不衰的流傳,但是流傳有兩個版本。第一,據(jù)《壇經(jīng)》記載:有一天,慧能聽人誦《金剛經(jīng)》,有所領(lǐng)悟。于是他決定去參加弘忍大師的《金剛經(jīng)》講座。第二個版本,據(jù)《別傳》記載:慧能先去曹溪,結(jié)拜兄弟劉志略的姑母“無盡藏”尼常誦《大涅槃經(jīng)》,慧能不識字,郄能為他解說經(jīng)義。慧能在寶林寺住了一段時間后,就到樂昌依智遠(yuǎn)禪師坐禪,受到了慧紀(jì)禪師的激發(fā),他決定去黃梅參禮弘忍?;勰艿搅它S梅的憑墓山以后,見到了弘忍,慧能說:“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慧能由此受到了弘忍的賞識。后來,慧能被派在碓房里踏碓,一共八個多月。他“愿竭其力,即安于井臼;素刳其心,獲悟于稊稗”。實際上,慧能在這里一直講究勞作與修持相結(jié)合。有一天,弘忍集合門人,要大家作一首偈,察看各人的見地,以便付法。大家仰望著神秀,作為東山會下的教授師,神秀并沒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于是將偈寫在廊下的壁上?;勰苤懒?,以為神秀偈沒有見性,也就作了一偈,請人寫在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焙肴套x了這首詩,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慧能的見地,便在夜間喚慧能進(jìn)房,專門為他說法,并付法傳衣給慧能,還讓他繼承了祖位。當(dāng)天晚上,弘忍就送慧能去九江驛?;勰芑氐綆X南,遂將佛法發(fā)揚(yáng)光大。這款紫砂“落地生根瓶”以刻繪慧能在枯樹邊明心見性為引子,使人聯(lián)想起佛家的這首經(jīng)典詩作。
2 紫砂“落地生根瓶”與佛家文化
紫砂“落地生根瓶”瓶身刻繪的慧能在大樹下頓悟的情景,以及他的詩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具有開啟人智慧的作用。原詩作的大意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凈,哪里會有什么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干凈,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nèi)心尋找安寧罷了。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而追究其原理,其實就是一種修行,與紫砂陶追求的自然、和諧是相一致的。
3 結(jié) 語
紫砂陶扎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又探索佛意,與佛學(xué)思想互滲貫通,既是古人智慧的延伸發(fā)展,又是雅士文人、佛家學(xué)者參與下的完美結(jié)晶。就像這款紫砂“落地生根瓶”,它由形而入神,由表而及里,探討其蘊(yùn)含的佛家文化,從而揭示出紫砂陶與佛家文化的必然聯(lián)系。
參 考 文 獻(xiàn)
[1]唐冰心.菩提解禪[J].魅力中國,2009(25):228.
[2]呂俊杰.紫砂藝術(shù)中的佛學(xué)體“悟”[J].藝術(shù)市場,2011(0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