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Pound
最近,在荷蘭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舉辦了一場以“慢食物:黃金時代的靜物”為主題的展覽。展出的畫作中,有華麗的食物和餐具——龍蝦、水果、精致的威尼斯玻璃瓶和高雅的金淺瓶……其中,最為搶眼的是奶酪。
籃子里精致的美食是那么深入人心。熱情洋溢的展覽策劃人昆汀·布洛特深諳此道:“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將這個展覽稱為‘慢食物。一頓豐盛的晚宴,你需要花時間去慢慢享用,我們也希望大家能花時間慢慢欣賞眼前的作品?!?/p>
面對彼得·克萊茨(1597—1661)畫的一籃奶酪,大家是愿意享受這樣的“消磨時間”的。通過精美的畫面,人們似乎能觸摸到奶酪被刀切過后留下的切痕,仿佛還有一小片可以直接撕下來。
有些人認為,能從這樣的畫作中看到對貪婪的警告。但是荷蘭的藝術與貿易專家朱莉·霍奇斯塔拉瑟并不這么認為:“我不相信這些栩栩如生的繪畫作品只是對人們的警告。事實上,在當時,就已經有醫(yī)生建議在飯后吃一些奶酪?!?/p>
歷史上,奶酪出口在荷蘭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荷蘭作為一個國家剛剛成立時,奶酪的出口堪稱是“對繁榮的驕傲宣言”。
其中,弗洛里斯·凡·迪克(1575—1651)的作品最能體現這一點。畫中的奶酪堆在畫布的中心,位于最顯眼的位置,被畫家處理成類似巖石的質感。它們的經濟價值被強調,而且它們還被放置在鋪了紅色錦緞桌布的桌子上,錦緞可是當時非常昂貴的東西。正如朱莉說的:“看到此景,我們便可知這是一個富裕的家庭?!?/p>
一個世紀之后,法國優(yōu)秀的靜物畫家讓·巴蒂斯·西蒙·夏爾丹(1699—1779)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精致地描繪了奶酪。他用不同于他的荷蘭前輩們的構圖方式畫奶酪,但是他對色彩、質感和色調的精細感覺依然吸引著觀眾的目光。
正如評論者所言:“讓夏爾丹與眾不同的正是他的簡單。”他再次強調了物品的形態(tài)美,這恰恰是夏爾丹擅長的。在夏爾丹的畫中,一盒奶酪放在簡單鄉(xiāng)村風格的桌子上,倚墻而立。精致的玻璃瓶和優(yōu)雅的酒杯暗示著,這可能是一個簡單而精致的下午茶的場景。畫中的物品也和當時流行的烹飪手冊上對于下午茶的介紹一致。
在20世紀之前,對奶酪的描繪總和味覺享受有關。而在20世紀,藝術家們開始采取更具實驗性的筆調。雷尼·馬格利特(1898—1967)最有名的作品《這是一塊奶酪》,就是在玻璃穹頂下放了一塊奶酪。
幾年后,薩爾瓦多·達利(1904—1989)從法國諾曼底卡姆貝爾特鎮(zhèn)出產的卡姆貝爾特奶酪得到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記憶的永恒》,其中的“鐘”是藝術史上最被認可的圖像之一。
有些人在達利的作品中看到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是達利堅持自己的作品與此無關:“它不過是溫柔的、放縱的、孤獨的、偏執(zhí)的卡姆貝爾特的時間和空間?!?/p>
奶酪雖然簡單,卻在繪畫史上呈現出各種姿態(tài),甚至啟發(fā)了達利的傳世之作。在一代代的藝術家眼中,這不起眼的普通食材成了他們的靈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