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左右江革命老區(qū)扶貧攻堅的路徑與成效探析

      2017-07-13 05:28:16江拂靜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7年34期
      關鍵詞:荔波

      江拂靜

      摘要 分析了地處左右江革命老區(qū)腹地的貴州省荔波縣大土苗族村近30年來的科學造林、巧筑梯田、劈山修路和發(fā)展林下經濟、開展鄉(xiāng)村旅游、實施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扶貧舉措及模式,探討了大土村在反貧困斗爭中因地制宜取得的成效及其成功經驗。認為大土村的反貧困舉措、扶貧模式、脫貧路徑是極為成功的,在當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勝會戰(zhàn)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與參考借鑒意義。因此,對其扶貧攻堅的路徑、成效、經驗進行梳理和分析,目的是希望有助于整個左右江革命老區(qū)和中西部貧困地區(qū)農村的精準脫貧與同步小康建設的推進。

      關鍵詞 左右江;老區(qū)扶貧;成功路徑;荔波

      中圖分類號 S-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7)34-0243-08

      Abstract In the past 30 years, a seri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 and model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Datu Miao Village of Libo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such as scientific afforestation, skillfully constructing terraced fields, splitting mountains to repair roads and developing forest economy, carrying out rural tourism, and implemen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The achievement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which suited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poverty of Datu Village were discussed.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antipoverty measures,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path are very successful, and it has certain application value and reference function in the practice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ecise poverty elimination. Therefore, analyzing its path,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was hoped to help the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whol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of the left and right rivers and poor rural area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and both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ynchronized welloff society.

      Key words The right and left rivers;Poverty alleviation of old liberated areas;Successful path;Libo

      左右江革命老區(qū)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最早創(chuàng)建的革命根據地之一。長久以來,老區(qū)人民為中國革命、民族解放、邊疆穩(wěn)定做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但受歷史及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老區(qū)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仍然存在許多特殊困難,但地處左右江革命老區(qū)腹地的荔波縣大土村,在國家強有力的一系列扶貧措施的支持下,通過攻堅克難和誠實勞動,一躍成為老區(qū)反貧困、奔小康的一面典型旗幟。

      大土苗族村隸屬于貴州省荔波縣佳榮鎮(zhèn),深藏于南方九萬大山的貴州省月亮山東南麓,地處108°13′44″~108°17′13″E,25°31′30″~25°35′31″N,坐落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兩省區(qū)(貴州、廣西)三地州市(黔南州、黔東南州、河池市)五縣市(荔波縣、三都縣、從江縣、榕江縣)結合部的革命老區(qū)和高寒深山區(qū)。全村800余苗族同胞窮則思變,在這幾乎與世隔絕的蠻荒之地開拓著生存與發(fā)展的道路[1]。從父輩的“擺白”與新聞媒體的報道中獲悉,大土從1990年冬起,全村人民僅用6年時間就挖山造林0.13萬hm2、開山造田31.33 hm2、劈山修路11 km,之后又大力發(fā)展林下經濟和稻田養(yǎng)魚,從根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并孕育起了強大的發(fā)展后勁,現全村戶均年收入已逾7萬元,戶均山上林業(yè)產值已達到150萬元。有專家斷言,這個九萬大山腹部昔日的極貧村正以貴州南部最富裕的民族村的形態(tài)呈現在世人面前[1]。根據魯東大學“學生暑假開展社會實踐調查”的安排,筆者于2017年7月15—18日專程前往荔波縣佳榮鎮(zhèn)大土村開展社會實踐調查,從中發(fā)現了大土村反貧困斗爭中的經驗,并將之整理提煉成文,望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qū)精準決戰(zhàn)脫貧的借鑒與開展。

      1 大土村扶貧攻堅的歷史背景

      1.1 一年辛苦半年糧 大土村地處黔桂兩省區(qū)交界處的月亮山東南麓,海拔平均1 000 m以上,是典型的高寒山區(qū)。1989年大土村從水維村中剝離出來,成為月亮山中一個純苗族行政村,全村5個村民組180戶苗族同胞,散居在68 km2的深山陡箐之間,靠著人均267 m2石旯旮田土刨食,全村人年均吃糧不足98 kg,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沒有電也不通公路,80%的成年人不通漢話,終年云遮霧罩,幾乎與世隔絕。大土村是解放以來一直靠政府重點救濟的極貧村,常被水維、拉詳、坤地等鄰近村寨用來恐嚇不聽話子女“流放”的去處。

      1.2 窮則思變找出路 1989年10月大土村第一屆村委會選舉,44歲的家庭致富能手潘偵被選為村委會主任[2]。潘偵的上任成為大土村脫貧的起點,正是這位頗具膽識的苗家漢子,在村支書龍明肖的支持下,團結和帶領大土苗胞掀起了反貧困的浩蕩雄風,從此改寫了大土村的歷史。潘偵和龍明肖為大土村山水田林路綜合開發(fā)的規(guī)劃,概括為極樸實而豪邁的4句話:“靠山吃山挖高山,靠地吃地打地穿;汽車開到家門口,開發(fā)資源把身翻。[2]”由此,在巍巍月亮山腹地,大土村率先拉開了反貧困斗爭的序幕。

      2 大土村扶貧攻堅的決勝戰(zhàn)役

      2.1 三大戰(zhàn)役的打響

      2.1.1 造林起步。

      2.1.1.1 搶抓機遇。1990年重點扶貧九萬大山的國家林業(yè)部決定在荔波縣原水維鄉(xiāng)以工代賑營造0.2萬hm2速生杉木豐產林基地,大土村被列為造林重點區(qū)域。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立即做出決定,要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廣泛發(fā)動群眾,以基地造林起步,在山上造一座綠色銀行。

      2.1.1.2 科學造林?;卦炝忠?guī)范嚴格,要求“七砍、八煉、九挖坑,根正、苗直、不反山”[1]。 為掌握好造林、撫育技術,村支兩委先后組織了9次村民造林技術培訓班,參訓的村民成了植樹造林的“科技二傳手”。當時有個別村民對植樹造林有懷疑,在會戰(zhàn)文家坡時,把1 000 m高的貧瘠坡頂分給潘偵。潘偵把樹坑挖得比規(guī)范擴大近一倍,細培土勤撫育,起早貪黑,拼命苦干硬是栽下這百畝杉樹。結果,山腰山腳的成活率94%,而潘偵的卻達到98%。

      2.1.1.3 以身作則。1992年春,時任村委主任潘偵在帶領群眾營造大土村支兩委社團林場時,剛進家?guī)滋斓男孪眿D就匆匆忙忙來到造林工地上找到他,說婆婆媽(潘偵老伴)急性闌尾炎發(fā)作,上吐下瀉。潘偵為不影響造林進度,就向兒媳交待讓兒子送老人去醫(yī)院。直到老伴病愈,潘偵都沒有去醫(yī)院看過一眼,潘偵的舅子們都頗有意見。

      2.1.1.4 拓荒樣板。1993年春鄉(xiāng)里組織基地造林紅旗競賽。全鄉(xiāng)44個村民組在這千山萬壑間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結果,全鄉(xiāng)6面紅旗就被大土村奪走了3面。大土人把紅旗插在最高峰,披星戴月,奮斗不息,一片片蒼翠的杉木林先后在崇山峻嶺間拔地而起。據林業(yè)專家評估,大土村1996年現行林業(yè)產值2 400萬元,到2000年將實現1.2億元,成為貴州少有的0.13萬hm2杉木村[2]。

      2.1.2 開田飽肚。

      2.1.2.1 開田動因。林業(yè)是長線產品,可大土人最急迫的是吃飽肚子。僅憑人均4分薄田,很難擺脫挖蕨粑充饑的苦日子。1993年冬發(fā)動了劈山開田“戰(zhàn)役”。他們面對的現實是嚴酷的,山勢陡峭,地貌破碎,巖石裸露,土壤稀薄。許多鄉(xiāng)親在這猙獰的石旯旮前退縮,而一個78歲的老黨員李老格愚公移山改土造田的業(yè)績使大土人受到鼓舞[2]。李老格是個老黨員,他家人口多,責任田只有0.17 hm2,糧食根本不夠吃,原是河應組最窮的一家。他為了讓家人填飽肚子,就去造田,吃住在山上。從1982年到1993年10年時間造田6 666.7 m2,坡改梯后又造了1 333.3 m2,現在收入3 000 kg谷子,一年還賣1 500 kg糧食[2]。李老格的成功使大土人有了開山造田的信心和勁頭。村支兩委決定從造林款中擠出2萬元購置鋼釬、大錘、雷管、炸藥,啟動了造田工程。

      2.1.2.2 艱辛歷程。在這亂石嶙峋的山坳溝谷,到處閃動著大土人不屈的身影。男人掄大錘,女人掌鋼釬,老人砌石坎,小娃撮泥巴,風餐露宿,滴水穿石,其艱苦卓絕令人感慨[1]。由于這里盡是風化石加上山勢太陡,堡坎砌了又垮,垮了再砌。河應組大轉彎處一塊田,堡坎砌了9次才算穩(wěn)住。造田要肥泥,就在石糟裂隙中去摳,用木棍搭架子摳下去五六米,一簍簍地背上來。炸石平地、抬石砌坎、摳土平田,大土人每造一畝田要耗去一個冬春。

      2.1.2.3 甘露降臨。群眾性造田全面鋪開后,造田資金和物質短缺成為攔路虎。大土人把能賣的東西都換成了雷管炸藥,但仍是杯水車薪。村委主任潘偵和潘勝軍若干次跑到縣里求援,縣農經委終于派人到大土村考察,隨即下達坡改梯以工代賑指標。

      2.1.2.4 豐饒糧倉。在黨和政府的無償援助下,大土人造田質量提高,進度加快,僅用2年時間就完成坡改梯造新田31.3 hm2,總量超過原來的老田,全村見效,糧食產量翻了兩番。到1996年,僅僅6年時間,全村人均收入由200元增加到700元,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劈山造田的奇跡使大土人終于擁有了世代夢想的豐饒糧倉[1]。

      2.1.3 修路致富。

      2.1.3.1 筑路動因。大土昔日的貧困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交通閉塞的貧困。大土村山高地陡,沒有公路,通向外界的唯一道路是一條11 km長的崎嶇小路。生產生活物資全部依靠肩挑背馱,每逢雨雪紛飛,行人意外受傷者不計其數,也有不少危重病人在抬往山下醫(yī)治的途中咽氣。大土村支兩委知道,這公路不會從天而降,它只能在大土人浴血奮斗劈山填谷中開出來。綿延不斷的群山上,杉樹越長越高,一棵樹運出山就值300~400元,沒有公路,這“綠色富翁”只能是紙上談兵。1995年冬,縣農經委對坡改梯進行驗收并兌現了補助款。大土村得到了2.8萬元,除了償還欠債還剩1.5萬元,村支兩委毅然決定利用這1.5萬元啟動公路工程。

      2.1.3.2 四戰(zhàn)河應。在劈山筑路的艱辛歲月里,大土村能動的人都上了工地。男人們掛在懸崖上打眼放炮,婦女們挖邊坡平路基,老人小娃抬碎石挑泥巴,憑著這一腔熱血和簡陋工具,向這高峽深谷,頑石林莽發(fā)起挑戰(zhàn)。工程最艱巨的要數河應坡。公路要從這陡峭的邊坡下轉6個大彎,大土人戲稱為“六盤山”,這里形成了上下施工、立體作業(yè)的局面。邊坡挖了又塌,擋山墻砌上又垮。村委主任潘偵看見河應坡路段出現三砌三垮后,便仔細觀察琢磨,斷定是設計上有問題,于是果斷修改設計,重新組織突擊隊,采取彎道整治,終于拿下了這處險惡路段。

      2.1.3.3 古樹架橋。公路沿線,危崖對峙,溪流縱橫,需要架橋,可大土人窮得連買水泥的錢都沒有。他們就靠山吃山,砍來翻根與枯萎的百年古樹,并排鋪在河溝之上,再鋪上一層泥結碎石,憑著苗族人民的勤勞智慧架設了6座木頭橋和10個木頭涵洞[3]。

      2.1.3.4 群英解囊。大土村修路會戰(zhàn)剛剛打響2個月,就因資金缺乏而被迫停工。潘偵拿出家里僅有的1 500元,苗族老人潘志付也把兒女們孝敬他的1 500元養(yǎng)老錢捐了出來。鄉(xiāng)親們見狀,紛紛回家殺豬賣牛,眾志成城地把錢捐到了公路指揮部。

      2.1.3.5 敬畏故事。大土公路會戰(zhàn)最感人的要數103歲的苗族老人潘老生了。這位經歷了世紀風霜的老人,已經在造林、造田中耗盡心力,如今他又投身到艱巨的筑路工程中,鑿巖砌石,挖山填土,膠鞋磨破了就撒開赤腳跑。潘老生平生參加修筑過3條公路,卻從來沒有坐過和摸過汽車。1997年元月7日,長達11 km的大土公路竣工通車,第一輛汽車開進大土村。

      2.2 林農間作保過度 林農間作是一種結合林業(yè)與農業(yè)間作綜合利用土地的營林耕作方式。大土苗族的林農間作是在未成林造林地或幼林地上套種農作物,使生產多元化,實現以耕代撫。大土村支兩委為了促進人工幼林的快速生長和達到以短促中、以中養(yǎng)長,發(fā)動林農群眾廣泛開展林農間作營林模式。自1991年起,大土群眾在林業(y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根據不同林地區(qū)位分別種了辣椒、紅薯、旱稻、玉米、紅薯、黃豆、棉花等農作物,既促進了林木生長,又增加了禾物收獲。收獲的辣椒、黃豆可出售換錢,玉米、紅薯可喂豬,紅稗、旱稻可烤酒,棉花可紡紗織布。通過林農間作,大土村苗族徹底解決了油鹽、年豬、衣穿、吃糧的困難。潘偵家在幼林鋤撫階段,每年都能收紅稗500多kg,不僅鞏固了溫飽,還釀造了飄香整個苗嶺山寨的紅稗酒。

      2.3 林下經濟助收入 造林地上的林農間作是有時段性的,一般只能在造林后的前5年進行,5年后因林木逐漸郁閉就無法間作了,但林木的主伐期限是20年,關于中間15年的經濟,大土村支兩委又把目光投向了原始森林的林下經濟。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yōu)勢從事林下種植、養(yǎng)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yè)實現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循環(huán)相生、協(xié)調發(fā)展的生態(tài)經營模式。十年樹木是林業(yè)生產的基本特征,相對漫長的林木生產周期,對林業(yè)發(fā)展致富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而大土村有豐富的天然林資源,只有讓林地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進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及產業(yè)發(fā)展,在興林中富民,在富民中興林。2000年以來,大土村通過不斷發(fā)展林下經濟增加了經濟收入,從而保障了子女在校讀書的費用供給。大土發(fā)展林下經濟,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模式。

      2.3.1 林禽模式。在原生林下養(yǎng)殖土雞、洋鵝等家禽,樹木為家禽遮蔭,是家禽的天然“氧吧”,通風降溫,便于防疫,十分有利于家禽的生長,而放養(yǎng)的家禽吃草吃蟲不啃樹皮,糞便肥林地,與林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環(huán)鏈。大土農戶林地生產的禽產品市場好、價格高,屬于綠色無公害禽產品。

      2.3.2 林菜模式。大葉韭菜是月亮山苗家不可缺少的春夏青吃、秋冬腌吃的四季無化肥、無農藥清潔菜。2000年,為拓展林下經濟,大土村支兩委規(guī)定大土苗家每戶在原生林下或林緣溪邊上種植大葉韭菜面積不得底于666.7 m2,除滿足自食需求外,還可出售青苗或腌制出售。

      2.3.3 林花模式?,F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不僅僅滿足于吃,還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對環(huán)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花卉、園藝、苗木就派上了用場。蘭花系喜陰的高貴觀賞植物,2010年以來,大土村部分群眾投游客所好,從采賣野生蘭花向人工培植銷售方式轉變,開展了林下容器繁殖優(yōu)質蘭花的嘗試。

      2.3.4 林菌模式。香菌生性喜陰,林地內通風、涼爽,大土村原生林為人工種植香菌(菇)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在林中種植香菌可降低生產成本,簡化栽培程序,提高產量,為食用菌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生產空間。而2000年前,大土村的香菇均為野生,雖味美但肉薄產量極低。為了充分利用天然資源,大土村支兩委引進人工食用的香菇菌種發(fā)放給農戶,并開展一系列的技術培訓,讓農戶們在自家的天然原生林中的枯倒或枯立木上種植香菌。小傲組的農戶在老村委老主任麻金勝的引導下,在自家的馬尾松林中種植了茯苓菌,進而催生了馬尾松食用菌的生長。

      2.3.5 林筍模式。大土村五狼山一帶的闊葉公益林中,林下生長著茂密的方竹,每年農歷八九月間長出新筍,當地稱之“九月筍”。該竹筍鮮、甜、嫩,十分可口,但產量有限,數十年來僅是自產自銷,未形成市場。2005年大土村支兩委邀請林業(yè)專家破解產量低的原因。在林業(yè)專家的培訓與指導下,村支兩委組織村民對茂密無縫隙的方竹林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撫育性疏伐。經過伐出過熟性老年竹后,橋木林下的方竹筍遍地瘋長。

      2.4 鄉(xiāng)土扶貧作輔助 2012年黨的十八大閉幕后,大土村支兩委為了打好脫貧攻堅的掃尾戰(zhàn)斗,使全體村民共享改革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組織了在外工作的大土籍人士回鄉(xiāng)共商脫貧攻堅大計,針對一些智商低弱的農戶采取“五種四有三養(yǎng)”的鄉(xiāng)土扶貧工程。其中:“五種”是指導和幫助智商低弱農戶一年種1畝韭菜、1畝辣椒、1畝黃豆、1株苦瓜、1兜泥爬豆;“四有”是指導和幫助智商低弱農戶配有1個廚柜、1把塑料掃帚、1只垃圾存放桶、1把垃圾促鏟;“三養(yǎng)”是指導和幫助智商低弱農戶一年養(yǎng)1頭豬、養(yǎng)1畝田魚、養(yǎng)1窩土雞。每人包保3~5戶不等,包保人員每年每戶至少投入500元扶持資金,并適時督促指導和參加示范性勞動?!拔宸N”和“三養(yǎng)”從根本上解決了這部分貧困農戶平日的菜籃子與節(jié)日盛宴的佳肴需求,而“四有”則解決了碗筷存放與家庭及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清掃問題。大土村的鄉(xiāng)土扶貧模式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上發(fā)揮了顯著的輔助作用。

      3 大土村扶貧攻堅的顯赫成效

      3.1 綠色銀行金石開

      3.1.1 杉木主伐見效益。2012年以來,隨著大土村速生豐產杉木林進入成熟林主伐期,縣林業(yè)部門批準進行漸進性的塊狀主伐作業(yè),20年前的耕耘播綠開始了規(guī)模性收獲。自2012年以來,大土村年均主伐杉木2 000 m3,路邊平均交易銷售價1 200元/m3,縣城交貨達1 800元/m2,全村(185戶)年總收入達240萬元,戶均年杉木主伐收入為12 973元。

      3.1.2 林下經濟效益好。2000年以來,大土林下經濟實現了多元化,其中2014年戶均林下經濟收入達到了6 642元。林下經濟的主要收入構成如下。

      3.1.2.1 林下養(yǎng)殖收益。經過抽樣調查,2014年大土村戶均林下年養(yǎng)殖土雞120只,每只平均售價65元,戶均林下養(yǎng)雞產值達7 800元,除自食改善生活外,戶均年銷售收入達3 500元。

      3.1.2.2

      林下韭菜收益。據大土村統(tǒng)計,2014年大土戶均種植大葉韭菜2畝(1畝=666.7 m2),1畝自食,1畝出售。戶均銷售收入1 500元。其中,潘忠亮在烏溜溝種植10畝大葉韭菜,年出售青苗韭菜1 000 kg,腌制韭菜400 kg。青苗韭菜售價6元/kg,腌制韭菜每售價24元/kg,年實現林下韭菜銷售收入15 000元。

      3.1.2.3 林下蘭花收益。經走訪調查,2016年大土村戶均出售蘭花800元。其中,潘星員2016年出售林下蘭花900缽,平均每缽80元,扣除成本后,每缽純收入50元,全年純收入達45 000元。

      3.1.2.4

      林下香茵收益。據大土村統(tǒng)計,2014年大土寨年產香菌干貨近5 000 kg,售價60元/kg,年香菌總產值達300 000元,戶均產值1 622元。除去自用和饋贈親友外,全村戶均香菌銷售收入達865元。大土著名的千萬富翁潘忠成就是從收購本地香菌后轉手出售起家的。

      3.1.2.5 林下松菌收益。據麻金勝介紹,2014年大土村小傲組的馬尾松林幼林中,村民共采擷馬尾松鮮菌近1萬kg,當地收購價46元/kg,戶均產值達1.12萬元。除去自食和流失部分后,小傲組戶均銷售馬尾松菌收入達8 000余元。全村均攤后,戶均收入1 730元。

      3.1.2.6 林下竹筍收益。據大土村統(tǒng)計,2015年大土寨年產鮮筍8萬kg以上,戶均產值達3 000元,戶均銷售收入2 000元,全村戶均銷售收入1 297元。其中,大土村勞動模范龍貴雄當年就以3.0~3.6元/kg的路邊交易價收購了方竹筍2.5萬kg,后以5元/kg的售價轉手賣給了荔波縣昌輝食業(yè)有限責任公司。龍貴雄除去中間損耗和簡易處置成本費后,2015年從中盈利7萬元左右。

      3.2 美麗鄉(xiāng)村大建設

      3.2.1 苗家別墅林立。大土的吊腳樓,戶挨戶、屋處屋,擁擠不堪,不僅火災隱患大,且人畜混座極不衛(wèi)生。2013年冬,為了改變家鄉(xiāng)的村容寨貌,大土村支兩委決定進行新農村建設賞試,征求意見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土群眾的積極響應和支持。村支書立馬進縣城去請住建局入村進行村居改造規(guī)劃。2014年底大土村居改造規(guī)劃設計成果出爐,2015年春苗民們就爭先恐后地投入了撤舊房建新房的攻堅大戰(zhàn)。僅大土村民小組群眾就主動拆出舊房68棟、無償讓田讓地1.3 hm2,籌措建房資金高達4 300萬余元。其中向農商行代款800萬元(戶均8萬元),大土水庫占地賠償款360萬元,財政補貼外裝修900萬元(戶均9萬元),農戶自籌資金2 240萬元(戶均22.4萬元)。如今,大土苗寨家家戶戶建起了三四層亮麗的小洋樓住宅,戶均住宅面積達280 m2?!八脑谵r家·美麗鄉(xiāng)村”的小康寨建設喚醒了“大土脊梁”的新魅力。

      3.2.2 基礎設施完善。大土村支兩委為促進大土獨特的生態(tài)優(yōu)勢和苗族特色文化盡快轉化為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優(yōu)勢,緊緊抓住小康寨建設的有利契機,主動作為、協(xié)調推進、整合項目資源,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著力打造旅游、休閑、度假、養(yǎng)生為一體的高山流水苗寨。

      “大土苗寨一個月撤除68棟房屋”的消息引起中共荔波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極大關注,縣四家班子領導親臨目睹后,即將大土苗寨列為荔波縣建設“四在農家·美麗鄉(xiāng)村”小康寨的試點,先后投入一事一議美麗鄉(xiāng)村“示范村寨”項目資金210萬元,“四在農家·美麗鄉(xiāng)村”小康寨項目資金169.23萬元,主要用于寨內戶外道路硬化和“五化八工程”基礎實施建設,分別修建了“苗王”廣場(兼停車場)、苗族文化演藝場(蘆笙廣場)、苗王長桌宴、書畫文化長廊、觀景閣樓、風雨橋、迎賓門、河提治理、怡情休閑步道、石板商業(yè)步道等。

      3.2.3 博物展館落成?!巴靡娚?,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標志。大土村支兩委為拓展鄉(xiāng)村文明建設內涵,傳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留住鄉(xiāng)愁記憶,結合農村基層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按照鄉(xiāng)村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決定建設一棟具有苗族風格的鄉(xiāng)村歷史文化展館——大土村民族博物館,使其與歷史文化墻和書畫文化長廊形成傳統(tǒng)文化展現的對應。村支兩委及時把建設大土村民族博物館的初步設想向相關部門匯報。由于大土人的執(zhí)著,其設想很快得到了縣民族宗教事務局與縣財政的認同??h民宗局認為:大土村是荔波縣的一個純苗族行政村,地處月亮山腹地,建設一個村級民族博物館可以挖掘、搶救、保護當地歷史文物、文化資源,真實、客觀地反映苗族村落發(fā)展的歷史風貌,推進文化傳承,展示發(fā)展變化,彰顯鄉(xiāng)村特色,打造歷史文化展示品牌。2015年遂立項撥款30萬元,縣財政補助15萬元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積213 m2的、具有苗族建筑風格的、三層全木穿斗的民族歷史文化博物館。博物館的主要結構功能為序廳、農耕文化、歷史沿革與發(fā)展、重大事件與人物、風土人情(非遺)、民漢古籍文獻、紅色(抗戰(zhàn))文化、十八大以來的建設成就、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等。2016年底建成后,現已全部面向群眾及游客免費開放,成為展示月亮山苗族鄉(xiāng)村(社區(qū))文化的重要平臺和提升青少年倫理道德素質的重要陣地。

      3.3 全域旅游來鞏固

      3.3.1 打造品牌景區(qū)。

      3.3.1.1 開發(fā)自然景觀。大土村森林郁閉,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生態(tài)良好,為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自然環(huán)境、林下資源,發(fā)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康復療養(yǎng)等森林旅游提供了條件。 為了讓大土村莊真正美起來、農民真正富起來,大土村充分利用大土天池、原始森林等山、水、林以及人文景觀等資源優(yōu)勢,借力“四在農家·美麗鄉(xiāng)村”小康寨建設,結合月亮山3年扶貧決戰(zhàn)行動計劃和全域旅游發(fā)展,以“高山流水苗寨——中國蘆笙舞藝術之鄉(xiāng)” 高標準定位,按照苗族風情不變、村寨風貌不變,高規(guī)格規(guī)劃、高規(guī)模建設原則,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示范寨”和“小康寨”項目資金的支撐下,整合住建、扶貧、水利、林業(yè)、農工等相關部門資金及群眾投入資金,修建了苗家農莊、苗寨觀光步道、苗山露宿營地等,發(fā)展苗家中草藥種植基地、高山清水田魚等特色種養(yǎng)產業(yè)和休閑度假觀光、“農家樂”、苗族手工藝品等鄉(xiāng)村旅游產業(yè)。2016年首次接待了韓國旅行團隊,2017年陽春又迎來了荔波首屆“中國·月亮山森林氧吧徒步露營節(jié)”活動。特別是2017年3月,來自全國各地的2 700名“驢友”和攝影愛好者們云集大土,開展“重走紅軍路,徒步月亮山”體驗生活。游客們對大土苗家人的純樸好客與勝過世外桃源的如畫美景,無不心潮澎湃,興奮極致,流連忘返。故有人詩云:“重走厚重紅軍路,翻越雄偉月亮山,原始森林除肺垢,怡景苗鄉(xiāng)留遠客!”

      3.3.1.2 挖掘紅色文化。1930年4月10日,紅七軍兩支縱隊分別由黎明關和何家寨進入荔波縣境,16日兩縱隊在洞塘板寨勝利會師后,經過短暫休整,決定翻越大苗山——月亮山攻打古州補充給養(yǎng),27日從荔波縣佳榮的坤地、威巖分成兩個縱隊向榕江進發(fā),大土苗家人分別給兩縱隊帶路,分獲紅七軍贈送物品,成為紅色文物史籍。其中一支從坤地坡腳經甲料、小傲前往從江縣的長牛方向,前站工兵在王家溝鑿巖修路,殿后部隊27日夜宿大土村小傲與加勉鄉(xiāng)廖家坡交界處的王家溝。次日天明,1名姓蘭的紅軍戰(zhàn)士因舊傷復發(fā)而滯留修養(yǎng),大土苗民梁老養(yǎng)用草藥對其醫(yī)治無效,于是月30日凌晨在王家溝犧牲,大土苗民將其葬于王家溝去往廖家坡的小道路旁[3]。86年過去,大土苗族在實現同步小康之余,群眾多次向大土村支兩委建議:“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共產黨,今天苗鄉(xiāng)發(fā)展了,苗民富裕了,應該給86年前為共產黨打天下的、為窮苦人翻身而參加土地革命斗爭的、犧牲于月亮山東南麓的紅七軍蘭戰(zhàn)士立塊墓碑,讓其永垂青史,蔭翳苗鄉(xiāng)!”為了順應廣大苗族群眾的呼聲,由全國勞動模范、中共大土黨支部書記龍貴雄同志牽頭,大土村群眾自發(fā)性集資數千元,擇吉日于2017年3月19日在王家溝殺豬宰羊,為這名犧牲于苗鄉(xiāng)的紅七軍蘭戰(zhàn)士掃墓立碑,讓其含笑九泉,名垂青史。小傲王家溝的紅軍鑿巖遺跡與紅七軍蘭戰(zhàn)士的墳塋是紅七軍翻越大苗山攻打古州的歷史見證,更是大土旅游的紅色景觀資源。

      3.3.1.3 開發(fā)神石廟宇。苗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對神靈敬畏、非常崇拜和善待大自然的習俗。地處月亮山東南麓的大土苗族亦是如此,他們祈求自然界不要降臨災難,保佑他們平安,在人們的思想意識里總是有一條看不見、摸不著的神靈聯(lián)系,并通過虔誠的宗教祭祀儀式對與人們生產、生活相關的山、水、石、樹等自然物加以膜拜[4]。作為原始宗教之一的神石崇拜,也自然成為一種神秘性的文化旅游資源。為了挖掘宗教文化旅游潛力,大土苗族依托當地一顆自然生長的活態(tài)苗王石——神石,民間自愿集資6萬元修建了1座占地100 m2的神石廟(也稱苗王廟),以滿足當地人與佛陀者的祈禱、鬯談及許愿。

      3.3.1.4 展示民族風情。①民間俗規(guī)。大土苗族自古就有崇尚禮儀與孝道的傳統(tǒng)美德,有著嚴格的做人、做事的規(guī)定。以誠相待、尊老愛幼、扶弱濟困、互敬互愛、熱情好客、和睦相處等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直沿襲至今,體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例如村寨環(huán)境衛(wèi)生,除各家各戶進行自我清掃保潔外,每天輪流安排1戶進行村寨環(huán)境打掃,村寨制作有衛(wèi)生值日流動牌,制定有值日順序,誰持牌誰值日,戶戶相傳,從不推脫。再如:大土苗族有一套嚴格的社會管理議榔制度,制定有“三個一斤”等村規(guī)民約,并由族長、寨老、苗王等進行相應的管理,族有這些村規(guī)民約口口相傳,凡違反規(guī)定的,視其情節(jié)大小和造成的影響,層層進行調解處置,嚴格按照規(guī)定進行處理,族內不能解決的交由寨老處置,寨老不能解決的最后由苗王裁定,幾乎所有的矛盾糾紛均能在苗族內部很好地協(xié)商解決。從解放以來,大土村沒有一起刑事案件,連治安案件都沒有發(fā)生過,真正實現了村寨和諧,鄰里和睦,家庭幸福。②民族節(jié)日。大土苗族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開秧節(jié)、谷兜節(jié)、禾倉節(jié)、吃新節(jié)、古臧節(jié)5個節(jié)日,其節(jié)日歷史悠久,源于苗族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以及神秘古樸的農耕文化,是苗族人民為歌頌忠貞的愛情、祭奠祖先以及崇尚自然而舉行的一年一度的隆重紀念活動。開秧節(jié)、古臧節(jié)則場面宏大,氣勢磅礴,多時有上萬人?;顒又卸家堤J笙、踩歌堂、唱苗歌、敲銅鼓,殺豬宰牛祭祀祖先?;顒悠陂g,男女老少“花衣映月夜笙歌,蘆笙悠揚舞不休”,通宵達旦,體現了大土苗族傳統(tǒng)、古樸、原生態(tài)的特點,表達了苗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3.2 開展民宿接待。

      3.3.2.1 鄉(xiāng)村民宿。大土民族村寨地處月亮山深處,地理位置特殊,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綠色環(huán)保的農產品豐富,是喧囂城市人旅居的向往之地。為讓游客玩得開心、吃得放心、睡得安心,大土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打造了一條專門從事旅游接待的商業(yè)石板街,并由貴州大學培訓了50余名農家廚師,對外開放的民宿床鋪已逾100間。

      3.3.2.2 舌尖特色。大土村地處高山峽谷,舌尖小菜均以山珍美味為特色。一是有四委替補的蕨菜、竹筍、山藥、野香菌等自然生長的野菜;二是有自給自足的韭菜、稻花魚、林下雞、山麻鴨、放養(yǎng)香豬、放養(yǎng)黃牛等農特產品。因此,大土苗家的接待飲食以原生態(tài)為主線,以新鮮、酸辣、香醇為品牌,如山竹筍、野香菌、韭菜、酸魚、酸肉以及牛癟鹽飦、山椒牛肉等,口感好,食后回味無窮,讓人找到返璞歸真的感覺。

      3.4 踏步小康笑顏開

      3.4.1 經濟收入相對高。

      3.4.1.1 收入水平。荔波縣人大2014年11月開展的《樟江河流域綜合調研》入戶抽樣采集的資料數據表明,2013年大土村農民人均年經濟純收入為9 672.22元(表1)。其中:農業(yè)現金人均收入74.08元,林業(yè)現金人均收入3 175.92元,畜禽現金人均收入1 666.67元,勞務現金人均收入2 629.63元,經商現金人均收入1 481.48元,其他現金人均收入644.44元。與樟江上游相鄰村橫向對比,其收入也是相對較高的,如表1所示。

      3.4.1.2 支出水平。《荔波縣樟江河流域綜合調研》成果材料顯示,2013年大土村農民人均年資金支出為3 657.41元。其中生產支出607.41元;衣食支出638.89元;教育支出212.96元;醫(yī)療支出281.48元;旅游支出370.37元,人情支出592.59元,建房支出407.41元,購車支出435.19元,家電支出6 000元。開支與佳榮鎮(zhèn)境內樟江上游的鄰村橫向對比,支出相對較少,如表2所示。

      3.4.1.3 儲蓄水平?!独蟛h樟江河流域綜合調研》資料顯示,2013年度,大土村平均人

      均收入9 672元,總支出額為3 657元,結余6 015元,結余率高達62.19%,是佳榮鎮(zhèn)樟江河流域調查統(tǒng)計對象中最高的村(表3)。同時,根據荔波農商行佳榮信用社提供的《2013年度存款余額統(tǒng)計》資料表明,大土村是佳榮鎮(zhèn)境內調查統(tǒng)計對象中存款余額最高的村社。由于大土村的信貸償還準時,誠信度高,現大土村民在荔波縣境內所有金融銀行貸款,凡貸款額度在10萬元以下的均無須抵押物和擔保人。

      (2)苗王自我處罰。1990年,大土村是林業(yè)部“水維速生豐產杉木林基地建設”的重點區(qū)域之一。潘忠明是大土村民小組時任組長,也是新苗王的培養(yǎng)對象。為了鞏固造林成果,使種植的杉樹早日成林。1991年初春,他與組里的時任會計龍貴雄商議,制定了嚴密的《組規(guī)民約》。規(guī)定:“不準牛羊進入造林地,如有違返,殺一頭豬,拿50斤米,50斤酒請全寨人吃一餐,并按損毀情況如數賠償。賠償標準為:當年定植的幼苗,每損害1株賠款2.5元;2年生苗,每損害1株,賠款5元;3年生苗,每損害1株,賠款10元。”[3]《組規(guī)民約》經全組農戶代表會議審議通過,從次日起執(zhí)行。第2天清早,潘忠明在割草返家的途中,發(fā)現有一頭水牛在新造林地上打轉,他把草放下前去察看,竟是自家放的牛。他小心翼翼地將牛趕出造林地,并查實苗木有無損毀。隨后他就通知各戶代表召開緊急會議,說是昨晚制定的《組規(guī)民約》有人觸犯了,要及時予以處罰。大伙到位后,他讓2個青年人協(xié)助他去圈里捉豬,當場就把自家的肥豬宰殺了。大伙們覺得詫異,潘忠明才告訴群眾說:今早我家牛進入新造林地,觸犯了昨天制定的《組規(guī)民約》,現在按照規(guī)定殺豬請寨人吃飯喝酒,望大家引以為誡,不要有人再犯。潘明忠自罰后,大土村將這個組規(guī)升格為村規(guī),再也沒有人畜破壞造林地。潘忠明已因忠厚正直、懲罰嚴明而成為月亮山東南麓苗王的繼任者。事后,潘忠明告訴訪者說:議榔之約,定而必嚴,違而不懲,難以禁百。

      (3)組長屈尊茅屋。麻金勝是時任大土村小敖組的組長,1990年秋收后,因婚育子,加之兄弟姊妹多,居住擁擠,就決定另立屋宅。在寨鄰老幼的幫助下,立起了3間瓦房的木架,才架好脊檁,定好椽子、苫背,正準備到8 km以外的水維去購瓦來蓋房時,分管林業(yè)的鄉(xiāng)長來到他家。分管鄉(xiāng)長在他家住了3天,把小敖組的造林任務和山頭地塊逐一指點給他。小敖組有農戶35戶,而造林任務達200余hm2,分3年實施,任務非常繁重。麻金勝接到上級安排的造林任務后,為了不延誤造林整地時節(jié),認為造林任務重,房子可以待造林完成后再加瓦,他一家四口在這座茅草屋中一住就是兩年半。在這兩年半中,組上有一位七旬喪偶的五保戶老人,因全組都投入造林,無人照管護理她。為了既能使老人安度晚年,又不影響造林進度,麻金勝夫婦倆把這位五保戶老人接到屋里一同吃住。在他的組織下,僅用2年時間,就高標準地完成了該組3年的造林任務。舉家居住茅草屋近3年、贍養(yǎng)孤寡老人3年的感人事跡也在苗嶺山區(qū)中廣為傳唱。

      4.4.2 新農村建設中的典型事例。

      4.4.2.1 孤寡老人贊成。大土83歲的孤寡老人劉姥姥得知大土村要開展新農村建設后,率先舉手同意無償讓出自己的稻田作為民族文化廣場建設,其他農戶隨即效仿響應捐地。當記者采訪時,她說:改革開放后,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來,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種田不僅不用交糧,反而領種糧補貼,老人領養(yǎng)老金,困難的領低保,農村合作醫(yī)療讓每位村民看病都沒有了后顧之憂,黨和國家為人民做了那么多事情,人民也應該為黨的建設事業(yè)出一份力。

      4.4.2.2 打工夫婦支持。龍金成夫婦常年在外打工,前2年回來在河邊起了一棟小平房,剛剛入住不久。2014年,大土村規(guī)劃建設需要拆掉他們的小平房修建民族文化長廊,村干部正在琢磨如何去動員他們,他們卻主動要求拆,唯一的條件就是另外劃一宗地給他們起房子。他們對村干部說:小康寨建設是為了把大土寨子建設得更好、更漂亮,房子拆了可以再起,寨子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4.4.2.3 中共黨員帶頭。老黨員潘勝忠、老支書潘忠誠、小學教師潘志誠等不僅主動拆掉了自己常年在大土橋頭經營副食的小門面,還帶頭成立黨員協(xié)調組,負責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占地、拆房協(xié)調工作。他們白天在建設工地參加勞動,晚上入組入戶征求群眾意見,做群眾思想工作。在他們的感召下,群眾主動拆房、讓田讓地,20余名在外打工的群眾陸續(xù)返回家鄉(xiāng)參與建設。

      4.4.2.4 建黨員突擊隊。大土村美麗鄉(xiāng)打造是大土村有史以來的一次大規(guī)模建設,時間緊、任務重,面對部分無勞力的困難戶施工進度緩慢,黨員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大土村黨支部為充分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建了由20余名黨員組成的“黨員突擊隊”,幫助困難農戶拆房子、下基腳。在“黨員突擊隊”的帶動和黨員協(xié)調組的協(xié)調下,經濟能力強的農戶就請施工隊施工,經濟能力弱的群眾3~5戶為一個互助組,把分散的勞力集中起來,一戶幫一戶,一起砌堡坎、一起鋪碎石、一起拌砂漿、一起搬水泥,整個山寨呈現出一派黨群團結互助的和諧景象。

      參考文獻

      [1] 貴州省苗學會.苗族農村改革與發(fā)展[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533-534.

      [2] 荔波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荔波苗族[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57-58.

      [3] 江興龍.荔波苗學通考[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548,582-585,618.

      [4] 江興龍,吳正彪,張明珍,等.大土苗族自然崇拜的生態(tài)效應與文化內涵初探[J].絲稠之路,2009(8):46-48.

      [5] 黃海.瑤山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4.

      [6]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20.

      猜你喜歡
      荔波
      A New Species of Odorous Frog Genus Odorrana (Anura,Ranidae) from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China
      荔波縣委常委會研究部署離退休干部黨建工作
      晚晴(2021年12期)2021-01-10 19:03:04
      美麗的荔波
      荔波國際兒童動漫節(jié)
      大眾科學(2017年11期)2018-01-11 13:15:00
      荔波——別樣的美
      夜郎文學(2017年2期)2017-09-26 06:29:38
      梅花香自荔波來
      西南最大的冰雪主題樂園 荔波冰雪水世界樂園
      荔波縣委離退局干部職工參加全縣植樹活動
      晚晴(2016年3期)2016-05-30 20:40:40
      荔波縣委離退局傳達學習州紀委文件精神
      晚晴(2016年5期)2016-05-14 08:01:10
      荔波三荔水庫庫區(qū)右岸巖溶滲漏分析
      枞阳县| 佛山市| 余江县| 乌苏市| 邯郸县| 永兴县| 涞水县| 内江市| 东平县| 且末县| 颍上县| 张家川| 高青县| 宁南县| 靖州| 昔阳县| 新乡县| 松潘县| 阿图什市| 伊金霍洛旗| 黄冈市| 开阳县| 洛隆县| 陇南市| 若羌县| 常山县| 胶州市| 万州区| 德钦县| 育儿| 沙河市| 葫芦岛市| 新安县| 德安县| 金华市| 霍林郭勒市| 万州区| 大化| 金湖县| 平定县| 屏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