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米
離我工作單位不遠的一所重點高中門口,每到周五總會有很多來接孩子的私家車等在那里,那些在學校過了近一周住宿生活的孩子們一出校門就能上車回家。即使沒車來接的孩子,也可以在幾十米外的站臺坐上四通八達的公交車,同樣順利地回家。
與現(xiàn)在的孩子相比,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讀高中時,回趟家就顯得不那么容易了。當時同學們大多騎自行車,我家離學校二十幾里,算比較近的,但有的同學回一次家要騎六七十里,其中還有一半是崎嶇不平的山路。同學們的自行車都是半舊不新的28加重,家長們或是從沒想過或是苦于沒錢給孩子買更輕快的新車,所以同學們的自行車在路上“拋錨”是常有的事。我的車有一次一側的腳蹬子掉了,一位同學找根繩子把我的車拴在他的車后架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我連人帶車拽回了家。
回家路上我們還要面對風雨的考驗,有時得頂著大風騎幾十里,有時可能被大雨澆成落湯雞。最危險的一次是遭遇突然而至的暴風雨加冰雹,我們一幫同學趕緊丟下自行車鉆進路邊的瓜棚,鵪鶉蛋大的冰雹瞬間就在地上噼噼啪啪地落了一層。當時若是沒有那個瓜棚,我們肯定會被砸得鼻青臉腫。
高中畢業(yè)后,我考上了離家一百多里的一所大學,回家如果坐長途汽車,往返需要6塊車票錢。那時我的生活費一個月不過40來塊錢,花6塊錢坐車真有點舍不得,雖然很想家很想父母,但也只得盡量少回家,把省下來的錢買書用。同學中有位同縣老鄉(xiāng),年齡比我大了整整十歲。他考大學之前當了十年民辦教師,早已成家有了孩子,家里總有這樣那樣的事等他處理,所以必須經(jīng)?;丶摇M霞?guī)Э诘乃绕渌瑢W都要節(jié)省,第一次坐長途汽車回家后,竟然是騎自行車返回的學校,160里路騎了四個半小時。這之后,每隔兩周他就進行一次自行車旅行??此挥没ㄥX就能高高興興回家,讓我不禁也躍躍欲試。我把想法一說,他非常愿意有人與他一路同行,馬上幫我從輔導員那里借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那是我第一次一口氣騎行160里,如果不是為了回家,如果沒有一路上美麗的田園風光,我恐怕完成不了那次旅行。當我疲憊不堪地進了家,母親既高興又心疼,一邊給我準備吃喝一邊不停地埋怨我,還堅決不允許我再騎車回家了。
160里雖遠,只要有力氣總能到家,但聽一位同事講起他的中學經(jīng)歷時,我才知道什么叫有家回不去。他的家在水鄉(xiāng),住在淀泊深處的一座小島上,出入全靠各家的小船。他在縣城讀高中,每到周末也想回家,但父母沒時間劃著船走幾十里水路專程來接他,他只能到淀邊的碼頭上等順路的船。決定他能否回家需要湊齊幾個條件:那天縣城有集市,他們村有人劃著船來趕集;他放學的時間不算晚,趕集的船還沒有返回;來趕集的人不多,船上能盛下他。這些條件有一條不具備,他都回不了家,很多次都是白等半天,再垂頭喪氣地回到學校。
那天聽他講這些時,我們幾個四五十歲的人,眼里竟然都有了淚花?!?/p>
(梁敏超薦自《保定日報》)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