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承昊
恍惚間,暮色降臨。腳下的石子路仍留下些許金黃,暮色籠罩在小鎮(zhèn)上,周圍的顏色反而淡了,似一幅潑墨畫,隱了絢麗,空留質樸的黑白。(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詩歌就像圖畫?!眻D畫離不開色彩的和諧,有了色彩,圖畫才繽紛斑斕,情趣盎然。可見,以色彩入文,更顯得文美意豐。如本文開頭,小作者就用“金黃”“潑墨”“黑白”等代表顏色的詞語入文,給讀者帶來了與眾不同的閱讀感受。)
不遠處,清風伴著濃濃的茶香鉆入你的鼻孔。放眼望去,哦,那是一間茶館。走近它,才發(fā)現(xiàn)那古墻已被歲月銷蝕得發(fā)黃、褪色。(時光把墻磨蝕得變了顏色,可見這間茶館已經(jīng)在古鎮(zhèn)開了許多年)但屋內卻不同于屋外,檀木桌、折疊門、銅茶壺,都是嶄新的。(運用對比手法,“舊墻”對“新家具”,“屋外”對“屋內”,進一步點明了時間的久遠)這時,茶館里還無多少人,兩三桌茶客,小聲地嘮嗑。沒有喧囂,沒有聒噪,只有沁人心脾的茶香。茶端上來,青瓷碗嵌著多而雜的花紋。細看,那紋路甚是精致,襯著寧靜的氛圍,顯得古樸、典雅。(此處對茶碗的描寫甚是細膩,給人造成藝術上的美感)淡綠色的茶,微微冒著熱氣,向上升、向上升……縹緲的煙漸漸消失在空中。待茶涼些,再慢慢地、輕輕地品一口,清香緩緩彌漫開來,閉了眼,似乎已然步入茶園。香!真香!拂去了喧囂,帶走了瑣碎,“悠然見南山”的境界,此時已初露端倪。(表面上是在寫喝茶,實際上卻寄托了小作者不想理瑣碎閑事的心境,情景交融,更凸顯出小鎮(zhèn)平和、安寧的特點。)
走出茶館,與古墻老磚作別,暮色依舊,只是添了幾許黯淡。漫步在石橋上,輕吸濕潤的空氣。巷子更窄了,僅是兩棟古樓的間隔罷了。(循著小作者的腳步,我們來到了古橋,這里又會是怎樣一番風景呢?)染上淡黃的墻,依然那么古樸。不知什么時候,出了窄巷。哦,眼前又是一條巷子,卻比前者熱鬧些。古旗飄著,瞇了眼,方才看清那行小字:“三碗不過崗”。喲,店名何時改了?(“古橋”“古樓”“古旗”“古鎮(zhèn)”,小作者所有的描繪似乎都離不開一個“古”字,字里行間更是表達了自己對這個古色古香的小鎮(zhèn)的喜愛)牽著馬的,背著包袱的,戴著草帽的,形形色色的路人出現(xiàn)在你的視野中,與這暮色極為相符。巷子蜿蜒向前,好似永無盡頭;但依稀可見的是,古樓仍是古樓,暮色仍是暮色,一切那么安靜,一切都那么唯美。
沿著巷子走了好久才到達碼頭。江面本是暗的,暮色卻浸染了它,使這平靜的水面顯得更加靜謐。鎮(zhèn)子臨江,江卻不兇猛,反而有些安靜,像湖水一般。這碼頭很是蒼老(將碼頭擬人化,用“蒼老”一詞再次申明了古鎮(zhèn)已經(jīng)很“老”了),木板看似有些腐朽,踩在上面未免讓人有些不安;但擔心是多余的,這木板雖有百年滄桑,卻從未出過岔子。鎮(zhèn)上的人,都邁著大步,安然前行。
岸邊的船是去往外地的。踏上船,喊了價,擺渡人唱起了民歌,慢慢搖槳,古鎮(zhèn)便離你越來越遠……
驀然回首,暮色中的古鎮(zhèn)依舊靜謐如畫,質樸中透著一抹黑白。(結尾以顏色作結,呼應開頭,留給讀者意猶未盡之感。)
點評
暮色中的古鎮(zhèn)寧靜祥和,充滿詩意。悠然品茶,漫步小巷,碼頭觀江……小作者淺斟低唱,盡情描繪美景,將自己的情感與古鎮(zhèn)的美景相契相融。來時如在畫中行,去時又如行畫中,悠然而來,灑然而去,首尾銜接,渾然一體。
文章多用短句表達,句式靈活,言簡意賅,字里行間浸滿了傳統(tǒng)元素,繚繞著古典氣息,讀來如品唐詩宋詞,令人咀嚼回味。
(惠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