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婺州筆記(三題)

      2017-07-21 13:30冰水
      文學(xué)港 2017年7期

      冰水

      一、桃?guī)X斷章

      古道的存在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地質(zhì)運動,關(guān)乎生命的遷徙和自然界的演變。浦江萬年上山文明,桃?guī)X不是最早的古道,最早的古道可以追溯到兩宋前。在那個遙遠而素樸的年代,穿境而過的二十多條古道,連接了四百多公里的豐肥草木,以各種姿態(tài)打通杭州、建德、婺州、蘭溪等周邊縣域的要塞。

      (一)古道

      走近桃?guī)X古道,就是走近一處沉睡多年的山脊。

      這是仲夏陽光燦爛的午后,我們一行二三十人踏上了青石橫砌的桃?guī)X。新修的路基平平整整,從低洼的村莊魚躍而出。經(jīng)過一處高高的薔薇藤架,青石路變成了蜿蜒逶迤的林間小道??v橫交錯的鵝卵石、青苔密布的巖下澗、古樸厚重的古棧道,引著我們向密林深處攀爬。

      似乎是一個儀式。在高鐵和快速路可以方便抵達任何一處村莊的速度時代,這樣的行走顯得文藝而莊嚴。路隨山轉(zhuǎn),我們的大聲言笑很快就卷進了古道邊的山崖,被草木吞噬了。松樹、修竹、苦楝,不知名的藤蔓、荊棘、芒刺,毫無邏輯地排列、糾纏,密不透風(fēng)。有時,又是舒朗可見云天。山路在某個盡頭快要斷了,等我們抵達,又是一段綿延的開始。我們走得松脫散漫,野花的清香撲面而來,麻酥酥地襲擊著我們的感官。綠,濃郁深厚的草綠鋪天蓋地,遮住了視線,也遮住了頭頂熾熱的太陽。許是仲夏,所有植物展示著最旺盛的生命氣象,他們感應(yīng)、孕育、繁殖,用神性的力量把根扎向大地,另一端,蔥蘢蒼翠的枝葉指向天宇。

      山有靈氣,草木吐哺。

      不需要多少修飾,整座大山就像一座歷史的荒原。沒有頤指氣使的高峻,而是層巒疊嶂,一處藏著一處的小景,一丘掩護著一丘的田園,不需要分明的方向,不需要清晰的線條,只有一條古老的小道,延伸到不知名的遠方。誰也不知道還有多少距離可以抵達,更不知道要去向哪兒。浦江的麗麗姐說,這里曾是山民對外交往的門戶,是縣城通往廿四都源和鄰縣建德、桐廬的要道,是“程家五家村,三日沒有兩夜酣”的歷史見證。靠山吃山的山民砍柴、伐木,經(jīng)由這條古道把樹木背出大山,在山外的集市換取必需的生活用品。這山一程水一程的古道,需要一天兩夜才能一次折返。返回后又開始下一個循環(huán),“三日沒有兩夜酣”。歷程的艱辛自不必說,回報亦是微薄清淺。那樣的日子我們是無法體會的,或許知足心怡,或許辛酸難言。這一切都已經(jīng)過去了。我們所能感應(yīng)的是踩下的每一步都在重疊著先人的足跡。足跡所到之處,石板光滑,路基堅硬,可以想象多少風(fēng)吹雨打的過去在這里疊加:淚水、汗水、煎熬、等待、喜悅……

      我們在某個瞬間擦肩而過。熟悉的、陌生的、偶遇的,不經(jīng)意地匯合。草木清香,載著遠古送來的荼蘼,讓一群不相干的人霍霍暖心。

      穿過一個寬綽的道口,路面開始向低處行去,大抵這里就是桃?guī)X的最高處了。最高處的桃?guī)X密布了松樹林,有松果落在路邊的草叢中,黑褐色,大大小小,隱于黑魆魆的松針中,應(yīng)該是去年掛果脫落的。松香在陽光的照射下釋放出一股濃濃的藥香。小時,外婆的家鄉(xiāng)有一處紅松林,就是這樣的芳香。年輕的外婆告訴我們,紅松林是可以止咳祛風(fēng)的,生病的人兒只要在下面坐一坐,聞聞藥香,就可以不治而愈。真實的情況不得而知,這股特別的藥香卻藏在了記憶深處。外婆遠去了天邊,松香的氣息潛伏在我們童年的身體里。

      這是一種假想。

      (二)陶然亭

      一個驛站,幾十公里的山路從這里發(fā)端。這又是一個起點。

      很多年前一個初夏的傍晚,當(dāng)一座亭子突然出現(xiàn)在跋涉者的面前,這意味著什么?桃?guī)X原為“逃”嶺,一個“逃”字帶著山里人多少的清苦和無奈?山民取道“逃嶺”向世外求一個活計,或者背山謀生,都是為了逃脫命運的疾苦。而“桃?guī)X”,是山民對生活的寄托。問當(dāng)?shù)嘏笥眩規(guī)X可有千千桃樹?答曰:沒有。只是諧音上的轉(zhuǎn)化,是一種向往,是山里人對“逃”字的避諱。山里人不愿意一輩子在“逃”字上討生活,他們要轉(zhuǎn)變情感的方向,主動追求生活。他們走桃?guī)X,從陶然亭開始啟程,蓄水、休憩、換上扎實的草鞋,做好充足的休息,向著世外桃源的憧憬出發(fā)了。這是形而上的發(fā)憤,陶然亭是一個支點。

      陶然亭坐落于善慶村邊桃?guī)X山腳,幾經(jīng)毀損,殘垣斷壁。修復(fù)后成了一個空廓的涼亭,看上去亦舊亦新。亭前木料匾額上掛著“陶然亭”三個綠色的陰刻隸書。里面三進式方形石柱,圓鼓變體柱礎(chǔ),紅色木梁,屋頂是樸素的灰瓦,江南小園式的屋脊。整體形制與別處涼亭無異。不同的是,亭內(nèi)靠墻立著一塊兩米許的“茶路會”石碑,碑首為“茶路會”碑記,記錄建造“茶路會”的經(jīng)過,下面部分鐫刻“樂助者的芳名”,字跡模糊不辨。據(jù)了解:“民國十八年,石馬頭村一位叫張宇模的樂善好施人士發(fā)起修路倡議,善慶村的樓鳳起則購基造亭三間,取名‘陶然亭。后來,石獅頭的張三星和程家的張咸林等47人加入其中合成一會,稱‘茶路會?!痹诮弦粠В杪窌?、橋亭會是常見的民間善舉組織,一般由當(dāng)?shù)亟?jīng)濟寬裕或者有名望的士子聯(lián)合,募資興建房宇路橋,并以田畝、過橋或渡船費等作為修繕、運營的經(jīng)費。陶然亭“茶路會”想必亦然。每年夏季,山民從這里走古道,陶然亭提供飲水、留宿、換鞋等便利,并有蠟燭、燈籠以提供夜行之需。據(jù)當(dāng)?shù)厝私榻B,每年農(nóng)歷十月廿三,陶然亭“茶路會”會董們聚餐一次,共商茶亭、道路修葺事宜。

      那些年,這里是遮風(fēng)避雨的港灣??梢韵胂螅?dāng)年絡(luò)繹不絕的山民在這里匯聚、分離,再次匯聚、分離。他們在路上,像一群趕場的牧人,帶著他們的馬匹奔赴草原,周而復(fù)始。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為了生存。

      茍且活著不是生存,生存就有了愿景。陶然亭是一個例證。

      (三)冷泉和鳥鳴

      有一股水,山的特質(zhì)就顯得斯文。山體蕭瑟之氣因水而溫潤,草木也有了新的活法。江南山體多雨水,這些雨水就藏在潤濕的空氣里、山石的罅隙間、草木的器官中,更多的,存放在泥土與泥土的懷抱里。

      古道上行的過程中,其實有淺淺的溝壑淌著水,這些水從山體的經(jīng)絡(luò)漫溢出來,滲透到低洼處,形成白花花的山泉。山里的沉郁之氣,通過水流聲,酷暑的日子也感覺清涼。

      過了埡口,其實就是嶺之最高處,那汪被山里人稱為“冷泉”的泉眼突然出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先是地上糯濕,原先的古道,被水豢養(yǎng)著的草木覆蓋了,變成了綠道。同行的朋友們爭先恐后去飲水,用手捧著,撂到臉上,冰涼透頂。水的口感是甜的,沒有污染的水質(zhì)帶著大自然的體香,原本就是甜的。按照麗麗姐的說法,冷泉是帶著靈氣的。那個破墻而開的出水口,把精靈一樣的水汽汩汩流到積水處,如漏勺的接水盤,通過細小的口子繼續(xù)往石縫滲漏,轉(zhuǎn)眼就不見了,或許流進了浦陽江。我相信所有水域在地底下一脈相通,毫無芥蒂。它們周而復(fù)始,推陳出新。冷泉出水口的背景墻是一壁青苔,小小的蕨類東一簇西一簇長在那兒。這一壁青苔,壯觀得如同舞臺上的幕布。所有的人都站上去留影,把自己裝扮成瞬間中的另外一個自己,像油畫一樣鑲嵌在草幕上。

      關(guān)于冷泉。山里人說是為了過往的行人補充水分之需。上帝總在缺少什么的當(dāng)兒給了大家希望,人間就沒有太多不得已的窘迫。仿佛是受到某種暗示,這股泉水終年不斷,與古道的生息有著某種隱秘的聯(lián)系。而我們,走到那兒就感覺要折返了?;爻淌橇硪环佬廊坏南矚?。相比于曾經(jīng)的背山人,我們顯得輕松自在,沒有負荷??臻g與空間的相疊,在時間的細數(shù)上,有著上千年的光陰相隔。

      想起剛剛石刻上看到的一首童謠:“牛啊牛,食口青草眼淚流;前面背個牛轱頭,后面挽個鐵犁頭;爬起五更耕長丘,牛鞘棒鞭狠命抽。耕呀耕,嘸出頭……”這是浦江當(dāng)?shù)氐摹陡8琛罚松绺?,不管怎么樣的生活姿態(tài),總是朝前走。

      有些我們寄希望于現(xiàn)實,有些期待于夢中。在大自然的挺進中,人類永遠是主角,我們有美好的情懷。即便苦難,依然有前方。

      倏忽間,鳥鳴在古老的山脊劃過,雁陣出現(xiàn)在頭頂。沉寂的茂林有了一絲躍動。似乎意象著生命中的某種感應(yīng),稍縱即逝。

      山野更加深邃了。

      二、下駱宅古碼頭尋蹤

      義烏江在下駱宅處轉(zhuǎn)了一個彎,江水自村南西流。不知多少年了,木橋、渡船、碼頭和村莊,疊放成了時間影像,在歷史和現(xiàn)代的區(qū)間徘徊。如果說時鐘允許調(diào)向,那么這一處的盛況可以與佛堂古碼頭媲美,“一帶松舟橫水面,千尋鐵索鎖江中”,關(guān)于水,關(guān)于鐵索橋,關(guān)于江河兩岸的軼聞舊事。

      江河不語,她本身就是一出傳說。義烏江舊時亦稱東陽江,在下駱宅段為北江,與下游的南江一脈相承,穿過義烏城區(qū)東線,上溯東陽,下航金華、蘭溪、富陽、杭州等地,是舊時烏商的主要水系。江南的水是有性靈的,不是汪洋恣意,大多時候滋養(yǎng)生息而小橋人家。

      水聯(lián)系著村莊,沿著北江的水域,大大小小的村落串成了義烏北界東界的版圖,下駱宅依江而立,萬花掩映,數(shù)百戶人家,豐衣足食。儒婁、如端兩個自然村對峙合抱組成下駱宅村,義廿公路村北穿行。以下駱宅為中心,村居稀疏林立,東接白岸頭,隔江南望青口鄉(xiāng)下灣、平疇、江干,西與北下朱、東傅宅接壤,北依前王宅、下華店。在水域的兩岸構(gòu)成了參差起伏的連軸畫卷。

      下駱宅村歷史由來已久。村東彎月形長塘,南向環(huán)拱著數(shù)十株參天青松,為村中駱姓祖墓所在。以塘擬湖,以墓擬山,此地名曰湖山。因駱姓居住地均在墓西,故村名下駱宅,湖山則為下駱宅代稱。相傳古時村內(nèi)有金宅園、胡宅園、前園、后園、大栗園、杏桐園、蒔菇園、羊角園八園,人丁豐沛。明朝時村東有一座富九豪民私立的侯宰門牌坊,當(dāng)時觸律被毀,僅存侯宰門地名,清乾隆年間重修,柱徑尺余的毓秀堂雕花廳及其廂房共24間,雕梁畫棟,形成蔚為壯觀的建筑群。上世紀30年代,村民在清洗世傳龍燈木雕中殿時,曾從跡似有意鑲補的內(nèi)壁,發(fā)現(xiàn)“宋神宗”等文字的小片黃紙,木雕魁星背后暗匣內(nèi)也藏有宋朝年號的字條,可見下駱宅村史的悠遠,至少綿綿千余年。

      從義烏江的流域來看,這一段江面特別開闊,形成九十度的折角,蕩向義烏城郊,由此形成了漩渦式的深水區(qū)界,最深處達七八米。由于深水區(qū)界的開闊,清末民國初年,下駱宅是義烏東部區(qū)域重要的水路口岸,建有航船??颗c貨物裝卸埠頭,村北的原大路,便成了“黃色車路”。

      往來穿梭的船只主運木材、農(nóng)副產(chǎn)品、生豬和石灰等物資。逆運上航可達東陽以遠,順航可至金華、蘭溪和杭州等地。舟行如蟻,貨船、竹排、木筏肩并肩、排對排。據(jù)村中老人回憶,最多時泊船數(shù)百艘,盛況空前。護江堤用的是竹篾簍和木架子,石灰漿固,形成江岸的銅墻鐵壁,堅硬地護佑著這一方水岸人家。解放后,政府興修水利,在村東南義烏江北岸建成一條高3米、長450米的外向表層石砌護岸堤,穩(wěn)定江水流向。之后,江邊建造了抽水機房,為周邊農(nóng)田提供灌溉。1992年,防止重商輕農(nóng)、土地拋荒,在江岸綜合開發(fā)大型葡萄園,推進現(xiàn)代化綜合農(nóng)業(yè)。下駱宅村地屬河谷平原,土質(zhì)肥沃,生態(tài)滋養(yǎng)。千百年來,男勤耕、女養(yǎng)蠶,水稻、大小麥、玉米、豆類,可謂“十里稻花香”,糖梗、芝麻、花生、水蜜桃、紅心李、梨、棗等經(jīng)濟作物為當(dāng)?shù)氐霓r(nóng)副業(yè)推波助瀾,豐收在野。

      這是一片富饒而生機郁勃的土地。因為水的出現(xiàn),所有的物象因此而各有形態(tài),舊時的物資交易在此有過一段繁榮期。在江岸不遠處,農(nóng)具門市部的老宅風(fēng)華殘存,黑磚白瓦,依稀可見舊時商貿(mào)業(yè)的痕跡。下駱宅原來以紅糖加工業(yè)為主線,以養(yǎng)禽畜及養(yǎng)蠶為副業(yè)。單純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經(jīng)不起水患洪災(zāi)的侵襲。為了改善經(jīng)濟狀況,聰明的駱氏后裔不得不改弦易轍,轉(zhuǎn)行經(jīng)商。原始的經(jīng)商形式以物物交換為主,如雞毛換糖換針線,后來發(fā)展到糧食、草子種和蠶絲交易,村內(nèi)同時出現(xiàn)了磨坊、水作坊、副食店、日雜店、藥店、酒坊、火腿莊等行業(yè),其中駱益火腿莊最為有名,年產(chǎn)優(yōu)質(zhì)火腿曾達一萬余蹄,銷往杭州、上海、南昌等地。木業(yè)、制鬃業(yè)、鐵業(yè)、油漆業(yè)和裱畫業(yè)等手工業(yè)萬箭齊發(fā)。上世紀50年代下駱宅還辦有木業(yè)社、成衣社等各種專業(yè)機構(gòu),豬鬃加工廠、羽毛廠、制糖廠、制酒廠,都曾在這里落戶。形成義烏東部一處繁華商埠。

      墻外開花墻內(nèi)香,這是駱氏后裔的創(chuàng)人之舉。通過商業(yè)經(jīng)驗和資本儲備的原始積累,上世紀80年代,下駱宅村民外出經(jīng)商逐年增多,并由流動零售轉(zhuǎn)向定點批發(fā),由外出經(jīng)商回歸到興辦家庭工業(yè),特別1988年以后,全村80%以上的農(nóng)戶從事商業(yè)或者家庭工業(yè),家家戶戶“忙生意”。商貿(mào)業(yè)的集聚、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與老碼頭的水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水為財,有了流動的生機,就有了騰飛的機遇,下駱宅一躍成為義烏經(jīng)濟發(fā)展的排頭兵,小商品市場發(fā)展的原點。

      感謝與水的相遇。據(jù)同行的朋友介紹,這江岸原先有一塍塍的桃花,錯落群芳,夾雜其間的香樟、棗樹、梨樹、柳樹,楚楚可意,是一水兒的美景四月天。護江堤和江堤本來是有著長長的距離,其間的灘涂植滿了各式各樣的植物,是一道人工防護林。從村口望向不遠處,江水拍打著堤岸,向著時光的縱軸奔流不息,而故土往事的風(fēng)懷隨著秋日的暖陽一步步從記憶深處走來。

      這一刻,我站在北江的古橋上,說是古橋,確切地說,是年久未修的老橋,石欄破損嚴重,橋面坑坑洼洼的水泥渣子如同老電影的片段,一節(jié)一節(jié)延伸至江的對岸。只有水聲潺潺是鮮活的,水流穿過水堰奔瀉而下,咆哮,在鄉(xiāng)野,卷起白花花的大浪,細細碎碎的平息后向下朱的方向行去。橋頭,古舊的六角亭殘瓦斷磚,紅漆斑駁的木柱子,在瓦沿青苔的映照下,紅綠相隔,到底有些歲月的滄桑了。亭子上除了青苔,還有郁郁蒼蒼的小樹苗,一種被遺忘的寥落。陽光是暖的,照射下來,樹影婆娑,覆蓋在舊年的瓦沿上,恍惚如夢。想來,這一處的老亭子,是趕路人的驛站吧,抑或是“橋船會”的歇腳處,水天一色,沉凝于歷史的泥沙。

      循著石橋,可以看到上下游不遠處,兩座不同形制的拱橋矗立江面,更遠處,宗澤大橋、賓王大橋橫跨北江,南北通途在水面上方參差錯落,現(xiàn)代化的架構(gòu)正以鋼精混凝土的格局迎來送往,大開大合。這一條條從天而降的弧線已經(jīng)成了江河的主調(diào),然而,于我這樣念舊的人,只有這老橋是有溫度的,你看,三兩農(nóng)人,或步行、或推著自行車、小摩托叮叮當(dāng)當(dāng)走過,開鐮和收割,都是豐年的景象。甚至于,那一把肩扛的鋤具,都是別有風(fēng)致。他們走過,走向農(nóng)耕的一片綠野,壟畝春秋、蛙聲一片。我們忘記了時間走向了哪里,她是從心里流出去的,我們可以向著未來追索。農(nóng)人離去后,古橋又歸于長久的沉寂,這種沉寂不是決絕和寂滅,而是與古舊的意象吻合。據(jù)當(dāng)?shù)卮迕窕貞洠@古橋,原先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人車行過,吱吱嘎嘎作響,孩子們的歡笑,在“橋面充跑道,鐵鏈蕩秋千”的舊年歲月里,鏈接成一串串青蔥的故事。

      木質(zhì),本來就是貼合心意的,村里的長輩說,當(dāng)時木橋高而且長,離水面兩三米,彎弓如虹。水漲時木橋曾架設(shè)五十八塊橋板,橋板由七至九根條木并排穿連,寬度六十至八十厘米,每塊橋板視條木長短而定,短者三米,長不過五米,塊塊連接,相互承續(xù)。橋面最短時百余米,二十余塊橋板可矣,而在豐水期,橋面的闊度可長至兩百四十米。全橋鐵鏈串過每個橋板的橋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連,成一架飛虹,對接著開始和結(jié)束。這樣的木橋,與江南水鄉(xiāng)別處的老橋大抵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是,居住著的人心,各有各的情懷。

      所有的美好物事都有不堪一擊的時候。江南至美,美在水鄉(xiāng),然而洪水亦是猛獸。在四五月梅雨汛期,木橋已經(jīng)無能為力,智慧的村民以擺渡通航,北江的渡船斷然不是邊城吊腳樓那般詩意,她是為洪水準備的。船長大約十米,最大寬度兩米,一次可承載三十人,僅一人用竹篙撐船即可,若遇大水,撐船為兩人,而在洪水期,需要六人合力,以畚箕代槳,渡人過江。而由此,也派生了“橋船會”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組織。“橋船會”由遠見者召集客商聯(lián)盟籌款,用于建橋、造船,完成江上渡航,這與現(xiàn)代的商會組織大抵異曲同工。據(jù)資料考證:1949年前,下駱宅村內(nèi)有新、老船橋會、水龍會及燈會,公田50余畝歸其出租以供開支?!皹虼瑫庇凶约旱馁Y金和運作方式,又置有房屋、土地等產(chǎn)業(yè),不僅繁榮了商業(yè)文明,也便利了百姓通往?!皹虼瑫钡奶锂€在土改時已被處理到戶,房屋歸公,國家每年下?lián)苎a助款項,用以橋、船修理維護,橋船戶的報酬以谷算,由村合作社出,有時亦到鄰村收取少量“船谷”。公社化后,撐船記工分,當(dāng)作出工勞動參與收入分配。上世紀70年代后,“義渡”逐漸取消,過渡開始收費。1988年村民集資,在原渡口建成一座鋼筋混凝土帶壩型寬5米、長132米的大橋,便利了義烏江兩岸交通。水泥大橋建成,最后一艘渡船告別了歷史的舞臺,悄然離去。

      這是一個事件的結(jié)束,另一個事件的開端。藍天碧水,我們沒有能力做出選擇;災(zāi)難和恐懼,我們依然沒有能力做出選擇。關(guān)于洪水,曾經(jīng)有過兩個驚心動魄的故事,藏于北江的秘密里。據(jù)村民口耳相傳,在下駱宅以南一公里,義烏江的北岸,原先有一個叫儒婁的村莊,“十八明堂十八井”,規(guī)模之大可以想象。1800年,東陽江爆發(fā)特大洪水,沖毀房屋村舍,儒婁幾近消亡,然而,堅強的儒婁村民勵精圖治,百余年的苦心孤詣終于生養(yǎng)煥然,新的儒婁重新出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天災(zāi)無情,1922年洪水再一次襲擊儒婁村,整個村莊消亡殆盡,人禽傷亡不計其數(shù),村民無以為家,只好將僅剩的兩座“三間頭”房屋,扒瓦拆墻,卸去樓園,由體壯的村民合力扛抬屋架,撤離至下駱宅村西側(cè),儒婁的最后祖業(yè)得以存續(xù),1996年與下駱宅村合并,成為下駱宅的一部分。

      血淚的辛酸,終成故去。而另一故事的主角,更是令人唏噓。據(jù)傳早年有一位年富力強的士兵回鄉(xiāng)探親,去埠頭消夏游泳,落水后便沒了蹤跡,鄉(xiāng)親四處打撈,最后的結(jié)局讓人傷痛不已。年輕力壯也敵不過大自然的洶涌,看似溫柔的水域埋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險情。這一段深水江面,長年累月的水浪撞擊,積蓄著不可阻止的未知,一縷青煙化云,憂傷滿懷,長久地盤旋在下駱宅人們的心間。每每提起,下駱宅老人都會長吁短嘆。

      這些都不是傳說。下駱宅村民曾在村中舊房4米深的地下挖到古房基遺跡,應(yīng)該是洪水埋葬下的舊時村落。1991年開挖校舍墻基時,又發(fā)現(xiàn)古八角井遺跡,證明古時洪水頻數(shù),幾經(jīng)滄桑不可言說。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傷情的背后,我們看到的還是滾滾江水帶來的希望,豐肥的土地、暢通的水路、小橋流水的人間美景。

      我駐足在這一片詩意的河堤上,望不到遙遠的過去,我只是以路人的方式在尋蹤,一個千帆競發(fā)的古碼頭,一座人來船往的木索橋,一段與生命有關(guān)的悲情往事,都成了歷史。江水滔滔,剎那間消逝于時間的折角,然而世道的變更和人情的蒼茫是不會掩于泥沙的,她們在歲月的沖刷下,不管喜悲,都成了我們生存得以繼續(xù)的母體。

      三、磐安道上一盞茶

      用一種常態(tài)的視角看磐安,那是不公平的。而試圖從一盞茶進入,似乎又太過尋常。那日參加第四屆“磐安云峰茶文化節(jié)”,警兵兄贈我們每人一盒生態(tài)龍井。我有多年的飲茶習(xí)慣,口味越來越重,一般的綠茶不能滿足吃飲,即便喝,亦會喝些云南古樹雪芽之類香高味醇的茶品。而磐安茶,在我的印象中,是淡極至簡的清茶,它是山彎彎里長出的嫩芽。

      待喝了磐安綠水丫丫出品的龍井,發(fā)現(xiàn)并不是這樣的款味。幾日前兩姐妹串門,正好試茶綠水丫丫龍井。取5克置入青瓷盞,90度沸水快速濾洗一遍,高香便彌漫了開來。這香,有著從深山老林轉(zhuǎn)出來的厚道,像陳年老酒。而后80度燒熟的泉水注入,香氣慢慢沉降,湯色一點點淺綠。出湯至玻璃小盞,清潤幽香而有憨實的回甘??捎兴奈迮莩志?,依然有茶氣,終是耐得住性子。待飲完第一道綠茶,第二道我們開飲冰島古樹,反而顯得茶氣淡了。這起初的開場,便有著極好的鋪墊。至于茶品貴賤,并不在心里叨念著了。

      要說磐安產(chǎn)茶,優(yōu)勢在于云山。茶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生命,泥土的訊息順著枝干、葉脈爬進茶芯,而后,茶葉帶著土地的性情走進我們的呼吸、味蕾。這是一個幸福的傳遞過程。沒有良好的土地秉性,不可能有上好的茶飲。按照磐安山水地貌概況,在11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稀薄的21萬人口,而有稱謂的大小山峰卻有5200多座,標高1000米以上的山峰63座,最高峰清明尖(青梅尖)海拔1314米,可以與泰山海拔媲美。這是一個多山地區(qū)。當(dāng)你驅(qū)車盤旋在山路間,幾乎沒有一刻沿著直路在行走,溪澗山梁,茂林修竹,茵茵草地,所有的空間都被生命充盈著。即便磐安當(dāng)?shù)厝?,在前頭帶著路,走著走著亦會錯了方向。那日從古茶場轉(zhuǎn)道櫸溪孔廟,前方帶路的兄弟們不停地錯道,等我們抵達,不知道盤旋了多少山溝。而櫸溪,與我心里的意象,亦有些距離罷。比起衢州南宗孔廟的熱鬧,這山水低洼的鄉(xiāng)野,婺州南孔,看起來只適合高人雅士隱居。至于在900年前的南宋,如此荒僻之地,行道難,抵達肯定不是易事??资ト撕笠峥锥斯獮楸M孝道而定居櫸溪,除了行孝本身,大抵被此處的清幽吸引著,而不愿再苦苦前行。又是兵荒馬亂的偏安之際,如此的守身自省不僅僅是避世,亦是宗族傳承的需要。

      山水沒有分野。浙中原是丘陵地貌,而磐安似乎更加豐富些,山水的聚焦在這里更加顯性。據(jù)資料統(tǒng)計,磐安縣為錢塘江、甌江、靈江、曹娥江的主要發(fā)源地,基本涵蓋了浙江的主要流動水域,舊志稱“群峰之祖,諸水之源”。我們不用閱讀文本中的概述,就憑著親臨感受,可以體會到磐安水之古老水之豐盛水之多元。去年春末從天臺寒山湖取道磐安回義烏,循著大磐山麓,從水流的支脈回溯到她的源頭,真有歌者行云流水的通暢。而義烏南江一脈,亦是磐安方山的水流匯聚,形成了數(shù)十公里的綿長水路。南江還有億萬年前的冰臼,是冰川期的遺作,它與流水共同生息著。你可以想象,那些充滿靈性的蕩漾著的水,是有著遠古的歷史的,它們從這一處發(fā)端,走向周邊聯(lián)姻著的各個區(qū)域,最后走向長江或者浙江出???。它們像一張闊大的網(wǎng),向著各個渠道發(fā)布神諭,傳遞著水的呼吸和恒久的脈動。

      我們感嘆山水帶來的生命,百態(tài)神工。山水是所有生態(tài)的母體。

      站在磐安地界,除了山水,更有山水孵化出來的植被:豐茂妖嬈。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綠。滿眼的綠,高的,矮的,深的,淺的……這不像云南、海南張揚歡快的綠,磐安的綠是沉靜的,安穩(wěn)的。透過大片的綠,最搶眼的是蔥蘢挺拔的竹林,形成了山梁上一叢叢高闊的綠毯,這些竹林飽腹著泉水,有著生動的表情,低眉信守或者仰目四望。而低處,被修葺平整的茶園填滿了。茶園幾乎是磐安所有山體的女神,在六月的天幕下,靜靜地賢淑地偎依著。是的,在磐安,你還來不及泡開一盞茶,已經(jīng)被茶葉的清香包圍,你就在一個巨大的茶場中央。

      所有的山水向著茶園去,我們就在茶場深處。

      回歸古茶場建筑群,我們當(dāng)日參觀的一個主要場所。這是一處宋代留下來的古跡,更早的說法,可以追溯到“婺州東白”成名時期?!版闹輺|白”在唐代即列為貢品,磐安茶那會已負盛名。這是多么深切而被人熱聊的話題。我更愿意當(dāng)一個旁觀者,看著茶文化的容器,那一座歷史的古建筑群從書卷中拔地而起。這座配置完備的古建筑群有著茶葉交易區(qū)、茶神廟、管理司等機構(gòu)和場所,連接著浙中茶馬古道的歷史云煙,連接著許蓀的神話傳奇。說是書卷,按照當(dāng)?shù)乩先说恼f法,這古茶場的老房子按照宋代規(guī)制在明代重新建設(shè)。茶場廟在最西端,亦是按照當(dāng)時的建構(gòu)一五一十進行還原,大門上方為清代詩人周昌霽先生手書的“茶場廟”石匾,字跡很淡。該建筑為三進三開間,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結(jié)構(gòu),供奉著“茶神”即“真君大帝”,晉代道教真人許遜。我們只能輕手輕腳走進去,生怕一不小心驚動了他。廟宇上方,主脊檐飾有雙龍圖案,鎖住斑駁的石灰雕與壁畫。清寂而有些空曠。

      我更關(guān)心這處所是不是就是當(dāng)時真正的茶場所在地,得到肯定答復(fù)后,心里由衷升起敬畏。一千年,對于生命個體足夠漫長,對于歷史的前行也許只是幾個片段。比如,泥土沉埋了,古建的氣韻布局還在;生命離去了,人物的氣格精神猶存。我們按照原來的古茶場在恢復(fù),不是恢復(fù)建筑本身,而是恢復(fù)那一個片段,唐代貢茶制度、唐代制茶法、宋代磐安茶的官賣制度、宋代點茶法等等。我們試圖還原那些節(jié)點,還原獨一無二的民俗,比如春社、秋社,比如迎茶旗。

      現(xiàn)代經(jīng)濟活動已經(jīng)很難裝下古代商貿(mào)任何一個細節(jié),那些緩慢的、精微的、隆重的、循序漸進的動作,在如今,已經(jīng)不合時宜。玉山古茶場留下來的價值就是曾經(jīng)的片段,是歷史文化的復(fù)述和承載。同行友人提起,古茶場最珍貴的是三塊石碑,見證著當(dāng)時茶文化歷史。清咸豐二年,朝廷委派東陽縣衙管理茶場,立了三塊碑,其中一塊碑刻為“奉諭禁茶葉洋價稱頭碑”。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先生指出:“這種古代市場功能性建筑在國內(nèi)實屬罕見,堪稱茶業(yè)發(fā)展史上的‘活化石,與古茶場密不可分的一系列茶文化令人稱奇,填補了我國文保史上的茶文化空白?!边@個石碑作為“茶綱”,我們可以看出,玉山古茶為東陽縣衙專賣,官方定價,不得私相交易,是嚴苛的貿(mào)易行為。磐安茶能夠名噪古今,是帶著“御茶”的標簽,是有符號的。茶稅制度亦有記載:中國從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開始對茶葉收稅,竹、木、茶、漆皆征收十分之一的稅。貞元九年(793),稅茶法固定下來。此后,茶稅成為國家的財政的重要支柱。那么,官辦的茶場,一定給磐安先民帶去過殷實的經(jīng)濟回報。

      希望是這樣。

      我們不會忘記更多的細節(jié)。據(jù)說早年貢茶,對采茶女有著苛刻的要求,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精妙女子。這溫香暖玉的大家閨秀,是茶葉與茶客之間的一段姻緣。這樣的細節(jié),在如今的茶文化活動中,依然以表演的方式存在著,讓我們贊嘆,而真實的境況早已不復(fù)存在。

      在云峰茶文化節(jié)上,我們看到了震撼的“迎茶旗”活動。寬大的停車坪,砂石地面,數(shù)十米高的紅黃藍錯色龍虎旗,在旗手哨令統(tǒng)一指揮下,近百名穿著紅色衣裳的舉旗人,整齊劃一沿著順時針方向,喊著號角,把大旗用細高的竹竿從地上一點點往空中托舉,像托舉一個圣殿。

      風(fēng)聲呼啦啦回響。這不是運動啊,這是中國式的祭祀。我們有著足夠的歷史,神話、傳奇、典故,我們有夢可以依托,這些夢境托舉著我們上千年的神靈圖騰。有歷史,才有根;有歷史,才可以把一枚小小的茶葉上升到了文化的舞臺,供后人惦記著。

      我們相信:茶神是存在的,她就行走在磐安的綠水青山間。

      原阳县| 茶陵县| 山阳县| 桃园市| 微山县| 福鼎市| 香格里拉县| 吉安市| 罗定市| 南宫市| 鸡东县| 松滋市| 广河县| 弥勒县| 晋江市| 城步| 丹棱县| 昭苏县| 陕西省| 邢台市| 利辛县| 淮滨县| 阿拉善左旗| 富裕县| 梅河口市| 通城县| 武穴市| 沛县| 基隆市| 达孜县| 清徐县| 萍乡市| 武安市| 出国| 锡林浩特市| 洪湖市| 龙山县| 若尔盖县| 鸡泽县| 寻甸| 中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