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
摘 要:耶律楚材是蒙元初期杰出的政治家。關于耶律楚材研究,國內(nèi)已出版的傳記不下10部,發(fā)表的論文60余篇,這些成果從不同角度對耶律楚材進行研究和探討,包括他在蒙元初期的歷史作用以及他的政治思想、經(jīng)世治國思想和儒學思想文學傾向、詩歌創(chuàng)作乃至心態(tài)等問題。
關鍵詞:耶律楚材;蒙元初期;政治家;儒學思想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又號玉泉老人,是契丹皇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直系后裔后裔,據(jù)《元史·耶律楚材傳》載:為“遼東丹突欲八世孫。”蒙古建制初期一位杰出的歷史人物,博覽群籍,融通百家,文集《湛然居士文集》和《西游錄》今存,繼其父耶律履后將本家族文學推向鼎盛階段。文集收錄其作品凡776篇,其中雜文58篇,詩歌718首,耶律楚材不但是蒙古帝國的開國功臣之一,同時也是元代文學特別是詩歌方面的領起者。
一、耶律楚材的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對他的影響
遼、金、元三代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時期,其歷時之久,跨域之廣,融匯民族眾多是空前的。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頻繁而廣泛,不同類型的文化之間的碰撞、滲透乃至融合進行得異常激烈。耶律楚材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走上中國的歷史舞臺的,他同那一時代的其他人一樣,直接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如何整合五彩斑斕的各民族文化。耶律楚材是一位漢化很深的少數(shù)民族政治家,他清楚地認識到漢族文化的先進性,所以,出于少數(shù)民族的質(zhì)樸與自然和政治家的現(xiàn)實與寬懷,他完成了對漢族文化的重新連釋,以應對錯綜復雜的社會局面,這就使他的思想表現(xiàn)為一種蹂合狀態(tài)。
二、耶律楚材的經(jīng)世治國思想及在詩歌中“華夷一統(tǒng),共享太平”的思想
1、楚材以儒治國的思想
耶律楚材的經(jīng)世治國思想主要是“以儒治國”。“以儒治國”即按照儒家的學說來治理天下?!耙匀逯螄卑ㄈ寮业挠^念和制度,側重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文治,強調(diào)功效性。應當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耶律楚材的思想實踐和影響。耶律楚材的經(jīng)世治國思想及其實踐在蒙古國向元朝過渡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一方面保護了中原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中原社會生產(chǎn)的恢復和發(fā)展,另一方面通過實踐傳播了儒學“漢法”,有力地推動了蒙古的封建化進程,為元朝的統(tǒng)治奠定了基礎。
2、楚材詩歌中“華夷一統(tǒng),共享太平”的思想
為了推行“以儒治國”的方略,恢復孔孟之道,耶律楚材奏請大汗采取了種種尊儒措施。他渴望天下一統(tǒng),消除民族偏見和隔閡的華夷一統(tǒng)的民族觀念不能不說是進步的民族觀允春喜在《耶律楚材“以儒治國”的思想出論》中提出在思想家看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嚴格的華夷之分,使他們對非漢族政權一直帶著明顯的歧視態(tài)度。思想家認為,少數(shù)民族是野蠻落后的民族,如果漢族亡于夷族的話,其結果就是禮儀破壞,文明喪失。耶律楚材宣揚仁義治國,在耶律楚材看來,只有實行仁義,才是對儒家思想的真正繼承與發(fā)揚,即所謂的“仁義且圖扶孔孟[1]仁政的目的,就是“唯思仁義濟蒼生”并竭力向蒙古君主推薦儒家思想,建議統(tǒng)治集團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方略,同時他還認為耶律楚材選拔和利用漢族儒士為漢族人民及漢族文化的保存起了很大的作用。耶律楚材以儒治國的思想和實踐,對蒙古政權的封建化起了積極的轉化作用,中原百姓也減少或避免了巨大災禍。王少華在《論耶律楚材詩歌中的“華夷一統(tǒng)”思想》中認為儒家對人性關愛與佛理對生命的珍惜共同使耶律楚材產(chǎn)生了“華夷一統(tǒng),共享太平”的思想。圣政罔二三,載物惟平均。[2](卷1)(p1)佇看要荒歸一統(tǒng),天兵不日破東都。定遠奇功正今日,車書混一華夷通。[2](卷2)(p25)耶律楚材“華夷一統(tǒng),共享太平”的思想始終貫穿在他的詩歌中,表現(xiàn)在他的行動上。
三、耶律楚材在蒙元時期的歷史作用
作為開國元勛,他參與帷幄,決策軍機,匡立朝儀,建章立法,極爭巧諫,是元代漢文化傳播的杰出代表。學者們認為耶律楚材以儒家思想作為自己的政治行動準則,采取了一系列弘揚儒家文化的舉措。政治上,反對蒙古王公裂土分民,定制度、議禮樂,加強中央集權,經(jīng)濟上,反對重牧輕農(nóng),制定戶籍、賦稅制度,保護中原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和農(nóng)業(yè)文明,軍事上,制止屠城舊習,愛惜生民,保護勞動力,文化上,尊孔教、設科舉、用儒士,法令上,完善法制,穩(wěn)定社會秩序。這些措施客觀上對戰(zhàn)后保護中原文化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耶律楚材的文學成就很高,其中最突出的當屬詩歌。通過詩歌抒發(fā)了他對民族融合,天下一統(tǒng)的向往也抒發(fā)了他對不施仁政,文明淪喪的深切憂慮。張炯《中華文學發(fā)展史》評論說:“在元代歷史上,耶律楚材是重要人物,但實際上在元代前期政治格局之中耶律楚材的作用被‘放大了,他在元代詩文的地位則沒有得到足夠的評價?!?耶律楚材詩文的研究,有必要回顧元明清以來評論家和研究者的評論。元人萬松野老行秀為《湛然居士文集》序曰:“望涯于少陵詩史者矣。”元人王鄰為《湛然居士文集·序》評價其詩:“其溫雅平淡,文以潤金,其飄逸雄,又義薄云天,如寶鑒無塵,塞水絕翳,其照物也瑩然?!泵吓树[為之序曰:“詞鋒挫萬物,筆下無點俗,揮灑如龍蛇之肆,波瀾若江海之放。是皆造其真境,至于自然而然。”(三序均載該書卷首)。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或經(jīng)國之暇,惟以吟詠寄意,未嘗留意於文筆也。今觀其詩語,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煉為工。而大旨必歸于風教?!鼻濉ゎ櫵昧ⅰ墩咳痪邮考⌒颉分蟹Q其為“雄篇秀句散落人間,為一代詞臣倡始,”可見元明清評論家對其的評價頗高。
1、從政治取向來看湛然詩壯志激揚,多流露出詩人建功立業(yè)的宏大政治報負,這種思想傾向貫穿于楚材一生,也是其詩歌的創(chuàng)作主調(diào),作為漢化極徹底的少數(shù)民族,他漢學造詣頗深,傳統(tǒng)文化的淵源成就他的政治取向,他力推孔孟“仁義、君臣”之道,其人生觀的主導即是正統(tǒng)的儒家思想,用心良苦、不遺余力地推行以漢法治國,積極用世豪無二致地反映在文學主張中,開啟元蒙詩風,赫然獨立于元初詩壇藝術之顛。
2、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湛然詩古雅、清新雄奇,體現(xiàn)他詩意化的人格風范和審美風貌,這與他的佛學修養(yǎng)及信仰老莊無為有密切的聯(lián)系,“以簡易之道治一心;以仁義之道治四海。”他雖然以儒教化天下,卻可以做到積極用世,淡然忘世。
20世紀初,耶律楚材研究發(fā)軔于王國維的《耶律文正公年譜》、張相文《湛然居士年譜》、陳垣《耶律楚材之生卒年》。新中國成立以后至70年代末,研究耶律楚材的單篇論文僅有余大鈞的《論耶律楚材對中原文化恢復發(fā)展的貢獻》(《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2期),研究人員和研究成果都極其有限。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史學研究的繁榮,對耶律楚材的研究逐漸呈現(xiàn)出一個繁榮興盛的新局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國內(nèi)已出版的耶律楚材傳記不下10部,主要有黃時鑒《耶律楚材》[6],云峰《耶律楚材》[7],張桂巖《耶律楚材》[8],老姜《耶律楚材》[9],陳今越、崔向東、李樹基《耶律楚材》[10],劉曉《耶律楚材評傳》[11],戴逸《耶律楚材大傳》[12],等發(fā)表論文60余篇此外,一些著作中也有相關論述。這些成果從不同角度對耶律楚材進行研究和探討,包括他在蒙元初期的歷史作用以及他的政治思想、經(jīng)濟思想、法律思想、宗教思想、文學傾向、詩歌創(chuàng)作乃至心態(tài)等問題,這必將為耶律楚材研究的拓展與深化起很大的推動作用。
沈有珠《耶律楚材詩文研究回顧與展望》中認為學術界對耶律楚材的研究又多集中在歷史方面,對其詩文的研究還比較薄弱,究其原因:民族情緒因素,元代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學者們對元代文化、少數(shù)民族作家有一種自然的排斥和否定心理;也許因為元曲的光芒遮蓋了元詩文,歷來對元詩文的評價都不及唐詩宋詞高,對楚材詩評價當然不會高,楚材詩文研究也并非始終是元詩研究的熱點,也許因為耶律楚材在元代的影響,以事功而不以文學,學者們忽視了耶律楚材詩文研究。
總體來說,關于蒙元時期名相耶律楚材,過去的研究多注重其政績及歷史作用方面,而對于他在特定社史背景中的個人際遇、思想、情感、心態(tài),則少有專門論述。楚材于公元1218年隨成吉思汗西征,此后十年,他一直生活在西域,創(chuàng)作出了數(shù)量眾多的描寫西域獨特風土人情和自己生活的“西域詩”。這些詩無論在思想情感的表現(xiàn)還是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都代表了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水平,也是元初詩壇中的翹楚,歷來被人們所稱道。但這些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礎卻是復雜的,詩歌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寂寞氣息,則折射出了詩人貫穿始終的孤獨的情緒。耶律楚材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推行“以儒治國”的方略,恢復孔孟之道,保護漢文化,為蒙古的歷史進程化起了推動性作用并且堪稱元代詩歌第一人,詩文在整個元代詩壇都是很有特色的。
參考文獻:
[1][2]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閱.北京:中華書局,1986.
[3]馬克思.不列顛的印度統(tǒng)治的未來結果[G]馬恩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張炯.中華文學通史·華藝出版社,1997.
[5]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黃時鑒.耶律楚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7]云峰.耶律楚材[M].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
[8]張桂巖.耶律楚材[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
[9]老姜.耶律楚材[M].北京:解放軍出版,1997.
[10]陳今越,崔向東,李樹基.耶律楚材[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1]劉曉.耶律楚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2]戴逸.耶律楚材大傳[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