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段祺瑞幼年曾就讀私塾,因為家道貧寒,十七歲就離鄉(xiāng)投軍。在上私塾的時候,他的塾師姓侯,由于段祺瑞欠下不少的學費和膳費,侯塾師便把他的一塊舊端硯和一張書桌扣下了。
后來段祺瑞在北京發(fā)跡了,當上了國務總理。這時的侯塾師家里已是山窮水盡,想去北京找自己的學生求援,但又害怕段祺瑞記恨他。無奈為了一家人的活路,只好硬著頭皮,抱著那個舊端硯到京。哪知,段祺瑞一見老師來了,大喜,仍然尊稱老師如昔,并問侯師母的健康。
侯塾師在和段祺瑞說話間,慢吞吞從懷中取出了那方端硯,囁嚅地說:“你從前那方硯臺保存在我家,現(xiàn)送來還你?!闭f完,臉紅得發(fā)紫。段祺瑞看著老師的窘迫樣,非但沒有怒意,反而高興地說:“好極了!好極了!這一方端硯是我祖?zhèn)髦?,老師為我保存至今,幸未丟失,我很感激!現(xiàn)在我正要用它,謝謝老師?!焙钲訋熉犃硕蔚倪@番話,心里好受多了,也就不那么局促了。
段祺瑞立馬安排侯塾師將行李搬到段府住下。段家招待很周到,一日三餐,均備好酒好菜,沒有絲毫芥蒂。侯塾師見段府往來都是貴客要人,自己是個窮塾師,就沒好意思開口找事做。過了數(shù)日,便告辭回鄉(xiāng),待侯塾師到家時,發(fā)現(xiàn)自家的幾間破房早已修葺一新,還給了一筆生活費。
段祺瑞不計前嫌,熱情接待并幫助曾扣押自己硯臺的塾師,堪稱寬容大度。其實,給人家的臺階,也許會是將來自己的后路。后來,抗戰(zhàn)期間,下野的段祺瑞在天津做寓公也不得安寧,日本人想把他拉出來當傀儡,此時自認是他學生的蔣介石,專門邀請他去南京,給了他優(yōu)厚的安排,讓他保持了晚節(jié)。
摘自《團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