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露陽++孫昌帥
摘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2015年馬拉松猝死進行分析研究,并總結(jié)出猝死的原因以及如何進行馬拉松進行訓練提供參考。近幾年馬拉松在全國范圍內(nèi)刮起了一陣狂風,成為了全國人民的非常喜歡一項集體的運動。全國各地馬拉松賽事接連不斷,一躍成為最火熱的運動。但是也有一個令人可怕的事情,那就是馬拉松猝死事件。隨著馬拉松賽事的火熱進行,在成功舉辦賽事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分析一下猝死的原因。
關鍵詞 馬拉松 猝死 長跑運動
中圖分類號:G82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6-000-01
一、前言
我國在耐力性項目——馬拉松運動中具有潛在的突破能力。男子馬拉松起步較晚,然而卻在逐漸的進步,但是達到世界優(yōu)秀馬拉松水平還有很長的路程。女子馬拉松發(fā)展比較迅速,在每5年中會出現(xiàn)領軍人物,形成了一定的后備人才梯隊,是運動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體育強國無不把田徑放在基礎戰(zhàn)略地位。馬拉松不僅是一種運動項目,更體現(xiàn)著挑戰(zhàn)自我、超越極限的運動精神。但是,近年來,馬拉松猝死事件頻頻發(fā)生,隨著國內(nèi)參加馬拉松人口的增長,馬拉松安全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馬拉松猝死參賽者者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圖書館進行資料的查閱和獲得知識,并通過中國知網(wǎng)進行文獻檢索和獲得信息。
2.專家訪談法。在進行論文撰寫期間,對2名運動訓練專家進行訪談,了解了應該如何從訓練的角度來預防馬拉松猝死,并指出應該對初學者如何訓練才更科學。
三、研究結(jié)果與分析
(一)馬拉松猝死的內(nèi)在因素分析
猝死發(fā)生的根本的原因是指死者生前體內(nèi)的潛在性疾病或病變。而這些疾病,常常潛伏地進行,由于機體代償適應功能的的作用,患者往往不呈現(xiàn)任何癥狀或者只有輕微癥狀。
(二)馬拉松猝死的外在因素分析
精神因素,如:狂喜、狂怒、極度緊張、恐怖、驚嚇等精神興奮或過度抑郁引發(fā)的潛在疾病猝死。在高度緊張的的長跑中,狂喜、狂怒對心臟類的疾病的誘發(fā)特別的明顯,在長跑的過程中很容易猝死。
體力活動,如:賽跑、游泳、爬山、重力勞動等劇烈運動容易誘發(fā)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者發(fā)生猝死。一些耗費體力過大的運動,對心肺功能要求比較高,稍有疾病就容易誘發(fā)休克、猝死等。
(三)從訓練學角度分析馬拉松猝死
馬拉松運動的參與者應該慎重考慮和積極的準備這一項運動,對于沒有過馬拉松經(jīng)歷的或者第一次長跑的參賽者,在參加比賽之前自己一定先嘗試跑一次。因為自己跑的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有很大的不適應就應該放棄比賽。在跑的過程中沒有比賽那么大的強度,如果這個都不能適應何況真正的比賽,所以在心理上已給自己一個準備。所以要想?yún)⒓右粓稣嬲饬x的馬拉松運動,必須經(jīng)過訓練,即使是簡單的運動訓練。
(四)從企業(yè)利潤方面分析馬拉松
隨著馬拉松運動的在全國掀起了長跑的高潮,各大企業(yè)看到了中間的利潤,爭相舉辦馬拉松賽事,僅2015年就舉辦了近130多場的馬拉松賽事在中國,預計2016年會有200多場馬拉松賽事舉辦。舉辦一場大型的賽事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考慮到各個方面,特別是運動員的安全方面。但是企業(yè)承辦馬拉松眼里只有錢,只要能掙錢就做什么。
四、建議與結(jié)論
(一)各大企業(yè)應該創(chuàng)新舉辦馬松賽事,首先應該把運動員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確保運動員的安全的應急措施,不要一心只向前看,這樣馬拉松才能健康持續(xù)的發(fā)展下去。
(二)對于沒有從事過體育運動者應該不予參加比賽,平時有良好運動基礎的給予參賽資格。這點應該嚴格執(zhí)行,還應該加強馬拉松知識的宣傳作用,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跑馬拉松的。
(三)馬拉松運動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鍛煉,應從小負荷開始練習。如果真正的喜歡馬拉松,想?yún)⒓蛹玉R拉松的人可以利用網(wǎng)絡進行一番鍛煉,這樣既學習了馬拉松的知識又促進了身心健康。
(四)加強馬拉松健康知識的普及,讓大眾了解疾病的癥狀以及什么時候應停止跑步尋求幫助。在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臉色發(fā)白、出大汗、嘴唇發(fā)紫、胸悶、憋氣、心臟有壓迫感應立即停止。
(五)賽前要進行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的檢查,最好要求參賽者有體檢合格證明。這樣盡可能的減少了因特殊疾病給跑步者帶來的危害,使馬拉松健康長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常蕓.馬拉松運動與健康[N].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58-62.
[2] 夏偉恩.馬拉松知識問答[J].田徑.1998(12):23.
[3] 川越.馬拉松完全指南[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