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酷酷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所謂文物,其實就是人類行為的“化石”,而陳列這些“化石”的地方就是博物館。
夏天的博物館特別寧靜。讓自己隨著文物作片刻的時光穿越,欣賞展品帶來的美感,了解歷史、文化。此刻的自己,也分外優(yōu)雅。
今年,“現(xiàn)代建筑最后的大師”貝聿銘先生一百歲了。這期介紹的南京六朝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都是貝氏建筑,以向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建筑家致敬。六朝博物館內(nèi)有保留的考古挖掘現(xiàn)場,是從漢代開始直至明代的地層;蘇州博物館則集建筑之美和江南古雅之趣。如此藝術、歷史和建筑合為一體的兩座博物館,非常具備觀賞價值。
在博物館,你可以深深體會到:安靜,是有力量的。暑假到了,博物館是一個清涼又長知識的好去處,帶著孩子去博物館吧。
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
今年是貝聿銘老先生的百歲壽辰。作為中國舊時代的貴族,也是西方的名流,他被稱為現(xiàn)代建筑最后的大師。貝氏家族淵源之深厚,曾被形容成“神秘”“可怕”,其間種種湮沒在舊時光里的傳奇,多得無可考。而我所能想到的是,由貝聿銘之子貝建中領銜的貝氏資深設計團隊擔綱設計的貝氏光庭——南京六朝博物館。
六朝博物館被稱為“國內(nèi)最小清新博物館”。用“小清新”替代了“厚重、沉穩(wěn)、典雅”來形容博物館,可想這家展館的與眾不同。展品多而不亂,整體布局合理,是清爽型的,全無傳統(tǒng)博物館的擁擠逼仄。她以史上最完整的六朝文物為載體,與我們一起感受神采飛揚的六朝藝術之神韻、之虛靜、之風骨、之意象。
南京被稱為“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是和有著六朝的歷史分不開的。金陵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而金陵文化包括秦淮文化和六朝文化。
公元三到六世紀,歷史上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在南京建都?!八氖嗟廴偾?,功名事跡隨東流?!绷俣嗄?,共傳四十帝。如此頻繁地換帝,也是因軍閥割據(jù),群雄混戰(zhàn)。
其中三國雖然不過百余年,卻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群雄間的勢力此消彼長,將帥謀士的運籌帷幄,都使得那段時期充滿了戲劇性。孫權憑籍父兄之基業(yè),建立了東吳政權,定都于南京,這是南京第一次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都城,屬于草創(chuàng)。但后來有了史上第一次的“衣冠南渡”,就是西晉末的晉元帝為避戰(zhàn)亂,帶領北方大族和士民渡江,建立了東晉,定都建康(南京),于是規(guī)模、布局、功能等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晉室的南渡和北人的到來,也讓因戰(zhàn)亂瀕臨毀滅的漢文化在南京得到了傳承并弘揚。到了南朝中期,都城南京已經(jīng)成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
二十一世紀初,南京發(fā)現(xiàn)了遺失千年的六朝都城遺址,舉世震驚。六朝博物館是中國目前展示六朝文物和文化最全面的遺址博物館,負一層即考古現(xiàn)場的場景再現(xiàn),還原了六朝時期的城廓地貌和出土文物。
我第一次去是2014年初秋,那時剛開館不久。南京古稱“石頭城”,展廳中是一條主通道貫穿全場,仿佛綿延的長江。史料展體如巨大的石塊錯落分立在兩側,好似大浪淘沙沉淀下的六朝精華。拱門,曲徑,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做成了許多條幅懸于翠竹之間。把園林景觀帶到了博物館的展廳,也只有祖上是蘇州望族的貝氏才會有這樣的設計異想。對于一個有著傳統(tǒng)觀念的女子,初看到這些是相當震撼的。彼時室內(nèi)清涼安靜,耳邊響著古琴曲,領略魏晉遺風,恍若隔世。
六朝出土的陶俑都是恬然沉靜,這樣的神韻折射出當時的人心安良。六朝的瓷器以青色為時尚,故稱青瓷,品味格調(diào)很高。漫步六朝博物館,從建筑構件、墓志、石刻、書畫、出土的器具陳設、衣冠服飾,到史學家介紹的社會生活、交通出行,可想象當時自給自足、其樂融融的莊園生活場景。這些“物”,令我對那時候的“人”,愈發(fā)心馳神往。
六朝過后,多少人在石頭城登高懷古,對歷代榮辱喟嘆感傷,足見六朝是一個劍與火的時代;與此相悖的是,同時也是一個詩與酒的時代。想想三百多年有四十人稱帝,可算亂世,亂世出英雄,確實涌現(xiàn)了后者不可追的一大批能臣良將。不可思議的是,還有諾多的書法家文學家思想家。正因為太多的戰(zhàn)亂和離愁,讓他們感覺到生命的無常和短暫,更加率性超脫,追求活著的精神曠達。其間玄學盛行,佛道并興,意識形態(tài)空前活躍。人們崇尚自然,注重思辨,形成了超然自得的“魏晉風度”。美學家宗白華說過:“六朝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也是最富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六朝名士最多,也是中國文人心中的偶像。想想現(xiàn)代,沒有名士,只有名人,風流也被男女緋聞取代。古代名士投身于自然,“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田園詩第一人就是東晉的陶淵明;山水詩的開創(chuàng)是東晉到南朝的謝靈運。現(xiàn)代名人則轉旋在塵世名利場,有的是金錢、地位。謀錢謀權日久,其心復雜深情亦少。
在我,與其說喜歡六朝文化,不若說喜歡的是六朝的人。今兒藉由介紹六朝博物館,來談談六朝人物,正是遂了心意。如今的人,缺少的是一份自由曠達,生怕有差池,生怕有后患,處處圓融,小心謹慎,所以不勝向往古士遺風。六朝的名士,你根本不知道他們長什么樣,但一個個都很有識辯度,各具特色。那是一種叫“個性”的東西。譬如談起王氏父子三人,王羲之,想到的不僅是《蘭亭集序》,更是任性的“東床快婿”;王徽之,好一個“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雪夜訪戴;王獻之,長得太好看了,“風流蘊藉,乃一時之冠”,被公主看上了,不忍休妻,寧可自殘雙腳。
談起顏值,六朝的美男子特別多。古代美男子的標準就是從六朝時起的:身材高挑(一般都說身長八尺),皮膚白皙,著裝寬袍大袖,輕裘緩帶,這樣看起來才夠玉樹臨風。曾有人去王家拜訪太尉王衍,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導在座;在另個屋子,又見到王詡和王澄。出來后,說:“今日太尉府一行,觸目所見,無不是琳瑯美玉”,這就是成語“琳瑯滿目”的由來。
我發(fā)現(xiàn)古人形容美男子基本都是三個字“美姿儀”。以前讀隋史,楊廣的祖父楊忠:美姿儀;楊廣的外公獨孤信:美姿儀;楊廣:美姿儀。六朝人物美姿儀的就更多了:孫策、周瑜、嵇康、王衍、衛(wèi)玠……
孫策少年英雄,人稱“小霸王”,是三國創(chuàng)業(yè)者中最年輕的,曹操都慨嘆“難與爭鋒”。之后孫權接管了江東的班子,卻沒有像其兄一樣開疆拓土。自詡有父親魂佑江東,有公瑾智定天下的孫策,去世時不過二十六歲。如在世,前途不可限量。孫策和周瑜都屬于外表儒雅,內(nèi)心剛強。周瑜,《三國志》里用“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贊他。“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周瑜是大軍事家,卻不以才能自傲,雅量高致,謙禮忠君無人能比。連蘇軾都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p>
三國時男人還蓄須,關羽就是著名的美髯公。到了南北朝時期,就傾向陰柔之美了。陰柔之美最典型的代表是衛(wèi)玠。他的五官像美玉雕琢的,有“衛(wèi)璧人”之譽。他的舅舅王濟也是個美男子,但每每跟衛(wèi)玠在一起時,都會自慚形穢。如此自帶光環(huán)的衛(wèi)玠絕對不是傻白甜的花樣美男,他的玄學造詣很高,善清談。當時思辨成為時代潮流,衛(wèi)玠就是著名的辯論高手。有次剛剛渡江南下,拜訪大將軍王敦,因為夜間交談,王敦召請謝鯤來作陪。謝鯤就是謝安的伯父,衛(wèi)玠一看到謝鯤,十分喜歡他,簡直就不管不睬王敦,和謝鯤通宵達旦玄談,王敦整夜沒有參辯的機會。衛(wèi)玠身體向來瘦弱,那夜過后,竟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這是用生命在追求精神上的愉悅??!
嵇康是那時期美男子中最具有陽剛之氣的,也是六朝人物中我最喜歡的一個人。《晉書·嵇康傳》說他:“龍章鳳姿,天質(zhì)自然?!憋档膬鹤邮莻€帥哥,有人看到后,對王戎說:“這小伙子漂亮脫俗,真是鶴立雞群”,王戎說:“那你是沒見過他父親?!?/p>
青在古代當黑講。我們??吹降脑~兒“垂青”“青眼有加”“青睞”,就是指用黑色的眼珠看著你,是對人最大的尊重和禮節(jié)。要是藐視對方,就用眼睛的余光(俗稱眼白)斜視。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眼睛就能夠顯出青眼與白眼兩種神態(tài)。他遇見信奉禮教的庸俗士人,便用白眼對待。阮籍的母親過世,嵇喜前來吊喪,阮籍翻出白眼對待他,他極不高興地回了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得知此事后,便帶著酒,攜著琴,前去拜訪阮籍,阮籍非常高興,因此顯出青眼。真是太有意思了!
嵇康得阮籍如此青眼有加,蓋因他們是一類人。嵇康的好友山濤(字巨源)舉薦嵇康做官,他非但不領情,還寫下了那篇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這封絕交書寫得一點都不客氣,恨好友并不了解自己的志趣,也直言不喜歡他的圓滑。嵇康說自己“性格直爽,心胸狹窄,對很多事情不能忍受”。所謂的精神潔癖,是包括道德潔癖的。
嵇康絕不靠攏司馬政權,最后因反朝廷罪,在東市將要被處死,他神色不變,索討古琴來彈奏,彈的是一曲《廣陵散》。完畢,嵇康說:“袁準曾經(jīng)請求學習這首曲子,我十分吝嗇,不肯傳授給他。從此以后,《廣陵散》就成了絕響了?!碑敃r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求以嵇康為老師,想用這種方法來救嵇康,這反而讓文王司馬昭很害怕,嵇康的影響力太大了啊!自然更不敢留。嵇康刑前風采瀟瀟彈琴的從容意態(tài)也成了千古絕像。
六朝人物如此可愛,數(shù)不勝數(shù)。魏晉以后,規(guī)矩長存,中國名士們再也不敢狂歌縱酒,散發(fā)于山阿,白眼向權貴。
如今,六朝博物館如一位洞悉滄桑興廢的老人,在見證了三百多年的歷史風云變幻后,向我循循講述。
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
君到姑蘇見
初陽
想了解蘇州,看蘇博;想了解貝聿銘,我覺著,還是看蘇博。人說“富不過三代”,可貝氏已經(jīng)富了N代,這樣傳奇家族的后代絕不是凡人??催^蘇博,你才明白貝先生那種骨子里蘇州遺老貴族具備的有錢有閑之外,更重要的:有品;看過蘇博,才理解什么叫學貫中西,匠心獨運;才懂了黑格爾說的“建筑是凝固的音符”;才知道什么叫靜穆與活潑、古典與和現(xiàn)代的會通。
蘇州博物館是大師的收山之作。該館有兩個鄰居,一個是貝聿銘童年生活過的獅子園,另一個是江南園林的總代表拙政園。蘇州是貝家的根基所在地,蘇州的草木無疑對他一生的設計靈感都有影響。故鄉(xiāng)是起點,又是終點。他將傳統(tǒng)的東方美學結合自己畢生所學以及對家鄉(xiāng)的情感都融匯到這部作品里了。貝聿銘自己都說,蘇州博物館是他的一部“自傳”。
蘇州博物館兼融古今、中西,說是最美的當代建筑,一點不為過。館址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王府遺址。整體色調(diào)不是單純的黑白,而是蘇白、青藍、墨綠。這是典型的蘇州顏色:蘇州的墻是白的,蘇州的瓦是青的,蘇州的草木流水是綠的。建筑為殿堂狀;貝氏特有的幾何圖形替代了規(guī)規(guī)矩矩的方盒子;梁坊滿飾蘇式彩繪,院內(nèi)遍植翠竹。大堂、走廊、庭院的墻壁窗戶都沿用了蘇州園林的框景,遠處的景色在墻上就形成一幅流動的風景畫。行人先從窗戶看了風景,再移步置身風景,是一種先看畫再入畫的奇妙感受。
我去的兩次都是晴朗的日子,有幸看到陽光透過屋頂?shù)慕饘侔偃~照入室內(nèi),在墻面和地上形成了會隨著時間推移發(fā)生變化的光影圖案。這是最典型的貝氏光庭。蘇博的風格既保持著古典園林的清雅,又具備了現(xiàn)代建筑的簡潔、明快。我覺得她精細到每一縷光影、每一植物都傾注了心思,都恰到好處,都意蘊綿長。她是靜的,又是動的,這種視覺之美讓人清涼,讓人安靜,讓人感覺美好。
在蘇州博物館,還有一個驚艷的體驗:用云觀博看展。云觀博是國內(nèi)首款基于AR技術打造的博物館導覽app,下載后在應用里對著展品呈拍攝狀態(tài)時,手機里的圖片同步到文字說明以及語音介紹,等于隨身帶個講解員。云觀博打破了傳統(tǒng)的靜態(tài)觀賞,還可以通過3D技術把玩文物,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蘇州的文化底蘊,加上世界級的名家打造,還有當今最先進的電子導覽技術,都將蘇州博物館推上了完美的境界。
蘇州人愛吃甜,是有原因的,古時蔗糖是很俏的食品,有錢都難買,而蘇州盛產(chǎn)蔗糖;蘇州的糕團品種多品相美,其他沒有哪個地方比得上。蘇州大戶富可敵國,格調(diào)高雅不遜于皇族。北方的園林是以頤和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而江南園林就是以蘇州拙政園為首的私人園林。蘇州園林的主人,給我的印象就是:有錢,但絕不是土豪,該叫雅豪。
雅豪們有錢、考究、會玩。這一點如何知曉?逛博物館呀,文物會說話。蘇博展出的金簪、玉佩、刺繡、瓷器、茶具、鼻煙壺、扳指、蟈蟈籠……無不窮奢極侈。一直認為,一件物品的價值,除了材質(zhì)的名貴,更緊要的應該是它的做工。蘇州出土的文物,那份精巧,是富家優(yōu)雅生活和民間巧匠良工的集中體現(xiàn)。可以想見物品主人的風神儀容,以及他們鐘鳴鼎食,焚香彈琴,對弈品茗,斗蟲聽鳥的閑情偶寄。
不過,蘇博最珍貴的館藏是明末清初各流派的山水。蘇州博物館庭院內(nèi)有一堵臨水的墻:以粉壁為紙,以灰石入畫,石頭倒映在水池的時候,墻壁上出現(xiàn)了一幅立體的水墨畫圖景。
古代文人是有多鐘情山水啊!
很早就注意到西方的美術作品主旨多是表現(xiàn)人體美;而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多是山水、自然風物之美。傳統(tǒng)的中國人心里,江山代表祖國,祖國是高山大河,故鄉(xiāng)是草木風物,所謂家國情懷和鄉(xiāng)愁,說到底就是自然。
蘇州以園林聞名。我一直思索蘇州的有錢人為什么愛造園林?終于想通了,是山水情結?!傲珠g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珮;草際煙光,水心云影,閑中觀去,見乾坤最上文章。”在文人心中,享自然之妙,方能得閑雅之心。園林是一種模擬的山水,愛園林的人必定愛山水。人居鬧市,仍可隱逸在山林。
蘇州園林文化說到底就是一種隱退文化,園林是文人的后花園,有之字形的回廊,有門洞,有山有水,室內(nèi)有珍玩字畫,主人的喜好和文化修養(yǎng)都盡釋在一座園子。在蘇州園林博物館看到一個比例1:40的模型,是為工匠們建造拙政園的場景再現(xiàn),相當浩大的工程。書法、山水畫、私家園林,這幾樣都是藝術的一脈相承,在古代文人眼里,是一種格調(diào)高雅的追求。
蘇州有個濃縮型的精品園林,叫“網(wǎng)師園”。網(wǎng),是漁網(wǎng)。意思就是“漁夫釣叟之園”?,F(xiàn)在知道為什么古代文人給自己起的別號都是什么散人、居士、笠翁之類的了。蘇州的網(wǎng)師園在鬧市中的一個七拐八拐的巷子里,“通幽”之長、之曲,估計世上很少有建筑能與之抗衡。
在一本關于古建筑的書籍上看到過一段描寫:“園林是園主的遮罩,你過了街巷,扣開大門,管家?guī)追儐栔?,才進去通報,而你只能在門外等候。多時才門開,引進來,穿房繞廊,跨院過廳,陰明交替,門檻轉折……你早已是頭暈目眩,何其深遠也。那個主人,放佛住在不為人知的概念深處。好不容易行至大廳,被告知要等,良久,主人才從偏門悠悠地現(xiàn)身。此時,在這磨人的序列的盡端,你已被這冗長的遮罩征服了:園主是如此的深遠莫測!于是來時即使有再大的勇氣,此時也多半唯唯諾諾,不敢正視。”哦,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城府極深”。園林讓主人如此見客,隱逸心性只是一個方面,應該還有權力意識。
蘇州博物館的出口是忠王李秀成的王府大院。走出來,是小橋流水的姑蘇人家。
蘇州的水多,河流穿城而過,水街并行。房屋傍水而建,高低錯落,屋宇相連。河汊子上架滿了小橋。全國橋最多的城市就是蘇州,可謂幾步一座橋。屋子臨窗面水,靜夜里可聽著櫓夫的欸乃槳聲入夢。碼頭石埠就在后門,拾階而下,淘米洗菜汰衣;前門對著石板路,逛街上橋。
蘇州博物館就是一幅展開的蘇州畫卷。蘇州人仿佛永遠都不知道焦慮和匆忙為何物,永遠都那么安閑、自在,隨處可聞咿咿呀呀的評彈,從早到晚都有人坐在店里吃餛飩吃湯圓吃小籠包吃糕團。唯一的缺憾,是老蘇州人對江南梅雨季節(jié)的些微抱怨,可那種吳儂軟語的抱怨,慢悠悠的,聽起來只不過嗔怪。盡管因為雨季空氣濕度大,屋里容易發(fā)霉,墻壁也斑駁了,但蘇州仍是他們離不開的蘇州。
“朝市山林俱有事,今人忙處古人閑?!碧K州的古人閑,今人還是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