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獻柱,吳義春,汪曉慶,謝琳琳
(安徽醫(yī)學高等??茖W校病理教研室,安徽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病理科,合肥 230601)
多資料整合下的病理標本庫建立
潘獻柱*,吳義春,汪曉慶,謝琳琳
(安徽醫(yī)學高等??茖W校病理教研室,安徽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病理科,合肥 230601)
病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形態(tài)學學科,大體標本是醫(yī)學生獲取病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傳統(tǒng)標本信息孤立、顏色失真等不足嚴重影響了病理教學效果。建立多資料整合下的病理標本庫能還原標本原色,減少甲醛標本對師生的健康傷害和環(huán)境污染,同時,豐富了標本資料,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掌握病理學基本知識,提升了教學效果。
病理學;大體標本;標本庫;多資料整合
大體標本作為傳統(tǒng)教具,是醫(yī)學生獲取病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其直觀印象能極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好病理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觀察標本既是病理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特色形式。病理學的理論知識需通過大體標本和組織切片相互印證,才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記憶。鑒于此,醫(yī)學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病理標本庫,在滿足教學需求的同時,也暴露了標本信息孤立、顏色失真等不足,阻礙了病理學甚至是整個醫(yī)學教育的發(fā)展。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醫(yī)學教育,必須改革現(xiàn)有標本庫的建立模式,改進標本的制作方法。我們通過收集和保存高質(zhì)量病理大體標本及其臨床資料,建立了多資料整合的病理標本庫,還原了標本的本色,豐富了標本資料,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
1 材料
以系統(tǒng)疾病為主線,以病例為先導構建標本庫。選取2015-2016年安徽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手術及尸檢標本,根據(jù)各系統(tǒng)疾病特點,選取典型病例,充分暴露病灶,拍照建檔。采用4%的中性甲醛液固定標本24h~48h后,取材、制片予以診斷。在滿足病理診斷的前提下,取材時盡量保持病灶完整。按相關規(guī)定的時限要求保存標本后,開始修整標本。對于某些病變隱藏在器官內(nèi)部的標本,根據(jù)標本來源、大小、性質(zhì)等進行整體構思、科學設計, 將病變特點充分襯托暴露出來[1]。
2 標本制作
將標本的血污和其他異物處理干凈,在保留組織器官原貌的前提下,修剪不需要或影響病變觀察的部分,這樣既能凸顯病變特點,又能使標本整潔美觀,還可以節(jié)約保存液。對于取材破壞了其完整性的外檢標本,可作適當修補縫合,使標本的病灶盡量保持原來的形狀。
3 原色保存標本
將選取的標本予4%的中性甲醛液中進行補充固定至72h,流水沖洗12h~24h,二次修剪后,置于回色液中回色3h(95%乙醇溶液)。用吸水紙吸干回色液,將標本置于保存液(甘油200m l、醋酸鉀100g、麝香草酚2.5g加水至1000m l)中保存[2]。
4臨床資料收集
通過醫(yī)院HIS系統(tǒng)調(diào)取病人臨床資料,隱去其個人信息,按照基本信息、醫(yī)學檢驗單、影像學圖片,病理大體標本圖片及組織學圖片和臨床診療信息順序分別將其制成卡片,制定目錄,裝訂成冊。
5 標本裝缸及展示
將置于保存液的標本取出用濾紙二次擦拭,依據(jù)標本的大小、形狀制作合適的無蓋有機玻璃標本缸,選用合適寬度的無色有機玻板作為支架,將標本置于缸中,用透明尼龍線固定標本,氯仿封口,封口時避免產(chǎn)生氣泡。在缸蓋上鉆一小孔,用注射器將保存液加入標本缸內(nèi),用氯仿和有機玻璃塞封閉小孔;粘貼標簽[3]。最后,將標本按照系統(tǒng)分類展示,按照系統(tǒng)疾病發(fā)生的位置,由上而下展示,臨床資料冊同時展于標本柜,學會隨時可以翻閱。
6 實驗教學
隨機抽取2016級護理專業(yè)6個班共365人,開展實驗教學。學生隨機分為甲、乙2組,每組3個班,甲組先觀察甲醛固定標本,標本無多資料整合,按系統(tǒng)疾病擺放,后觀察多資料整合標本。乙組先觀察多資料整合標本,后觀察甲醛固定標本。教學完成后,就標本顏色、病灶觀察難易程度、病理資料豐富程度及多資料整合標本與甲醛固定標本優(yōu)劣比較等問題開展問卷調(diào)查。
問卷調(diào)查結果表明99.45%的學生認為多資料整合標本優(yōu)于甲醛固定標本,97.26%的學生可以自己或在教師指導下辨認出病灶特點,其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固定的大體標本。
表1 多資料整合病理標本應用效果(例)Tab. 1 Application outcome of multi-data-integrated pathological specimens (eg.)
病理大體標本是教學、醫(yī)療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檔案材料。大體標本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病理學的教學效果?,F(xiàn)有大體標本均經(jīng)甲醛固定,客觀上造成了標本退色、變性,標本信息嚴重失真,甚至部分標本病灶無法顯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學生的觀察,甚至造成了誤解。多資料整合下的病理標本庫采用甘油和醋酸鉀作為保存液,把大體標本制作得更接近自然顏色,同時經(jīng)充分固定、脫水、回色和保存的標本無味、新鮮,可長期使用,避免了傳統(tǒng)的甲醛標本在實驗課中因反復使用造成的漏液、漏味和易于損壞的問題,還可減少因甲醛標本揮發(fā)對師生造成的健康傷害和環(huán)境污染,提升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消除其反感情緒[4]。
傳統(tǒng)制作的大體標本均為獨立標本,缺乏臨床資料,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學生知識孤立。單一觀察標本缺少疾病的立體信息,忽視了臨床診斷是多信息整合的特點,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臨床知識的渴求。多年來,我國的臨床醫(yī)學教育一直延續(xù)傳統(tǒng)的培養(yǎng)模式,學生在完成了前期的基礎醫(yī)學課程之后,才進入臨床學習,該模式存在著理論與臨床嚴重脫節(jié)的問題,導致醫(yī)學生“先天不足”。多資料整合下的病理標本庫建立整合了知識體系,改變了傳統(tǒng)病理標本知識點零散,內(nèi)容抽象、枯燥、難以理解的狀況,豐富了標本信息,學生通過對多資料整合的大體標本觀察,聯(lián)系了機體功能代謝的變化及臨床癥狀和體征,不僅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掌握病理學基本知識,也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其學習能力及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為今后臨床課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為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及創(chuàng)新開辟道路。
[1] 楊慧敏,黃一凡. 病理學大體標本的制作. 科技風,2013,22:229-229.
[2] 潘獻柱. 臨床病理檢驗技術. 南京:江蘇鳳凰科技出版社,2015,06,134-131.
[3] 鄭暉,周慶,朱文兵. 病理教學切片和大體標本制作方法. 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08,17(1):111-113.
[4] 蘭向昀,劉育艷,李玲. 病理大體標本封固環(huán)節(jié)的改進.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6,8 ( 6 ):634.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data-integrated pathological specimen bank
Pan Xianzhu*, Wu Yichun, Wang Xiaoqing, Xie Linlin,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hui Med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hui No.2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Hefei 230601, China)
Pathology is a morphological subject based on practice, in which gross specimens are a major pathway through which medical students acquire pathological information. Defects of traditional pathological specimens including information isolation and color distortion af ect seriously the result of pathological teaching. By establishing a multi-data-integrated pathological specimen bank, the changed colors of gross specimens can be restored, and health injury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methanol can be reduced. Moreover, while students benef t from the enrichment of specimen data in grasping basic pathological know ledge, the outcome of teaching improves.
Pathology; gross specimen; specimen bank; establishment; multi data integration
R361
ADOI:10.16705/ j. cnki. 1004-1850.2017.03.015
2016-12-28
2017-05-02
安徽省教育廳教學研究基金資助課題(KJ2014jyxm450)
潘獻柱,男(1978),漢族,副教授
*通訊作者(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1054802219@qq.com