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穎松
[摘要]位于成都以東47kin龍泉山脈中段東麓上的金堂縣五鳳鎮(zhèn),擁有優(yōu)秀的山水環(huán)境資源和良好的古鎮(zhèn)歷史文化資源。曾為物資集散中心的五鳳古鎮(zhèn)現今迎來了文旅發(fā)展大趨勢。需要充分挖掘其歷史文化優(yōu)勢,在保護生態(tài)價值最大化的前提下,順應區(qū)域發(fā)展趨勢,進行合理有序的更新。
[關鍵詞]五鳳古鎮(zhèn);歷史建筑群;修繕改造;功能更新 文章編號:2095-4085(2017)05-0072-02
1成都之五鳳
五鳳古鎮(zhèn)距離成都47km,是成都市著名“十大”古鎮(zhèn)之一,也是成都周邊唯一的一處山地古鎮(zhèn)。五鳳是舊時成都小東路的要沖,首要物資集散地,曾是沱江河、黃水河的重要碼頭,后來水路交通逐步被陸路交通取代。目前成渝鐵路穿五鳳鎮(zhèn)境內且設立四級貨運站,周邊圍繞成南高速、成渝高速公路及規(guī)劃中的成都第二國際機場高速公路。
五鳳古鎮(zhèn)原名五鳳溪,始于漢,興于唐宋,清置場鎮(zhèn)。五鳳鎮(zhèn)地處龍泉山脈中段東麓,是金堂縣三大建制鎮(zhèn)之一?!督鹛每h志》記載:“石城山即云頂山自黑峰寺以下,山極屈曲,一路山山蔥郁,綠水長流,遙望之若沖霄五鳳。其峰有五,形似五只鳳凰,五鳳之間有小溪,終年水色清澈,故名五鳳溪?!薄拔屮P溪一張帆,要裝成都半城鹽;五鳳溪一搖槳,要裝成都半城糖”。五鳳溪作為舊時碼頭,漢唐時已為沱江上游重要商道,高峰時期每天有百余艘船只把川西的糧食、手工用品源源不斷地運往重慶,又從重慶、宜賓、瀘州運來食鹽、水果和洋貨。后時世數變,此鎮(zhèn)獨偏安于山水間,安享寧靜與閑適。五鳳古鎮(zhèn)文化多元,兼容并包。鼎盛時期有來自兩廣、兩湖及陜西、江西等地大量移民,他們與原住居民和睦相處,共同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地方人文。這些移民興建了關圣宮、南華宮等諸多會館,也帶來了基督、南華六祖、關帝、火神、鎮(zhèn)水王爺等諸多信仰。獨特的移民文化、宗教文化、碼頭文化和哲學在五鳳溪交融貫通,誕生了眾多知名人士與社會名流。
2山水太極
五鳳古鎮(zhèn)建筑始終以黃水河為發(fā)展核心,向兩側的山體上逐漸延伸,并伴隨著河道的蜿蜒和山體的高差關系,呈現出層次錯落的建筑形體與空間結構。特別是半邊街部分,由于偏離沱江,在以往的發(fā)展中受到忽視反而保留了基本的山體、建筑與河道的層級關系。南華宮處河道依山兩度蜿蜒成太極圖樣,五鳳溪入沱江口沖擊成的王爺廟原址三角洲地帶則宛似鳳頭,極富傳奇色彩,體現了當地原始居民在選擇長期居住地時所體現出的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風水觀念。
3設計理念
相對中原一帶保存完好的古鎮(zhèn)而言,五鳳溪半邊街留存的建筑群就像一堆殘片,秉承著與五鳳溪自然共生的精神,創(chuàng)想“從山里長出來”的理念,通過營造獨具山地古鎮(zhèn)的空間格調,提升古鎮(zhèn)風貌的天然性和游線的體驗性。同時充分挖掘和考證古鎮(zhèn)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將歷史的變遷融入到整體規(guī)劃,希望在中國當代社會進程中,既能保留從鄉(xiāng)野到村鎮(zhèn)的親切氛圍,又能珍視歷史文脈,留存點滴從明清到當代的人文脈落。并且通過保持存在于原有和現有古鎮(zhèn)格局中那些有助于促進活力和多樣性的空間要素,延續(xù)傳統(tǒng)的“山地一建筑一街巷一河道”的特色空間格局、建筑風貌,再現傳統(tǒng)山地古鎮(zhèn)的街巷格局;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場所融入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打造為古鎮(zhèn)公共空間的高潮點和視覺焦點,創(chuàng)造出更多對當下旅游發(fā)展有積極作用的空間場所——歷史記憶的重塑與再生。
4山地古鎮(zhèn)空間格局設計
場口,古鎮(zhèn)之門面。明確主題,圍繞鳳字做文章,結合功能需要合理安排車流,人流路線。碼頭渡口,屬于重要交通性景觀空間,流線明晰,功能實用。渡口駁岸石階均應選用當地石材,按照傳統(tǒng)方式,并且順應地勢而設。院壩,結合民俗活動組織看戲,娛樂,祭祀,慶典以及一些公共集會,充分合理的利用五鳳鎮(zhèn)內幾處廣場式公共空間。街口,自白鳳街至沱江碼頭重要街口應設置景觀節(jié)點,使古鎮(zhèn)街巷空間原有節(jié)奏感增強,并且利用地勢以及街巷空間尺度營造開合有致的空間效果。街巷,街巷空問應營造一個全天候多功能的商業(yè)空間。彎曲的街巷,梯坎坡街是其特性空間,宜保留其街巷平面形以及街巷豎向變化。街道空間高寬比例宜有山地古鎮(zhèn)特色,即不宜開敞無度也不應平直單調。晾壩菜園,瓜藤果架與古鎮(zhèn)風貌交相輝映,生動而又和諧極為有利于營造出古鎮(zhèn)的親切樸實。因此,五鳳古鎮(zhèn)現有的生產性空間如菜地果園以及曬場都是古鎮(zhèn)民居最直接的底景和配景,也是古鎮(zhèn)民風民俗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道路鋪裝,五鳳石材豐富,主要街巷地面宜采用石板鋪設,采用新開采的石板鋪街時,石板面層基本平整即可,可采用人工表面打毛處理,切忌機器打磨拋光。局部街巷可以用青磚立砌鋪設或局部設置木棧道形式。
5建筑設計
(1)風貌與層數分析。半邊街建筑群以歷史院落及建筑居多,風貌古樸,由于地形復雜,建筑多因地制宜、依山而建。風貌最佳歷史建筑呈散點分布,白鳳街、小鳳街建筑風貌良好,歷史建筑相對集中。現存六幢珍貴的歷史保護建筑,分別為:關圣宮、南華宮、觀音堂、火神廟、來鳳樓、劉氏祖宅,設計時予以保存并精心修繕,作為五鳳古鎮(zhèn)與其他古鎮(zhèn)賴以區(qū)別的城鎮(zhèn)名片。還有少量保存完整的歷史院落及歷史建筑。除此以外為大量的新建建筑及臨時搭建,城市設計及建筑設計應重新設計該部分建筑的建筑外觀,使古鎮(zhèn)內的整體建筑風貌保持一致。建筑高度多以1~3層為主,古鎮(zhèn)與山水的空間格局保持較好。局部地區(qū)3~6層的建筑空間分布雜亂,建筑高度對整體風貌有所影響,需加以調整。新增建筑以及改建建筑高度應充分考慮古鎮(zhèn)原有空間高度和山水環(huán)境。重新設計天際線、制高點的空間分布以及視線通廊。
(2)結構與質量分析。半邊街建筑群結構形式較豐富,早期因地取材,建筑中多含木結構,后或受新技術影響、或因工期成本要求、或需批量化生產,開始出現新結構形式。風貌較好的一二層建筑多為磚木結構,少數磚混結構建筑改造難度低,效果好。風貌較差的3~6層建筑多為磚混結構和框架結構建筑。其中三層建筑改造相對簡單,4~6層建筑是改造主體。建筑群半數以上建筑質量較好,但有相當數量的建筑現狀質量較差,不僅影響居住,甚至存在安全隱患。現有建筑中以磚混結構和框架結構建筑質量最好,而大部分磚木結構建筑質量都較差。風貌好的大多數建筑均質量較差,需要改造加固處理。大多數層數較低的建筑質量都較差。針對不同質量區(qū)別建筑采取不同的干預手段,消除安全隱患,改善居住環(huán)境,提升建筑品質。
通過對建筑風貌、層數、結構、質量的分析研究,權衡改造工程綜合影響;對傳統(tǒng)風貌良好且質量較好的建筑予以保留,對傳統(tǒng)風貌較好,建筑質量較差的建筑以及建筑風貌較差的建筑予以改建,對于臨時搭建的建筑予以拆除。平面形式采用天井重臺重院式的山地四合院形式。隨功能而設敞口廳、天井、望樓,均可因地制宜,布局靈活。立面形式多用屋頂大出檐,屋面曲折,屋頂檐口薄且輕盈。出挑部分宜選用木結構斜撐,木、石質立柱。墻身部分可選用青磚墻或用白色粉刷墻面。外墻宜較少設窗。墻基礎宜選用毛條石。重點建筑重點部位地面鋪裝可選用毛石板鋪設或者青磚立砌。室內地面應依據功能而定。沿街、濱水建筑外墻面盡量采用石、磚木結構,重點建筑宜選用穿斗結構形式。內院建筑可選用鋼混結構。主入口大門宜采用懸山瓦頂素面簡飾的簡易垂花門形式。體現民居建筑的鄉(xiāng)土特征。檐口檐下裝飾、出挑斜撐均應采取簡潔大方的形式,不宜繁瑣。撐弓雖是裝飾重點,考慮整體古鎮(zhèn)風貌,除重點建筑重點部位可稍作裝飾外,其余建筑宜采用簡潔明朗風格。五鳳鎮(zhèn)原有花格窗式樣繁多,新修窗戶欄桿在重點建筑重點部位宜選用相應的裝飾形式,其余部分宜用簡潔大方的形制。設置用于拔風抽氣作用的風巷、天井時宜采用簡潔形式,磚石木雕。鑒于現代手工工藝水平,宜盡量利用原有構建。材料方面多選用桐油處理過的本色木材,毛條石材(切忌用機器打磨光滑),青磚,青灰瓦,白粉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