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藝媛+翁殊斐+馮志堅+冼麗鏵
摘 要 通過對廣州市6個城市公園的人工湖植物造景的調查,分析公園人工湖中不同駁岸形式的造景特點、植物造景的應用形式,歸納總結應用的園林植物種類。結果表明:廣州市公園中人工湖的駁岸形式以規(guī)則式駁岸為主,以自然式駁岸為輔,二者的植物造景有差異;人工湖的植物造景應用形式有湖心島植物造景、植物與建筑小品組合造景、植物與園橋組合造景等。經調研統(tǒng)計,廣州市公園人工湖濱水植物共有56科97屬117種,其中以棕櫚科(Palmae)、桃金娘科(Myrtaceae)、??疲∕oraceae)、夾竹桃科(Apocynaceae)為主,分別達12種10屬、8種4屬、8種2屬、5種5屬;水生植物共有7科9屬9種,其中以挺水植物為主,占6種,粉美人蕉(Canna glauca)、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梭魚草(Pontederia cordata)的出現(xiàn)頻率最多。
關鍵詞 廣州市 ;公園 ;人工湖 ;植物造景
中圖分類號 TU986.5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6.019
Analysis of plant landscaping for artificial lakes in Guangzhou parks
FANG Yiyuan WENG Shufei FENG Zhijian XIAN Lihua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An investigation was made of the plant landscapes of artificial lakes in six urban parks in Guangzhou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forms of plant landscape and plant spec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vetments in the parks were mainly of regular style and partially of natural style. These two styles of revetments were different in plant landscaping. The types of plant landscaping in the artificial lake included plant landscaping in the mid-lake island, the combined landscaping of plants and architecture, and the combined landscaping of plants and bridges. There were 117 species of waterfront plants, belonging to 56 families and 97 genera of plants in the artificial lakes in Guangzhou. The dominant families of plants included Palmae, Myrtaceae, Moraceae and Apocynaceae with 10 genera and 12 species, 4 genera and 8 species, 2 genera and 8 species, and 5 genera and 5 species, respectively. Aquatic plants contained 7 families. 9 genera and 9 species, and emergent plants had 6 species, dominant in the aquatic plants. Of the aquatic plants Canna glauca, Thalia dealbata, Pontederia cordata were most common.
Keywords Guangzhou ; parks ; artificial lake ; plant landscape
水是構成景觀的重要因素。古人稱水為園林中的“血液”和“靈魂”[1]。在近現(xiàn)代的城市公園中,大型的水面多以人工湖的形式存在,并且往往是公園的中心和主體。隨著城市居民閑暇時間的增加,濱水活動日益頻繁,水系空間的景觀功能、親水功能也日益加強[2]。
城市公園水體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如:溪流、泉池、湖泊、濕地等等。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城市公園濱水植物景觀的研究日益廣泛,主要側重于濱水景觀的生態(tài)理念[3-6]、文化塑造[7-8]以及景觀評價[9-12]等方面,對廣州公園濱水植物景觀[13-16]亦有一定的研究基礎。然而專門針對城市公園人工湖而展開植物造景方面的研究則不多見。本研究嘗試通過對廣州市城市公園中的人工湖植物造景現(xiàn)狀進行調查分析,以期為廣州市公園人工湖植物造景和景觀提升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根據(jù)城市公園的營建時期以及人工湖的建造功能,選定6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園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分別為營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流花湖公園、麓湖公園、東山湖公園、荔灣湖公園,此類人工湖的建造功能以防洪蓄水為主;以及營建于本世紀初前后的珠江公園、云臺花園,此類人工湖的建造功能以游憩觀賞為主。
對所選取的廣州市6個城市公園進行實地調研,對植物造景情況進行記錄和拍照,以獲得詳實的資料和圖片,對調查成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統(tǒng)計,對不同駁岸形式的植物造景進行分類比較,從而歸納總結出城市公園人工湖中不同駁岸形式的造景特點、植物造景的應用形式以及植物種類的應用現(xiàn)狀。
在本次調研中,主要以水岸線向岸邊延伸10 m區(qū)域為濱水植物區(qū)域;在小于10 m的距離若有道路分隔帶、構筑物等,則以這些界面所分割的區(qū)域作為濱水景觀區(qū)域[13]。本文的濱水植物是指能夠在濱水環(huán)境中完成生活周期的植物,包括岸邊植物,生長在近岸淺水區(qū)的水生植物[17]。植物種類應用頻率是指該植物在所調研公園中應用次數(shù)占調研公園總數(shù)量的百分比。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駁岸形式的植物造景特點分析
2.1.1 規(guī)則式駁岸
指以塊石混凝土砌筑的幾何式岸壁[18]。城市公園的肌理有軟硬之分。水體、植物屬于軟質肌理,園路、鋪裝、建筑、駁岸則屬于硬質肌理。為了避免硬質的駁岸把軟質的水體與綠地界限分明地割裂開來,則需在駁岸邊緣采取相應的植物造景手法,以柔化人工湖體的岸際線,使駁岸與周邊環(huán)境相融合[19]。
調研顯示,城市公園中柔化湖體岸際線的方式大致有3種,分別為:一是在水中列植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圖1);二是在水中群植挺水類的水生花卉,以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居多,荷花(Nelumbo nucifera)、粉美人蕉(Canna glauca)次之;三是在岸上邊緣片植簕杜鵑(Bougainvillea glabra)、巴西鳶尾(Neomarica gracilis)、蜘蛛蘭(Hymenocallis littoralis)、三裂葉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蔓馬纓丹(Lantana montevidensis)等生長旺盛的地被植物(圖2)。在眾多地被植物中,柔化與觀賞效果較好的當屬簕杜鵑。簕杜鵑花開紫色或洋紅色,冬春季節(jié)綻放之時,為遼闊的湖面鑲嵌了一道爛漫的紅邊,恰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之意;其旺盛的枝葉不僅形成垂直綠化的效果,柔化了湖體岸際線,還暗含著防止游人落水的安全功能。
2.1.2 自然式駁岸
指以外觀無固定形狀或規(guī)格的岸坡處理的駁岸[18]。其相對于規(guī)則式駁岸而言則顯得自然柔軟,且多以自然草坡的形式存在,無需過多的造景手法便能與遼闊的湖面和諧地融合于一體。在生態(tài)上,自然草坡不同于硬質型駁岸把水系與陸地完全地割裂開來,而是為水系與陸地創(chuàng)造物質交換與能量流動的輸送通道,從而有利于公園內生物的生存與發(fā)展,更是有利于公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與穩(wěn)定。然而,在公園的維護管理工作中,自然草坡可能會比硬質型駁岸困難復雜。經觀察推測,自然草坡在經受暴雨沖刷后,容易造成土壤裸露,導致水土流失,進而破壞濱水景觀。
經調研顯示,自然草坡的植物造景模式基本上是在“喬—灌—草”復層配置模式的基礎上,在水邊種植水生花卉(圖3),該模式結構不僅有利于豐富植物景觀,還增強湖體生態(tài)穩(wěn)定性[20]。根據(jù)自然草坡坡度的不同,植物造景的情況亦有所差別。駁岸坡度較緩,其植物過渡層次較為豐富,植物種類較為多樣;反之,駁岸坡度較陡,其植物過渡層次則較為簡單,植物種類較為稀少。
2.2 人工湖植物造景應用形式分析
2.2.1 湖心島的植物配置
湖心島的營造,一來阻斷湖中不宜過長的透景線,避免遼闊的湖面一覽無余,提高觀景體驗的趣味性;二來復層植物景觀豐富湖面的景觀內容,提高觀景體驗的觀賞性;三來改善湖中環(huán)境,調節(jié)小氣候,涵養(yǎng)水源,凈化水質,為鳥類、魚類、兩棲類、昆蟲和微生物等創(chuàng)造適宜的活動空間和豐富的取食環(huán)境,提高湖體環(huán)境的生態(tài)性。
湖心島,通常修建在人工湖面的偏中心位置,因而距離湖岸都較遠。游人環(huán)湖而行,對湖心島的景觀印象一般都是模糊概括的,而非如近景那般清晰明了。因此,湖心島岸邊緣的植物一般選取在遠處便可容易清晰辨別的品種。以東山湖公園的湖心島為例(圖4),其島岸邊緣種植的喬木便是細葉榕(Ficus microcarpa)、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短穗魚尾葵(Caryota mitis),皆具有較好的觀形效果。島岸邊緣種植的灌木是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夾竹桃(Nerium oleander),根據(jù)近看花遠看色的觀景原理,在對岸仍能清晰看見幾抹花色。
2.2.2 植物與建筑小品結合造景
在城市公園人工湖的湖岸邊上,或多或少會有建筑或是園林小品供游人休憩或玩賞。而建筑通常是由磚墻、石材、木材、鋼筋、混凝土等硬質材料所構成,以致建筑的線條比較直硬,筑于湖畔池邊的建筑面臨空蕩的水面,亦有色彩單調之嫌[14]。因此,建筑或園林小品旁的植物配置具有柔化及點綴的作用。
根據(jù)建筑的風格、色彩、體量不同,建筑周圍的植物配置亦應有所區(qū)別。對于亭、廊等傳統(tǒng)建筑樣式而言,其建筑風格古樸淡雅,體量比較厚重,其周圍應有高大濃郁的喬木壓景;而對于一些體量比較輕盈的園林小品而言,倘若采用同樣的手法,則會顯得喧賓奪主,無法體現(xiàn)園林小品的精彩之處,故而在周圍植物的選擇上,以色彩艷麗的灌木、樹形疏朗的喬木為主。
2.2.3 植物與園橋結合造景
在人工湖體兩岸相近的情況下,通常以園橋連接兩岸,一來可縮短到對岸的步行距離,為游人提供多一種游賞線路;二來植物與園橋組合成景,為人工湖增添一處觀賞點。
園橋的類型多種多樣,主要有拱橋和平橋之分,平橋又分為單跨平橋和曲折平橋。調研顯示,在拱橋的植物造景中,常在拱橋兩端種植觀賞喬木,并用觀花灌木或地被植物以掩飾拱橋和湖岸的連接處,如東山湖公園的落虹橋(圖5)。而于曲折平橋而言,通常會在平橋折角位種植挺水類的水生花卉,以柔化折角位的僵硬感,如東山湖公園的貼水橋(圖6)。
2.3 濱水植物應用現(xiàn)狀分析
2.3.1 岸邊植物應用現(xiàn)狀分析
在調查范圍內共記錄廣州市公園人工湖岸邊植物117種,分屬56科97屬。其中喬木層植物56種,占47.86%;灌木層植物33種,占28.21%;地被植物24種,占20.51%;草本花卉4種,占3.42%。
出現(xiàn)頻率在80%以上的喬木樹種有落羽杉、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紅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等4種;出現(xiàn)頻率在80%以上的灌木種類有簕杜鵑、斑葉鵝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Hongkong Variegata)、朱蕉(Cordyline fruticosa)、灰莉(Fagraea ceilanica)等4種;出現(xiàn)頻率在80%以上的地被種類有蜘蛛蘭、巴西鳶尾、腎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花葉良姜(Alpinia zerumbet ‘Variegata)、銀邊沿階草(Ophiopogon intermedius ‘Argenteo)等6種。
在應用的植物種類中,棕櫚科種類最多,達12種10屬;其次為桃金娘科和桑科,桃金娘科達8種4屬,桑科達8種2屬;第四是夾竹桃科,有5種5屬。此類樹種觀花價值較高,花大色艷,花期長,植株整齊豐滿,耐澇性強,無嚴重的病蟲害,容易繁殖和栽培[21-22],是優(yōu)良的濱水植物,故而在公園人工湖的濱水區(qū)域應用較為廣泛。
2.3.2 水生植物應用現(xiàn)狀分析
在調查中共記錄水生植物(挺水、浮水、沉水)種類9種,分屬7科9屬。其中挺水植物6種,占66.67%;浮水植物2種,占22.23%;沉水植物1種,占11.12%。從湖體生態(tài)效益考慮,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配置在同一水域的同一個水區(qū)中,有利于豐富物種多樣性和提高水質凈化效果[23]。挺水植物除了能較好地柔化岸際線外;在湖面遼闊視距較遠的情況下,仍具有較好的觀賞效果。故而,挺水植物在駁岸邊緣水域內應用相對廣泛。調研公園人工湖水生植物應用頻率基本情況見表1。
3 結語
在城市公園的人工湖中,其空間營造、視線收放、意境感受,主要是基于不同駁岸形式的實際情況通過陸地上的植物造景而實現(xiàn)。廣州市公園中人工湖的駁岸形式以規(guī)則式駁岸為主,以自然式駁岸為輔,二者分別通過硬質型駁岸和自然草坡的方式而實現(xiàn)。硬質型駁岸具有防止駁岸受湖水沖刷侵蝕而崩塌以及湖水滲漏而水位下降的功能[4],但由于高出水線的部分往往達30~50 cm影響景觀效果,常需要一定的植物造景手法以柔化其僵硬的湖體岸際線,在這方面,廣州市公園處理手法靈活,形式多樣,對未來城市公園的建設發(fā)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生態(tài)方面,硬質型駁岸缺乏通氣透水性,不僅隔絕了水體與湖岸的能量交換,還割斷了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食物鏈,導致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水體的自凈能力大大削弱,加重水質污染[4-5]。而自然草坡彌補了硬質型駁岸在景觀和生態(tài)方面的不足,但在經受暴雨沖刷后,容易造成土壤裸露,給維護管理帶來困難。故而,在人工湖駁岸改造建設中,可引入復合型生態(tài)駁岸,通過使用植物或植物與土木工程和非生命植物材料的結合,減輕坡面及坡腳的不穩(wěn)定性和侵蝕,同時實現(xiàn)多種生物的共生與繁殖[4],一舉解決人工湖駁岸在功能、景觀、生態(tài)等方面的問題,且降低景觀營造成本[24]。
參考文獻
[1] 蘇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4.
[2] 馬會嶺. 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理論探析[D]. 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6.
[3] 俞孔堅,吉慶萍. 國際“城市美化運動”之于中國的教訓(下)[J]. 中國園林,2000,16(2):29-32.
[4] 程曉山. 城市公園水體的生態(tài)型駁岸設計——以佛山中央公園為例[J]. 廣東園林,2006,28(1):14-17.
[5] 孫志遠. 濱水駁岸景觀生態(tài)修復及空間藝術設計策略[J]. 現(xiàn)代園藝,2016,23(9):87-88.
[6] 卞俊騰.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濱水景觀設計探討[J]. 城市建筑,2016,13(11):241.
[7] 杜 新,鮑 春. 地域性濱水景觀的組織與塑造[J]. 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7(2):112-114.
[8] 吳臣鳳. 基于地域特色的濱水景觀設計[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5.
[9] 翁殊斐,柯 峰,黎彩敏. 用AHP法和SBE法研究廣州公園植物景觀單元[J]. 中國園林,2009,25(4):78-81.
[10] 郜春麗,翁殊斐,趙寶玉. 基于AHP法的濱水綠道植物景觀評價體系構建[J]. 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3):206-209.
[11] 胡競愷,賴巧暉,高 陽. 基于AHP法對廣州市公園濱水植物景觀評價[J]. 亞熱帶植物科學,2016,45(2):172-176.
[12] 翁殊斐,朱錦心,蘇志堯,等. 嶺南地區(qū)濱水綠地植物景觀評價[J]. 林業(yè)科學,2017,53(1):20-27.
[13] 安 然,翁殊斐,陳華平,等. 廣州公園濱水植物景觀特色探討[J]. 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1):186-190.
[14] 胡競愷,莊雪影,賴巧暉. 廣州市公園濱水植物及其景觀應用[J]. 福建林業(yè)科技,2013,40(1):157-163.
[15] 陳煒林,佘少麗,翁殊斐. 廣州公園濱水植物種類及景觀特色演變[J].亞熱帶植物科學,2016,45(2):183-187.
[16] 董 斌,丁 健,高中旺,等.華南地區(qū)城市濱水區(qū)植物景觀營造[J].廣東園林,2010,32(6):54-57.
[17] 汪 源,陳其兵,鞠 波. 淺談濱水植物及其在園林中的應用[J].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6(4):436-439.
[18] 趙兵主編. 園林工程[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19] 李 勝,張萬榮,魏 馨. 園林駁岸設計原則與方法探討[J]. 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1):230-234.
[20] 陳金印. 生態(tài)園林城市的建設探討[J]. 熱帶農業(yè)科學,2010,30(7):70-72.
[21] 武麗瓊,蘇 斌. 適宜華南地區(qū)園林種植觀花樹木資源調查[J].熱帶農業(yè)科學,2009,29(1):47-53.
[22] 應夢云,馮志堅,曹中元. 水翁幼苗耐澇試驗[J]. 福建林業(yè)科技,2013,40(4):79-81,85.
[23] 吳彩蕓,夏宜平. 水生植物在園林水景中的生態(tài)配置研究[J]. 廣東園林,2006,28(4):38-40
[24] 劉濱誼. 自然與生態(tài)的回歸——城市濱水區(qū)風景園林低成本營造之路[J]. 中國園林,2013,29(8):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