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上,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參加古代科舉的秀才們經(jīng)過重重關(guān)卡,有的名落孫山,從此不再讀書;有的則考中解元或會元,在未來的殿試中成為皇帝選拔出來的狀元、榜樣、探花。那么,你知道這里的“三元”指的是什么嗎?且聽我慢慢說來:
中國的科舉制度始于隋朝,終于清末,前后經(jīng)歷一千三百余年,這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途徑之一。
整個科舉,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jīng)過五個階段,其中,縣試和府試為預(yù)選形式,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形式。鄉(xiāng)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會試是鄉(xiāng)試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第一名稱會元。殿試是由會試合格者參加,由皇帝主持,或任命大臣代理主持。這是科場上一種最高層次的考試,合格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所謂“三元及第”,指的是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一人連得三案首為小三元。連得鄉(xiāng)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者為大三元。舊時代遺留下來的戲曲和小說以及故事等等,尚有所謂有得志的公子、書生,一朝得志,連中三元,從而飛黃騰達。
連中三元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讀書人的最高榮譽。在長達一千余年的科舉中,文臣之中有14人大三元及第,他們分別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黃觀、商輅以及清朝的錢棨、陳繼昌。其中黃觀和錢棨是六元及第,黃觀連中六元。
(張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