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故居一兩個月,一旦歸來,坐到南窗下的書桌旁時第一感到異樣的,是小半書桌的太陽光。原來夏已去,秋正盡,初冬方到,窗外的太陽已隨分南傾了。
把椅子靠在窗緣上,背著窗坐了看書,太陽光籠罩了我的上半身。它非但不像一兩月前地使我討厭,反使我覺得暖烘烘地快適。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陽似乎正在把一種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過了他的光線而流注到我的體中來。
于是我索性拋書,躺在墻角的藤椅里,用了這種混成的實感而環(huán)視室中,覺得許多東西大變了相。有的東西變好了:像這個房間,在夏天常嫌其小,洞開了一切窗口,還不夠,幾乎想拆去墻壁才好。但現(xiàn)在忽然大起來,大得很!不久將要用屏幃把它隔小來了。反之,有的東西變壞了:像風(fēng),從前人遇到它都稱“快哉”,歡迎它進(jìn)來?,F(xiàn)在漸漸拒絕它,不久要像防賊一樣嚴(yán)防它入室了。
其實,物何嘗變相?是我自己的感覺背叛了。感覺何以能背叛?是自然教它的。自然的命令何其嚴(yán)重:夏天不由你不愛風(fēng),冬天不由你不愛日。自然的命令又何其滑稽:在夏天定要你贊頌冬天所詛咒的,在冬天定要你詛咒夏天所贊頌的!
人生也有冬夏。童年如夏,成年如冬;或少壯如夏,老大如冬。在人生的冬夏,自然也常教人的感覺變叛,其命令也有這般嚴(yán)重,又這般滑稽。
(節(jié)選自豐子愷《初冬浴日漫感》,題目為編者加)
寫法出擊
豐子愷的散文常以一種看似平淡的方式表達(dá)一些平淡的感想,未必字字珠璣,卻是句句含情。選文中,作者似乎是寫自己在初冬浴日時對自然的感受,其實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層層推進(jìn),由對自然四季的感受和感悟深入到對人生四季的思考。
作者先是寫了自己對太陽的前后不同的態(tài)度,從前兩個月的討厭到今天的覺得暖烘烘地快適,甚至成了注入到“我”生命里的乳汁。接下來寫“我”開始吃驚于自己的感覺,環(huán)視房中的物件,有的“變好了”,也有的“變壞了”,但轉(zhuǎn)念一想,東西并沒有變,變化的只是自己的感覺。最后順理成章地得出結(jié)論:人生也有冬夏——少壯如夏,老大如冬,巧妙地將自然四季和人生四季進(jìn)行類比,說明人是不會變的,但人的感覺和心情會隨人生四季的變化而變化。
本文通篇采用類比手法,以思維的流動,由生活中的常事常理而引申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