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潘亮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為人父母者對孩子的美好期待。在教育上,父母投入什么、投入多少、怎樣看待學習成績等,都是考量家長育兒觀的指標。法國《回聲報》近日公布了一項在世界15個國家或地區(qū)進行的名為“教育價值”的調(diào)查報告。法國家長在多項調(diào)查中表現(xiàn)出超級淡然的教育觀讓媒體大吃一驚,《回聲報》直呼,“法國人的育兒思維與世界主流是相反的”。
有錢度假,沒錢買文具
這份調(diào)查報告顯示,15個國家或地區(qū)中,從小學到大學本科,家長平均在子女教育上的總投資為44221美元。而全球第六大經(jīng)濟體——法國排名墊底,只有16708美元,是香港(132161美元,排名最高)的1/8。中國內(nèi)地位列第六,約為4.3萬美元。
對于法國排名如此之低,《環(huán)球時報》記者一點兒也不吃驚。法國從孩子入托到博士畢業(yè),他們的教育花費幾乎都由國家掏腰包。公立學校全免學費,連小學、初中、高中使用的教材都是由校方購買,因此法國家長的頭腦里幾乎沒有“學費”概念。大學課堂提供免費講義,當中文系的學生被要求買一本《當代中文》(價格23歐元,用兩學年)課本時,他們居然抱怨好貴。每年8月底,法國人度假歸來迎接開學,電視臺常會報道學習用具比去年漲價多少,來指導家長、學生選購,比如圓珠筆漲了8分,計算器漲了2歐元等?!董h(huán)球時報》記者的鄰居朱莉曾因筆記本漲了1毛,直呼三個孩子的學習用品開銷太大,供不起!于是她一次買下夠孩子3年使用的60個筆記本。在很多旅法華人眼中,這是一種怪現(xiàn)象,“有錢度假,卻沒錢買學習用具”。
法國人明白私立學校教育和管理水平比公立學校高,可只有19%的家長選擇私立學校,低于被調(diào)查國家或地區(qū)的平均比例54%。《環(huán)球時報》記者的好友洛朗是少數(shù)青睞私立學校的法國家長之一,他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他家收入為標準(他和妻子人均月工資約3000歐元),每月分別為念初一、初三的兩個女兒交學費29和33歐元。洛朗說,這個價格不算貴,但為了每月節(jié)約62歐元,把孩子送進公立學校的家長,在法國仍占多數(shù)。
在法國人看來,教育是國家公共服務,理應免費。為子女進行額外的教育投資只能證明是公共服務的失敗。法國普通大學每年在每個學生上的花費達7000多歐元,但每年對學生只收四五百歐元的注冊費(其中200歐元用來繳納醫(yī)療保險),大學生的主要支出是房子租金。泰歐、瑪農(nóng)目前讀大二,兩人都獲得了每月近1000歐的獎學金。不過,法國大學獎學金的發(fā)放僅按家長收入水平來評定。泰歐成績并不優(yōu)秀,甚至考試不及格,也能拿獎學金。
“孩子學習絕不能累著”
了解上述情況后,就不難明白為什么鮮有法國人在子女教育上拼命投資。一些私立商校和工程師學校每年收取7000歐元甚至1.5萬歐元學費,被批評為“敲竹杠”。法國人普遍認為,一些英語國家的“天價學費”毫不合理,怎么能讓一個尚未工作的學生去負債完成學業(yè),然后掙錢還貸?他們認為,法國公費教育給了學生更為均等的機會,這更公平。
從小學到高中,法國教育正在推行“無留級制度”。在《環(huán)球時報》記者參加的多個學期總結(jié)會上,只要家長提出反對,就算孩子成績再差,校方也不得強行讓其復讀。在法國,通過高中畢業(yè)會考,即意味著可以進入大學深造。近年來,會考通過率穩(wěn)定在87%左右,近九成學生可以不留級、“一路綠燈”升入高等院校。
但另一個事實是,法國普通公立大學的許多專業(yè)就業(yè)前景不樂觀,畢業(yè)生難以立即上崗。《回聲報》報道稱,只有36%的法國家長對孩子找到好工作有信心(低于調(diào)查平均值68%)。熱門學科,比如醫(yī)科、藥科、司法,私立院校如商校、工程學學校等,因為有就業(yè)保障,在畢業(yè)會考后另設選拔考試或預科班,在考試合格后方可被錄取。
在競爭激烈的預科班或在選拔考試前,法國學生需要發(fā)奮努力,才能脫穎而出??粗鴦e人家孩子每天學習到深夜,法國的山代爾女士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如果孩子這么辛苦只為進入好學校、好專業(yè),我寧可他去普通大學”。她的教育理念讓日本媽媽櫻田鈴子感到疑惑,后者質(zhì)疑道,“不讓孩子吃苦的媽媽是合格的媽媽嗎?”
與“亞洲模式”找平衡
既不想投資又不能累著孩子,把責任都交給國家,結(jié)果就是法國學生在歷年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考試中成績平平(2016年位居第26)。當電視臺播放首爾、上海等地高中生一天學習13個小時的紀錄片后,法國家長承認,跟亞洲比,法國人對孩子學業(yè)要求太寬松,但他們絕不贊成“亞洲模式”,認為高壓下的亞洲學生已然變成學習機器,完全喪失了孩子的本性。
在法國多所高校擔任過國際事務主任的多米尼克女士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她送出國外交換的法國學生和她接收的外國學生對比,這兩個群體成績上的高低不明顯,但其他素質(zhì)方面有一定差距。她認為,法國家長在育兒上的淡定有其積極意義,這種“放手教育”促成了孩子從小必須養(yǎng)成自我負責的品性,長大后無需反復指導便可獨立。相反,她接觸的一些中國留學生自幼受到太多規(guī)范和牽引,18歲成年離開父母后會“迷失”,在學業(yè)、情感、人際關系上出現(xiàn)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去年一個女生就因為老師對她“說重話”在學校鬧得天翻地覆,多米尼克不得不讓她和父親電話視頻。結(jié)果該女生在校長辦公室哭喊撒潑,怎么也不聽父親勸說,最后只能回國休學一年。
不過,也有越來越多的法國人開始反思,認為法國教育需要改革,最好能在亞洲和法國模式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在《環(huán)球時報》記者的身邊,也開始有家長為提高成績給孩子花錢請家教、送他們?nèi)ネ鈬彝ザ套〉?。法國“最佳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人”網(wǎng)站7月調(diào)查顯示,位于名牌中學附近的住房價格比同城平均房價貴7%至27%左右,為了給孩子搭建一條通向成功的“捷徑”,一些法國父母毅然選擇了昂貴的“學區(q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