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鵬,李 峰,李先賓,溫玉杰,趙 蕾,王傳躍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yī)院,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精神分裂癥研究所,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
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的Meta分析
侯文鵬,李 峰,李先賓*,溫玉杰,趙 蕾,王傳躍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yī)院,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精神分裂癥研究所,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
目的 比較分析中國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人格特征,為對留守兒童進行針對性的人格教育提供參考。方法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shù)據(jù)庫(WanFang Data)、維普數(shù)據(jù)庫(VIP)、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和PubMed,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17年3月10日,查找已發(fā)表的關于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的文獻。由兩位研究者按納入及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提取數(shù)據(jù),采用美國衛(wèi)生保健質量和研究機構(AHRQ)推薦的橫斷面研究評價標準評價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 最終納入文獻14篇文獻。Meta分析結果顯示,留守組的內外向(E)評分低于非留守組(SMD=-0.15,95%CI:-0.28~-0.02,Z=2.31,P=0.02),神經質(N)評分高于非留守組(SMD=0.24,95%CI:0.10~0.39,Z=3.37,P=0.0007);而精神質(P)和掩飾性(L)評分,留守組與非留守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SMD=0.01,95%CI:-0.26~0.27,Z=0.04,P=0.97;L:SMD=-0.06,95%CI:-0.20~0.09,Z=0.75,P=0.45)。男生留守組的N維度評分高于男生非留守組(SMD=0.21,95%CI:0.07~0.35,Z=2.93,P=0.003),而男生的其他三個維度以及女生的四個維度評分,留守組和非留守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 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更內向,情緒更加不穩(wěn)定;留守男童較非留守男童情緒更不穩(wěn)定,而女童人格特征在兩組間無顯著差異。
留守;人格;兒童;Meta分析
前2位作者對本文有同等貢獻,均為第一作者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在一年內外出到其他地區(qū)6個月以上,自己被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6~18歲兒童。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農村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也隨之增加。根據(jù)《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資料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約6 102.55萬人,占農村兒童總數(shù)的37.7%,占全國兒童總數(shù)的21.88%[1]。這個數(shù)量龐大的特殊社會群體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fā)育等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目前已有關于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但結果卻尚不統(tǒng)一。例如,周麗[2]的研究表明相比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情緒較不穩(wěn)定,情感較缺乏,較不關心他人,也較為幼稚;而王莉等[3]的研究則提示留守經歷與兒童人格無顯著相關關系。本課題組查閱相關數(shù)據(jù)庫,未檢索到關于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的Meta分析。本研究通過對相關原始研究進行Meta分析,增大樣本含量,提高檢驗效能,為留守經歷對兒童人格特征的影響提供更高級別的證據(jù),為對留守兒童進行針對性的人格教育提供參考。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根據(jù)研究目的制定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為6~18歲兒童;父母一方或雙方在1年內外出到其他地區(qū)6個月以上,兒童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②對照組為同一研究人群中的非留守兒童;③對人格特征的評價采用標準化的量表法;④研究設計類型為橫斷面研究、隊列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排除標準:①重復的文獻;②對同一對象進行重復研究的多篇文獻,選取提供信息最全面的1篇;③以常模作為對照;④數(shù)據(jù)有誤或數(shù)據(jù)不完整,無法提取有效資料的研究;⑤調查對象有特定的傾向,如僅研究父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等;⑥綜述、評論或講座;⑦無法判斷或不具有組間可比性的研究。
1.2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shù)據(jù)庫(WanFang Data)、維普數(shù)據(jù)庫(VIP)、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PubMed,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17年3月10日。查找已發(fā)表的關于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的文獻。采用自由詞進行檢索。中文檢索詞包括“留守”“兒童”“學生”“子女”“小學”“初中”“人格”“個性”;英文檢索詞包括 “l(fā)eft behind”“stay at home”“child*”“adolescent*”“student*”“personality”。以PubMed為例,檢索策略為:(‘left behind’ or ‘stay at home’) and (‘child*’ or ‘adolescent*’ or ‘student*’) and ‘personality’。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由兩名研究者(侯文鵬和溫玉杰)分別獨立進行文獻篩選和資料提取,并交叉核對。若遇分歧,由雙方共同核對原文并討論解決。采用NoteExpress管理和篩選文獻。根據(jù)預先設計的資料表提取資料。資料提取內容包括:第一作者姓名,發(fā)表時間,文獻來源,研究地點,抽樣方式,樣本量(留守/非留守人數(shù)),樣本的性別及年齡,人格量表評分,主要結果。
1.4 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評價
1.5 統(tǒng)計方法
用RevMan 5.3軟件進行Meta分析。合并效應指標采用標準化均數(shù)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及其95%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I2值判斷各研究間的異質性。當I2≤ 50%,認為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當I2>50%,認為各研究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采用Z檢驗,檢驗水準α=0.05。當研究個數(shù)≥10時,用漏斗圖法定性評估發(fā)表偏倚。由于性別是一個重要的混雜因素,為去除該因素對Meta分析結果的影響,根據(jù)性別進行亞組分析。通過依次逐一剔除研究進行敏感性分析。若有研究列出了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性別,年齡等),但并未進行組間可比性檢驗,則利用SPSS 19.0軟件對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性別,年齡等)進行χ2/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當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需要合并時,使用以下公式[5]:設亞組A的樣本量為N1,均數(shù)為M1,標準差為SD1;亞組B的樣本量為N2,均數(shù)為M2,標準差為SD2,則合并后的樣本量N=N1+N2,均數(shù)M=(N1M1+N2M2)/(N1+N2),標準差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檢共檢索到1 078篇文獻,其中中文文獻1 070篇,英文文獻8篇,通過逐層篩選最終納入文獻14篇[2-3,6-17]。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過程及結果
2.2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和基本特征
為保證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本Meta分析排除了無法判斷或不具有組間可比性的研究。納入研究均為高質量,其方法學質量評價結果見表1。納入的研究中,人格評價量表為EPQ兒童版的12篇,為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Children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CPQ)的2篇。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2。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的比較
2.3.1.1 EPQ的Meta分析結果
人格評價量表為EPQ兒童版的12個研究中[2-3,6-15],有4個以原始分表示結果[2,13-15]。因此,需將原始分轉變成標準分。轉變公式中的常模數(shù)據(jù)是對不同性別的龔氏兒童常模[18]進行合并后得到的結果。各研究間結果中的精神質(I2=97%)、內外向(I2=87%)、神經質(I2=90%)與掩飾性(I2=90%)四個維度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
結果顯示:在內外向上,留守組評分低于非留守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MD=-0.15,95%CI:-0.28~-0.02,Z=2.31,P=0.02);在神經質上,留守組評分高于非留守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MD=0.24,95%CI:0.10~0.39,Z=3.37,P=0.0007);在精神質(P)和掩飾性(L)上,留守組與非留守組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SMD=0.01,95%CI:-0.26~0.27,Z=0.04,P=0.97;L:SMD=-0.06,95%CI:-0.20~0.09,Z=0.75,P=0.45)。Meta分析結果見圖2~圖5。
2.3.1.2 CPQ的Meta分析結果
在以CPQ為評價量表的2個研究中[16-17],各研究間結果中的樂群性(A)、興奮性(D)、恃強性(E)、輕松性(F)、敏感性(I)、充沛性(J)、憂慮性(O)和緊張性(Q4)維度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I2均≤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而聰慧性(B)、穩(wěn)定性(C)、有恒性(G)、敢為性(H)、世故性(N)和自律性(Q3)維度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I2均>50%),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
表1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評估結果
表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續(xù)表2:
謝元元2013[7]期刊223879~15均無未提及貴州EPQ(標準分)趙紅2006[10]期刊16015411.86±0.79/11.82±0.83 均無隨機抽樣四川EPQ(標準分)閆艷霞2014[8]學位論文182216初中性別:有年級:無分層隨機抽樣河北EPQ(標準分)蘇萍2008[12]學位論文2262139~15均無整群分層抽樣湖南EPQ(標準分)王挺2014[17]學位論文小學:2583初中:2430小學:1048初中:783小學:10.93±1.04初中:14.07±1.04性別:無整群抽樣江蘇CPQ(原始分)高亞兵2008[16]期刊67070810~14年級:無分層隨機及整群抽樣浙江CPQ(原始分)
注:兩組性別年齡差異,兩組性別、年齡是否有統(tǒng)計學差異;EPQ,艾森克人格問卷;CPQ,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
圖2 兩組內外向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3 兩組神經質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4 兩組精神質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5 兩組掩飾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結果顯示:在樂群性、聰慧性、穩(wěn)定性和恃強性上,留守組評分低于非留守組(A:SMD=-0.21,95%CI:-0.26~-0.16,Z=8.66,P<0.00001;B:SMD=-0.21,95%CI:-0.36~-0.06,Z=2.70,P=0.007;C:SMD=-0.17,95%CI:-0.27~-0.07,Z=3.37,P=0.0007;E:SMD=-0.12,95%CI:-0.17~-0.07,Z=4.82,P<0.00001);在興奮性、憂慮性和緊張性上,留守組評分高于非留守組(D:SMD=0.10,95%CI:0.05~0.15,Z=4.09,P<0.0001;O:SMD=0.22,95%CI:0.17~0.27,Z=9.09,P<0.00001;Q4:SMD=0.14,95%CI:0.09~0.19,Z=5.66,P<0.00001);而在輕松性、有恒性、敢為性、敏感性、充沛性、世故性和自律性上,留守組與非留守組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Meta分析結果見圖6~圖19。
2.3.2 亞組分析
把以EPQ兒童版為人格評價量表研究中的對象分為男女兩組,對具有有效相關數(shù)據(jù)的5個研究[6-7,10-12]根據(jù)性別進行亞組分析。男生組和女生組的精神質和神經質兩個維度上,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I2均≤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男生組和女生組其余維度均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I2均>50%),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
圖6 兩組樂群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7 兩組聰慧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8 兩組穩(wěn)定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9 兩組興奮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10 兩組恃強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11 兩組輕松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12 兩組有恒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13 兩組敢為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14 兩組敏感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15 兩組充沛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16 兩組世故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17 兩組憂慮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18 兩組自律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圖19 兩組緊張性評分Meta分析結果
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在神經質維度,男生留守組評分高于非留守組(SMD=0.21,95%CI:0.07~0.35,Z=2.93,P=0.003);而其他三個維度,男生兩組間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女生留守組和非留守組在精神質、內外向、神經質和掩飾性四個維度上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2.3.3 敏感性分析
對人格評價量表為EPQ兒童版的12個研究進行敏感性分析,以評價Meta分析結果是否穩(wěn)定。依次逐一剔除研究后,除內外向之外的三個維度結果均無實質性改變;而當分別單獨剔除李鏗等[9]、武華僑[13]、趙紅等[10]的研究后,留守組與非留守組的內外向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除內外向之外,其余三個維度結果均較穩(wěn)定。
2.4 發(fā)表偏倚
對人格評價量表為EPQ兒童版的12個研究進行漏斗圖分析,精神質、內外向、神經質、掩飾性四個維度的圖形對稱性均較差,提示可能存在發(fā)表偏移。漏斗圖結果見圖20~圖23。
圖20 基于精神質評分的倒漏斗圖
圖21 基于內外向評分的倒漏斗圖
圖22 基于神經質評分的倒漏斗圖
圖23 基于掩飾性評分的倒漏斗圖
兒童期正是身心發(fā)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而由于親子感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以及實際監(jiān)護人、學校和社會方面未能給予相應的情感和教育補償?shù)仍?,留守兒童的人格形成過程可能受到阻礙。本研究EPQ結果顯示,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較為內向,情緒較不穩(wěn)定。而謝元元等[7]的研究結果則顯示,留守兒童較為外向,掩飾性較高。兩個研究結果的不一致,可能與樣本含量及樣本特征等存在差異有關。本次Meta分析共納入12個人格評價量表為EPQ兒童版的原始研究,樣本量達8 610人。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除內外向結果外,其他三個維度的結果穩(wěn)定性均較好,故這三個維度結果的可信度較高,而內外向的結果可信度稍低。多個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Meta分析結果[19-21]均表明,在心理健康的多個維度上,留守兒童的表現(xiàn)均差于非留守兒童。廖友國等[22]運用Meta分析方法考察中國人人格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神經質、精神質以及內外向均與心理健康相關。綜合考慮既往相關研究與本Meta分析結果,提示留守經歷、人格及心理健康三者之間密切相關,且人格可能在留守經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尤其是神經質和內外向兩個維度。此外,本研究的亞組分析結果提示,留守男生較非留守男生情緒更不穩(wěn)定,而女生的人格特征在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此次亞組分析僅納入5個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小,需進一步的研究進行驗證。
CPQ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的樂群性、聰慧性、穩(wěn)定性和恃強性維度評分均低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興奮性、憂慮性和緊張性維度評分均高于非留守兒童。在其余維度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陸建蘭等[23]的研究則顯示,除恃強性、有恒性和敏感性維度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間無顯著差異外,在其余維度上,兩組間均存在差異。兩個研究結果的不一致,可能與樣本含量及樣本特征等存在差異有關。雖然本次Meta分析僅納入兩個人格評價量表為CPQ的研究,但樣本總數(shù)達8 222人,研究數(shù)量少但樣本量大,建議采用設計嚴謹?shù)亩嘀行难芯窟M一步驗證。
由于國外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非常少[17],無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的英文文獻,故本研究納入的文獻皆為中文文獻。另外,人格評價量表為EPQ兒童版的12個研究在四個維度上的異質性均較高,可能與各研究中性別及年齡的分布、留守組的留守類型、開始留守的年齡、總留守時間等不同以及方法學異質性有關。
綜上所述,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更為內向,情緒更加不穩(wěn)定;留守男童較非留守男童情緒更不穩(wěn)定,而女童人格特征在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诹羰亟洑v、人格、心理健康三者之間可能存在的相關性,社會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幫助,避免這一群體出現(xiàn)更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本研究同時為對留守兒童進行針對性的人格教育以及進一步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但研究間異質性及方法學質量可能會降低本研究結論的可靠性,需要高質量、設計嚴謹?shù)难芯縼眚炞C并完善本研究結果。
[1] 全國婦聯(lián)課題組.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 中國婦運, 2013(6): 30-34.
[2] 周麗. 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特點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3, 21(4): 404-407.
[3] 王莉, 徐偉亞, 王鋒, 等.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及與自尊和個性的關系[J]. 精神醫(yī)學雜志, 2011, 24(3): 186-188.
[4] 曾憲濤, 劉慧, 陳曦, 等. Meta分析系列之四:觀察性研究的質量評價工具[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 2012, 4(4): 297-299.
[5] 劉鳴. 系統(tǒng)評價、Meta-分析設計與實施方法[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1: 90.
[6] 劉照云, 朱其志, 劉傳俊, 等. 江蘇省488名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人格發(fā)展比較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9, 17(3): 379-381.
[7] 謝元元, 劉建華, 余瑤, 等. 貴州省望謨縣223名小學生留守兒童艾森克人格問卷調查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3, 21(12): 1318-1320.
[8] 閆艷霞. 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D]. 石家莊: 河北師范大學, 2014.
[9] 李鏗, 吳志賢, 喬昆. 甘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關系研究[J]. 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 2016, 30(10): 58-60.
[10] 趙紅, 羅建國, 李作為, 等. 農村“留守兒童”個性及自我意識狀況的對照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6, 14(6): 633-634.
[11] 王三蕊. 留守兒童的孤獨感與人格特征、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 西寧: 青海師范大學, 2011.
[12] 蘇萍. 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研究——以湖南省石門縣為例[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 2008.
[13] 武華僑.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與人格特征關系探討[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2, 10(35): 202-203.
[14] 張燕燕, 蘭燕靈, 覃業(yè)寧, 等. 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個性特征和抑郁狀況的調查[J]. 護理學雜志, 2009, 24(17): 76-77.
[15] 葉曼, 張靜平. 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研究:應對方式、個性與自尊[J].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08, 17(11): 1041-1043.
[16] 高亞兵.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人格發(fā)展特征[J]. 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08, 24(8): 917-919.
[17] 王挺. 江蘇省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fā)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南京: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4.
[18] 龔耀先. 艾森克個性問卷在我國的修訂[J]. 心理科學, 1984(4): 11-18.
[19] 李浩然, 孟群英. 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2, 20(1): 77-79.
[20] 劉霞, 張躍兵, 宋愛芹, 等.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Meta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3, 21(1): 68-70.
[21] 李福輪, 喬凌, 賀婧, 等. 國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診斷測驗》近十年調查結果的Meta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7, 25(5): 493-495.
[22] 廖友國, 何偉, 吳真真. EPQ人格維度與中國人心理健康關系及其影響因素的元分析[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7, 25(2): 342-346.
[23] 陸建蘭, 陳國鵬, 陸家海. 河池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分析[J].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08, 29(1): 48-50.
(本文編輯:唐雪莉)
Meta-analysis o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HouWenpeng,LiFeng,LiXianbin*,WenYujie,ZhaoLei,WangChuanyue
(BeijingAnding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KeyLaboratoryofMentalDisorders;BeijingInstituteforBrainDisordersCenterofSchizophrenia;TheNationalClinicalResearchCenterforMentalDisorders;Beijing100088,China*Correspondingauthor:LiXianbin,E-mail:xianbinlili@163.com)
Objective To comparatively analyz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ft-behind and the non-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arrying out targeted personality education o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Methods A computerized literature search was carried out to collect articles abou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published up to March 10, 2017 in electronic databases CNKI, Wanfang Data, VIP, CBM and PubMed. We screened literatures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and extracted relevant data, and the quality of included cross sectional studies was assessed using an 11-item checklist which was recommended by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using RevMan 5.3 software. Results Finally, 14 studies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core of left-behin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n-left-behind group in 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 (E) dimensions (SMD=-0.15, 95%CI: -0.28~-0.02,Z=2.31,P=0.02),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left-behind group in neuroticism (N) dimension (SMD=0.24, 95%CI: 0.10~0.39,Z=3.37,P=0.000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ft-behind group and the non-left-behind group in psychoticism (P) and lie (L) dimensions (P: SMD=0.01, 95%CI: -0.26~0.27,Z=0.04,P=0.97; L: SMD=-0.06, 95%CI: -0.20~0.09,Z=0.75,P=0.45). The score of left-behind boy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left-behind boys in N dimension (SMD=0.21, 95%CI: 0.07~0.35,Z=2.93,P=0.003),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left-behind boys and non-left-behind boys in other three dimensions, and between left-behind girls and non-left-behind boys in four dimensions.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non-left-behind children,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more introverted and more emotionally unstable. Left-behind boys are more emotionally unstable than non-left-behind boys, while girl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Left-behind; Personality; Children; Meta-analysis
B844.1
A
10.11886/j.issn.1007-3256.2017.03.00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601169);北京市醫(yī)院管理局“青苗計劃”(QML20161901);首都醫(yī)科大學基礎與臨床項目(16JL25);北京市市委組織部優(yōu)秀人才項目(2015000021469G193)
2017-04-25)
*通信作者:李先賓,E-mail:xianbinlil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