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瑋 藺越國 馮坤輝 李冠臻 姜鵬瀚
【摘 要】針對傳統(tǒng)小型無人飛行器的起飛條件要求高、單人攜帶不便、外場起飛準備耗費時間過長等問題,設計和實現(xiàn)了一款基于零長發(fā)射技術的便攜式無人機。該款無人機解決了傳統(tǒng)無人機需要空曠場地起飛和便攜性 不好等問題,能夠由單人攜帶并在任何地形快速起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設計制作及飛行試驗結果驗證了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與實用性。
【關鍵詞】無人機;零長發(fā)射;便攜
【Abstract】As traditional small-scale UAVs have the high requirement of take off ,carrying inconvenience,outfield Take off preparation takes too long,a portable,Zero-Length Launch UAV was designed and realized in this paper.This UAV overcome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UAVs,such as need for wide space takeoff and in-convenience of carrying,achieves Carried by a single person and taken off quickly in any terrain,greatly improving the work efficiency.Production and experi-ment on physical object proved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design.
【Key words】UAV;Zero-Length Launch;Portable
0 引言
無人機作為現(xiàn)代高科技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在民用和軍用領域都有廣泛的使用,在一些危險場合,通過使用無人機代替人進行勘察,大大減小了任務的風險性,無人機有旋翼和固定翼兩種,旋翼無人機攜帶方便,可以垂直起降,弱化起飛條件,使得旋翼無人機使用越來越廣泛,但存在航時短,飛行半徑小等缺點;固定翼無人機體積普遍比旋翼機大,載重大,航時長,可搭載一定重量的設備進行高空任務,但由于體積大,起飛需要一定距離,使得固定翼無人機使用的局限性要大于旋翼無人機。零長發(fā)射,也叫零距離發(fā)射,是指飛機可以在一個特制支架上通過火箭助推起飛,具有零長發(fā)射技術的固定翼無人機就可以克服上述困難,在任何地區(qū)條件下起飛無人機。通過對零長發(fā)射技術的研究,設計制造出了該款基于零長技術的便攜式無人機。
1 零長發(fā)射無人機發(fā)展
1950 年代中期,北約組織的官員擔心蘇聯(lián)的核彈突襲可能摧毀盟軍機場和停放于地面的飛機,使北約無力報復。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將戰(zhàn)斗機疏散進遠離機場并且具有核防護能力的掩體中,核打擊過后,這些飛機可以在一個特制支架上通過火箭助推起飛,這個概念就是零距離發(fā)射——ZEL,Zero-Length Launch。1956 年 10 月 12 日,北美航空獲得合約,使最后一批 148 架 F-100D 具有 ZEL 能力。USAF借給北美兩架 F-100D(56-2904 和 56-2947),進行 ZEL 的系統(tǒng)測試。北美航空的火箭推進分部研制了一種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可以安裝 F-100D 后機身底部。該發(fā)動機可以產(chǎn)生 58,970.44 千克的推力并持續(xù)四秒,足夠使 F-100D 在 4 秒內(nèi)速度從 0 加速到 482.70 公里/小時。火箭發(fā)動機在燃料耗盡后脫落,飛機憑借自身動力繼續(xù)爬升。在進行實機發(fā)射前,先進行了 5 次配重發(fā)射,其中首次發(fā)射于 1957 年 12 月 12 日進行。1958 年 3 月 26 日,進行了首次 F-100D 實機發(fā)射。試飛員阿爾.布萊克本(Al Blackburn)爬入 56-2904,啟動發(fā)動機,將油門置于全加力狀態(tài),然后點燃了火箭發(fā)動機。在 4 秒內(nèi),他加速到 482.70 公里/小時飛向天空,火箭發(fā)動機脫落后,布萊克本進入了標準起落航線安全著陸。接下來的 20 次試射都很成功,飛機掛載著標準外掛(包括核彈模型)順利升空。
2 飛翼布局無人機的前景
早在二戰(zhàn)期間,美國和德國就開始研制飛翼布局無人機。現(xiàn)代采用飛翼布局最成功的飛機是美國的B-2隱形轟炸機,如圖2所示。
飛翼布局的優(yōu)點是氣動力效率高、升阻比大;雷達反射截面積小,隱身性能好,缺點主要是起降性能差和中低空跨聲速機動性差,但隨著推力矢量技術的發(fā)展和飛機隱身要求增加,飛翼布局的缺陷可以用推力矢量來彌補,從現(xiàn)在的技術來看,推力矢量能在航向控制增穩(wěn)上助其一臂之力。在未來作戰(zhàn)中,戰(zhàn)斗機隱身至關重要。由此可以推斷將來最具發(fā)展前途的戰(zhàn)斗機氣動布局應該是·飛翼布局。
3 整機技術方案
在基于零長發(fā)射的便攜式無人機中,整機分為左機翼,中段機身,右機翼三部分,左右機翼可以向中段機身折疊,機身前部為電機與電子艙,電子艙用于放置電調(diào),動力電池、設備電源等,電子艙下部為設備艙,可安裝攝像頭、傳感器等任務載荷,機身尾部為火箭動力艙,里面可安裝最多8具火箭發(fā)動機,可根據(jù)任務需要靈活調(diào)整火箭發(fā)動機數(shù)量。
整機制造材料采用高密度層板,翼尖小翼、翼刀等高負載位置采用高密度航空層板,飛機設計自重1400g
3.1 機翼幾何參數(shù)
由于飛翼布局的飛行器整個機身都可以產(chǎn)生升力,機身本身也是與機翼同樣的流線型,故選取翼展為1.4m,翼弦最長52cm,機翼面積0.4469m2,設計期望最大起飛重量為2000g。翼展位1.4m的飛翼布局飛行器起飛初速度要求為10m/s。
3.1.1 翼型選擇
該飛行器主要用于空中偵查、物資投放、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另外飛翼布局的航向操控性較低,故選用S5010翼型,該翼型有很好的升阻比和較大的升力系數(shù)。
3.1.2 折疊機翼設計
為了達到便攜的目的,該機使用了折疊機翼設計,在機翼與機身連接的上層安裝了一個45mm×35mm×12mm的塑料合頁,在機翼與機身連接的下層安裝了一個59mm×39mm×14mm的鋁合金搭扣,通過搭扣解鎖,可以將機翼向上折疊,使得機身面積縮小為0.2995m2。
3.2 動力設置
飛行器在起飛時最多可安裝8枚B6-4航?;鸺l(fā)動機平均推力為6N,發(fā)射角為30°,當飛行器總質(zhì)量為2000g時,可在0.83s內(nèi)獲得17.66m/s初速度,滿足該飛行器起飛初速度要求。該飛行器期望航時為30min,選用的2814電機在配合9寸減速槳并使用巡航油門,即油門為25%時,功率為147.95w,一塊5200mAh的4S電池時,可以飛行30min以上,達到使用要求。
4 結論
運用零長發(fā)射技術和折疊機身設計,使得單兵攜帶成為了可能。目前無人機趨向于小型化、單兵化的創(chuàng)新設計,該無人機順應這一趨勢,其最大亮點固體燃料助推裝置,直接將固定翼飛行器的滑跑距離減至零米,并且安全可靠,另外可靠的快速釋放及緊鎖機構可極大減少發(fā)射的繁瑣,由單人即可操作,在數(shù)分鐘內(nèi)即可完成起飛。無人機機身采用飛翼布局設計,通過對機體氣動布局進行符合性機動設計將內(nèi)部空間加大,可搭載不同設備實現(xiàn)不同功能,且相同載荷下減少結構重量,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在較為復雜的地形上降落時,還可安裝傘降裝置,實現(xiàn)零長發(fā)射與回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該無人機可為航拍測繪、偵查搜尋和環(huán)境偵測提供有力支持,使得無人機的市場應用更加廣泛。
【參考文獻】
[1]張繼高.飛翼布局[A],北京:空氣動力學學報,2009.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